第七章 自願不育(2 / 3)

(如繁衍後代)為生活昀基本目的;而現代觀念卻重視自我,時時關注自我的實現,強調那些“屬於自己的東集西”。選擇不育生活方式的人感到的社會伍力不僅來自精祌(觀念)方麵,而且來自物質(經濟方麵。例如住癘問題和晚年牛活保障問題。雖然有鄴人還沒奮考慮過老年在精神肉體方麵能遇到的氹難,隻是想著“車到山前必有路”(有幾個人不約而同地談到“安樂死”準備在生活不能自理時實行“安樂死”,不給親屬和社會增加負擔),但也有不少人對晚年生活感到憂慮甚至害怕。有一位寫道:“未來也許很可怕,我們的晚景也許會很淒涼,但我們別無選擇,不能為了70歲而活。”他們自己攢錢準備年老體衰時雇人照顧,此外還希望社會能夠增加老年服務設施(如養老院等)。住房問題是自願不育者反應最為強烈的問題之一。根據許多笮位的不成文規定,無子女的夫婦隻能分配到一居室的住房,這種分配佗房的十政策使自願不育者深感不公。一位島願不育者反映的情況帶有普遍意義,他說:“我們結婚已經10年了,但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孩子,一直忍氣和別人住在一個單元裏,我們現在真有些受不了了,似又沒有地方去說理。”許多年輕人20歲一過就趕快結婚生子,於是分得兩居室住房,而那些學曆、工齡都高於他們的30多歲還未生育的夫婦卻隻有1居室住房。一位自願不育者寫道:“我們單位有一個女同誌,剛華業分到單位就懷孕四個月,經常請病假,緊接著休了半年產假,隨後就是沒完沒了的事假,為了家務和照顧孩子。她的歲數比我小得多,但是分房時,隻因為她有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她就分到了兩居室。而我們終日兢兢業業地作,從不請病、事假,更沒休過產假,論對社申會的貢獻,內然要數我們,但隻因為我沒要孩子我就隻能分到一個一居室。我們永遠不要孩子,也許就會永遠讓我們住一居室。我認為這樣是很不公平的。”這種政策不但沒有鼓勵不生育,對不育者不啻是懲罰性的,不育者受到的待遇不僅為他們個人生活帶來不便,而且使其他不願生育的人望而卻步不敢輕易做這樣的選擇。對有關現行政策的看法與建議首先,自願不育者發現目前根本沒有關於這群人的政策,他們對此感到十分不滿,稱自己為“被遺忘的一群”。他們一個起碼的要求是,即使不能對他們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至少應當與獨生子女家庭得到同等的待遇。現實卻是獨生子女家庭得到了物質的補貼和精神上的鼓勵,而自願不育的家庭不但沒有得到絲毫物質上的補貼,反而成為條文上的(事實上的)懲罰性措施(如前述住房問題)的受害者。他們在精神方麵也得不到輿論導向的支持和諒解,被人視為怪異,承受很大壓力。他們提出的建議大多類似獨生子女家庭已經享有的待遇,其中包括類似於“獨生子女費”的經濟上的獎勵補貼,用於提高生活水平和老年生活儲備,優先考慮住房,享受100退休金,增加老年服務,每年享受一次帶薪假期,成立有關協會或福利娛樂,組織旅遊參觀活動,提高醫療保健的待遇,在調級、提升和在職學習機會方麵將不生育作為加分因索考慮,輿論宣傳上的支持、表揚,至少是理解,正式頒布有關措施,以促使更多的人做出這種選擇。有些人還提出,可以將從超計劃生育者那裏獲得的罰款用作不育者的獎勵基金。除此之外,國家應當撥款獎勵不生育者,造成“不生育最有利,獨生子女次之,超生最不利”的賞罰格局。河自願不育者高興地得知,最近湖北省53名政協委員提出文建議,應大力提倡不生孩子,並對不生孩子的夫婦采取優惠政集策。在對自願不育的政策上算一筆細賬,可以概括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對不生育家庭采取比獨生子女家庭更加優惠的待遇,即使這樣做了,全聞人口中不生育的比例也不會很高,如果能達到全國有5%至10%的人口不生育,每年就會減少兒百萬新生人口,國家用於獎勵這些人的資金可以得到多倍報償。中策是對不生育家庭采取與獨生子女家庭問題的待遇(改隻鼓勵獨生子女為鼓勵0—1個子女)這種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仍足以促使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不生育的生活。下策是卩前的做法,即對不生育者實行事實上的懲罰性措施,使願意做這種選擇的人望而卻步,使國家坐失每年少出生數百萬人口的良機,增加了財政負拘,使國民生活總值中的很大一部分被人口增長所抵消,以致人均GDP長期徘徊不前。鑒於中國人口爆炸的真正威脅來自農村,筆者有一個更加人膽的創議:國家財政撥出一筆資金為農村戶門居民中終身不育者開辦養老金製度,使他們僅喪失勞動之後能得到一筆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養老金。在1958年時,毛澤東主席曾設想把全體農民的生活包下來,這是目前的國力絕對做不到的,但是為了鼓勵不生育,將終生不育的農民包下來是可能的,因為在每一個不育者身上所花費的那筆錢都至少可以減少一個新生人口(農村一對夫婦通常要生育兩個子女,甚至更多),從經濟七箅是合算的。事實上,目前的“五保戶”製度已經這樣做了,但它無論在經濟上還是觀念上隻能算是消極防守型的(可憐這些人),而不是積極進攻型的(獎勵這些人)。同樣花了錢,前者事倍功半(使人更加望而生畏),後者卻會事半功倍申(使人羨慕這些人),至少在心理方麵如此。結論這項調查旨在廠解目前我國自願不肓者的現狀,其中包括他們的社會成分,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原因,他們感到的社會壓力以及對有關政策的看法和建議。調查的結論是,自願不育者無論在本人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還是在家庭背景都高於一般居民。他們之選擇自願不育生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排在前三位的原因首先是對國家人口問題的擔憂,其次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輕鬆一呰,第三位的原因是自我實現。他們的選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會輿論的否定,甚至遭到諷刺和打擊,在物質精神兩個方麵均未得到鼓勵。他們呼籲決策者特別是國家人口的決策者立即製定鼓勵不生育的政策措施,為減輕國家日益嚴重的人門壓力另辟蹊徑。自70年代以來,我國采取了嚴厲的限製人口增長的措施,在國際上為某些必不可少的政策做著艱難的辯護。例如,美國曾因我國某些地區出現過強迫墮胎的現象停:給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捐款以示薄懲,他們這種做法是出於西方的人權觀念和基督教倫理傳統(天主教尤其反對墮胎),對中國的人口問題缺乏設身處地的體諒。而令人驚異的是,我國政府一方麵為控製人口增長做著十分艱難的努力,另一方麵卻在某些具體措施七(如住房分配等)對不結婚和不生育者采取實際上的懲罰措施,也就是鼓勵生育的措施,這不能不使有識之士跌足扼腕。太西方國家之所以沒有人口問題,甚至在西德、法國等國出現人口負增長這種令我們豔羨不已的現象,正是由於人口中有河相,一個比例的人不生育。如果我國能夠采取有力措施鼓勵處文於萌芽狀態的自願不育傾向,使之有一定程度的生長壯大,則集不但可以大大減輕我國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而且可望從根本上動搖國人心中幾千年來形成的心理定式,即認為人人都必須結婚生?傳宗接代,否則就會香煙斷絕。這種心理定式正是目前人口爆炸的基本動因之一。如果人口中能有10%的人(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再熱衷於傳宗接代,能夠有不惜使自己這一姓氏在自己這—代斷絕的勇氣,或可為中聞的人口問題找到一條真正的出路。在歐洲和日本,隻有占人口極少數的貴族家庭才重視將本族的姓氏代代相傳以致永遠,而中聞卻是趙錢孫李都怕斷子絕孫(在中國“斷子絕孫”是最可怕的詛咒八其實這些姓氏的傳遞有什麼意義呢?如果能通過對不生療這——生活的鼓勵,使人們逐步擺脫傳統心珂定式的束縛,使他們轉變為更加看重個人現世的幸福,則不但有利於人口問題的解決,對中國人來說也是更加人道的發展道路,即,使已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生活得更輕鬆更富裕更美好的道路。我們還應看到,除了生養兒女給人帶來的天倫之樂以外,對目前生活在中國城市的居民來說,生育已沒有絕對必要一一晚年生活來源有保障,大部分家務勞動都楚老年人可以勝任的。但是,城市居民畢竟隻占人口的20%,而對目前生活在農村的80%中國人來說,生兒育女卻還有若經濟匕的絕對必要性,這裏麵不僅包括喪失勞動力之後的晚年生活來源問題,還有由增加勞動人手擴大家庭勢力這些考慮而產生的實際必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是從這種實際需要中衍生出來和抽象出來的,因此農村居民拋棄這一傳統觀念就比城市居民困難得多。我們極不願承認,事實正像馬爾薩斯所申指出的那樣,隻有戰爭、饑荒、瘟疫等殘酷事變才能最終徹底畠解決人口問題,認為這一結論實在太殘酷了。但是,貌似盲目河的生育衝動是有實在的經濟原因的。我們在做出一切可能的努文力之後(其中包括一胎化、鼓勵不生育和為終身不育的農民辦老年保險等),或許隻有等待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能享有目前城市居民享有的老年保險這一點實現之後,才有可能使我國的人口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