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獨身
引言文化最奇妙的力量在於,它能使生活在這個地球某個角落的某一群人以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在另一群人(生活在同一地球之上)眼中變作驚世駭俗;使某一群人以為不可或缺的東西,在另一群人那裏變得可有可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中國,人人都要結婚。誰也不問為什麼,誰也不知為什麼,總之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似乎別無選擇。即使是結婚年齡偏離中位偵前後三年這樣的區區小事,也會引起大量猜測和議論,給當事人帶來憂慮和忙亂。弓此同時,牛活在地球另外地方的一些人中就有故意選擇獨居的,就有三四十歲才結婚的(蕭伯納59歲才結婚),也沒有人說他們是找不著對象故意在充硬漢。在這裏,我們無意評判二者孰優孰劣,隻是感慨於文化塑大造社會規範和風習的神力罷了。筆者留學美國時,有一次問起一個美國中年男子為什麼沒有結婚,答日不知怎麼就耽擱下河來,並淡淡地加了一句:也許還是該結婚,結了婚的人責任感文會強些。我問:此話怎講?答:聽說結了婚的人去投票選舉的比單身者多。如果這就是位當結婚的理由,那結不結婚真是無所謂了。目前美國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單身家庭,獨居的人口正在迅速膨脹。1970至1978年間,美國14至34歲之問的獨身人數幾乎增長三倍一一從150萬增加到430萬。據統計,加拿大的單身家庭在家庭總數中也占到五分之一。這些人中許多並非被迫獨居,而是自願的。當然,結婚的重要性在中西兩種文化中的差別還同許多其他條件聯係在一起,例如,在西方,單身並不意味著沒有性生活,但在中國,婚姻幾乎是性生活惟一被允許的途徑,這恐怕也是在中國人人要結婚的原因之一。這項研究以獨身者為研究對象,內容包括他們的組成成分,他們的生活經曆,獨身的原因,他們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感覺和看法以及周圍環境的壓力等等。在中國獨特的社會環境中,他們還會遇到一些獨特的問題,文中還包括他們對這些問題的態度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期望。文獻綜述關於獨身原因的研究凱斯的研究報告指出,盡管獨身者的比例在上升,社會科學和家庭社會學家卻往往忽略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或者隻將獨身現象當做婚姻的剩餘或異常行為來看待。他認為,獨身現象有兩個模式,一個是傳統模式,一個是先鋒模式。當然,這兩種模式中,前者是指銀想結婚而沒有結成婚的,後者則指故意(或自願)選擇不結婚河這種生活方式的。康納爾在西歐社會與口本社會的比較研究中發現,西歐獨身女性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經濟狀況困窘難以出嫁的,另一種是故意選擇了事業而放棄了婚姻的。對日本前工業化時期(1671至1871年)的研究卻呈現出另一圖景:那時獨身女人是極為少見的,並沒有人因經濟原因嫁不出去,婦女也沒有什麼事業可作,於是她們全部都結婚。作者認為應當對歐洲為什麼會出現相當數量的獨身者做進一步的研究。斯泰因的專著提到,在1970年,美國研究生畢業或肄業及收入年均二萬美元以上的女性中有五分之一沒結過婚,而這個比例在沒上過大學的女性中僅占二十分之一。由此看來,獨身女性在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上均高於一般女性。施萊辛格等人將獨身女性分為兩類,他們發現在老年女性組中以寡居者為主,而年輕女性多為獨身者和離婚者。單身者有25%生活在貧困中,其中住在小城鎮和農村的比住在大城市的更為貧困,而以住在大城市郊區的最為富有,有色人種比白種人更為貧困,在小於20歲和大於80歲的年齡組中,有66的人陷於貧困。對於年輕女性來說,有無工作、教育程度和年齡可以解釋其經濟狀況,對於老年婦女來說,是否有一處以上的生活來源、種族和教育程度可以解釋其經濟狀況。總的看來,女性獨身者比男性獨身者更為貧困,她們大多收人較低或依靠前夫生活。對單身者生活滿意度的調查洛溫斯坦等人的抽樣對象為35至65歲的單身女性包括三種情況:離婚者、寡居者和從未結過婚的人。調查發現影響獨身者生活滿意度的5個主要因素是:健康狀況,自我感覺不孤獨,有女鄰居,短期朋友較多,工作專心努力。調查還表明,樣本中50%的調查對象承認有性要求(已得滿足或未得滿足),另外50%說自己沒有性要求。兩種人在生活的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區別。在無子女的單身女性中,有25%的人表示遺憾,似並不一定影響生活滿意度。總的看來,調查對象中生活滿意度低的占15%,這一比例同全國抽樣(即一般人)的這一比例相似。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有些女人在沒有性生活、婚姻和作母親這些一般認為不可缺少的需要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過她們自己認為滿意的生活。考克拉姆等人的研究證明,影響從未結過婚的人的生活滿意度的最重要因素為:自我評價,社會支持,孤獨感。男女略有區別,對單身女性影響最大的是孤獨感和有無其他社會關係,對男性最重要的因素是自我評價和社會交往。鮑克特則發現,單身女性比單身男性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要高,隻是從未結過婚的人除外。原因是單身女性比單身男性有更多的朋友和社會支持。此外,研究還發現,年齡和工資的增長對獨身者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比預期的要大。卡甘等人將調查對象分為從未結婚者、離婚者和再離婚者三組。研究發現,再離婚與從未結婚的男性孤獨感和與世隔絕感最重。解決孤獨的途徑各不相同:再次離婚申的女性傾向於參加社會運動,男性則傾向於尋找新的伴侶,而罾從未結婚者傾向於保持現狀,不作任何改變。最使人減少孤獨河感的事情對男性單身者來說是性,對女性單身者來說是工作和文事業。此外,再次離婚女性中有過抑鬱症經曆的最多,女性哭泣的頻率較高,男性患有性病和血壓病的較多,吸毒者較多。但是總的看來,獨身者吸毒酗酒的現象並不普遍。獨身者與己婚者的區別卡甘曾研究過獨身者同已婚者及其他社會人群的區別。從家庭背景上看,獨身者比已婚者的家庭和諧程度要差些。從生活方式與閑暇時間的支配上看,獨身者每周出門的次數比已婚者要高,主要內容為看朋友、下飯館和看電影,但很少串親戚。已婚者出門的主要內容依次為看朋友,下飯館和串親戚,卻很少看電影,兩種人共同的日常娛樂都是看電視。摩根哈根等人的研究指出,過去的研究證明,已婚者的死亡率比起各類單身者為低。1959至1961年的—項調查表明,死亡率按高低排列依次為:離婚者,寡居者,從未結婚者,結婚者。1979年的調查發現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主要是離婚者的健康狀況比過去提高了,但寡居者的健康狀態比過去下降了,從未結婚者的健康狀況也比過去有所下降。對獨身者的看法斯托克等人以澳大利亞已婚男女為對象,調查他們對30歲以上未婚女人的看法。35的調查對象稱她們為“老處女”,同時,認為別人會使用這種稱呼的占66。河男性調查對象的態度比女性更加嚴厲,認為“到30歲還沒有文男人”,一定是有什麼缺陷。但是,有31%的研究對象認為,有些女人對有沒有男人、婚姻和子女是不看重的。波爾納以“寧死不結婚”為題,闡述了人眾傳播媒介對青少年產生的種影響:由於在大眾傳播媒介中,英雄人物多為單身男人,致使男青年們容易把英雄與獨身者聯係在一起,而同結婚相對立,因而激發對婚姻的否定態度。調查的樣本、方法及結果由於獨身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難以使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這項研究是采用非隨機抽樣方法取得樣本的。具體做法是,在報刊上刊登廣告,征求誌願者參加調査。用這種方法共征集到47位獨身者,全部是北京市民。調查采用深入訪談、了解個案史的方法進行,因而屬於定性的研究。經過對調查得來的資料所作的分析研究,我們將目前的獨身現象概括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對男女兩性均無興趣的獨身,第二類是對異性有興趣的獨身,第三類是對同性有興趣的獨身。第一、三兩種類型屬於選擇性質的獨身,即真正的獨身,第二種類型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被迫性質的獨身,即假性的獨身或暫時的獨身。第二種類型的獨身又可細分為兩類,即(一)浪漫型(先鋒型)獨身,(二)保守型(傳統型)獨身。獨身(一):對兩性均無興趣調查對象中有一部分人屬於這個類型。他們有的已屆中年,有的還很年輕,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家庭背景既有河幹部,知識分子,也有工人、農民,本人工作有科技人員、公女司職員、藥劑師、司機等。這類獨身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當聽到“獨身”這個字眼時首先聯想到的詞是“輕鬆”、“自由”,而不是“孤獨”、“痛苦”等等。他們為什麼選擇獨身?高度概括地說,是為了保存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心世界和生活天地。一位23歲的獨身女性說:看到大多數父輩的人們終日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目標,我不願走他們的路,不願為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她補充說:有人勸過我可以隻結婚不生孩子,但我認為兩個人的生活和一個人的生活還是有質的不同,即使隻有兩個人生活在一起,仍會有受打擾的感覺。他們把結婚視為負擔和枷鎖。一位年僅20歲但自稱確經深思熟慮做出這種選擇的男性將獨身的好處概括如下:“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自己到哪裏去了,既可以盡情縱容自己的陋習,又不需要容忍別人的壞習慣,有更多的私人權利,有更多的自由培養個人興趣,有更多機會了解自己的需要,當你疲倦或情緒不穩時,沒有人會騷擾你,有較多的寧靜,沒有摩擦,比婚姆生活有較多嚐試新體驗的機會,可以隨意花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沒有小孩在你身上撤尿。”這種類型的獨身者“自我”的意識十分強烈,他們給人的印象是有一個不容第二個人隨意涉足的一個人的世界。一位獨身女性說,“我需要安寧,需要—個孤獨的人生,需要一個美麗的天地。孤獨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他們特別看重這個一個人的世界,絕不願意任何外人一哪怕是最令他們崇敬、喜愛和親近的人一走進這個世界。據觀察,這種類型的獨身者的內心世界絕不是悲慘的、痛河苦的、孤寂的,他們興致勃勃地生活著,輕鬆愉快,怡然自文得,具有一種常人中見不到的“仙氣”,一種清靜、淡泊的內集心世界,心理顯得很平衡。他們陶醉於這個世界的恬靜、安適,自得其樂。有一位被調查者寫道:“我納悶,人們為什麼看不到婚後的不幸,而總以為單身生活是一個悲慘無比的世界。”他們的主張和做法雖然在多數人看來是“走極端”的,但從他們身上完全看不到極端份子常有的焦躁、激烈、嚴厲和過分的狂熱,有的卻是豐滿、完善、恬淡和祥和。他們不像世七許多人那樣,或者還在上下求索,尋找關於人生道路的答案,或者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而像是解開了這個斯芬克斯之謎,因而沉浸在獲得答案後的滿足、喜悅之中,沒有還在追尋答案的人們的焦慮和彷徨。這類獨身者如何對待情欲和性欲?調查發現,兩性之間的感情在此類獨身者心目中被放在極不重要、可有可無的位置上,不會超過友誼,他們對性欲也看得很淡漠,不會超過其他欲望,如食欲、求知欲等等。有一位男性獨身者說:“這種欲望不是離不了的,它隻是生理反應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沒什麼了不起的。”一位女性獨身者說:“我認為性欲不太重要,我沒有什麼欲望。”另一位女性說,“這種事與我無緣,我不向往這種事。這種事在我心中沒有位置,我即使成家也是為了雙方互相照顧,我確實沒有這種欲望,不能因為別人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女性未經開啟的欲望或許能永遠處於未知狀態,而男性從心理上可以對兩性均無興趣,但生理的欲望還是會有的。一位男性獨身者承認:“我是凡人,欲望有時是強烈的,但我的理智能夠克服我的本能。”另一位男性也用了“克製”這~字眼。他們當中有的研究過人類性心理和性生理申方麵的資料,知道男性在20歲時性欲達到最高峰,以後即使銀不會下降也不會再超過20歲了。一位男性獨身者帶著如釋重河負的神情說:“我已經過了20歲了,欲望最強的時間都經過文了,以後就更不成問題了。”這一類的獨身者幾乎都是童男處女,而且希望終生如此。獨身(二):對異性有興趣浪漫型(先鋒型)獨身對異性有興趣的人能否做到終生獨身?在西方國家,人口中相當一個比例的人有可能做到這種選擇,他們與異性或發生偶然的親密交往或建立短期的親密關係(包括性苯係),但在中國社會中卻很難做這種選擇,因為婚姻幾乎是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包括性關係)的惟一合法途徑。因此,在中國的獨身者中,選擇真正的(不是暫時的)終生獨身同時又對異性很感興趣的人隻能是人口中的極少數。調查對象中有表明這種意向的人。他們抱著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或唯美主義,不願結婚。此類獨身者往往在感情上比較浪漫,一位獨身女性說:“我為自己設計的生活挺浪漫,盡是想美好的東西。”另一位女性解釋自己為什麼選擇獨身生活時明確地說:“我不願盡家庭義務,不願下廚房,嫌炒菜油膩膩的。”“看到家庭婚姻不幸福的多,幸福的少,因此我不願結婚。”還有一位女性說:“到什麼年齡就做什麼年齡的事一找朋友一結婚一家庭一丈夫一一孩子,在我看來這是女人的錯誤,也是男人的錯誤。”一位學哲學的男性獨身者說:“我覺得婚姻對人是一種限製,就人的本性來說,不應受婚姻形式的限製。也許到了一定的曆史階段,婚姻會消亡,人們將自由地交往,廣河一位年輕美貌的獨身女性一再稱自己為唯美理想主義者,文她把男性歸納為數種類型,一種她稱為大海型的,深沉、渾厚,自我中心,由於她個性太強,不能嫁給這種男性,第二種是白鶴型的,有才華、有教養,生活富裕,有欣賞價值,但不能預知在遇到艱難困苫時他們是否會改變,因此也不能嫁,第三種是雄鷹型的,總是像保護小妹妹一樣保護妻子,女性在這種男性麵前無法顯示出個性,因此也不能嫁。選來選去,幾種類型的男子都不能作丈夫,而隻能作好朋友,於是她說:“所以我不得不被迫獨身。”她還將自己的兩難處境精辟地概括為:“浪漫的婚姻不穩定,穩定的婚姻不浪漫”,“世俗的丈夫缺乏詩意,有詩意的丈夫不現實”,結論是:理想的丈夫是沒有的,所以獨身。這種類型的獨身者極其看重浪漫情調和感情,而浪漫愛情的原型是12、13世紀歐洲的騎士愛,這種愛情從一汗始就不屬於已婚夫婦,而屬於情人。浪漫型的獨身者還特別害怕有後代,一位女性說:“家庭不和可以出走,朋友不義可以斷交,工作不好可以調動,實在絕望可以自殺,但有了孩子就什麼也不能去做了,連死的自由都沒有了。”有些浪漫型的獨身者生活在回憶或幻想的世界中。一位獨身女性說,她常常在回憶往事時“哭得一塌糊塗”,有一陣幾乎“每天哭一回”。她惟恐別人打破她冋憶的天地。她並不認為自己孤獨,片願活在自己的天地裏,活在回憶中。她認為同一個平庸的男人一起生活沒有意思,失去的多,得到的少,“得到了現實,失去了幻想的多彩多姿”。這一類獨身者中有些是在愛情受挫之後才決定獨身的。有一位男眷年就是這樣產生獨身意願的。他在高中時代陷入狂熱太的戀愛,結果導致女方懷孕,事情敗露後,在各種打擊之下,女孩又忽然移情別戀,他大受刺激,“覺得世界末日到了”。後河來感情又幾經反複,終於使他徹底心灰意冷。他陷在痛苦之文中,考慮獨身,說:“我怕重新選擇別的姑娘,感情上再受挫折。”他甚至陷入一種激烈的自我否定的情緒中。每當他想接觸異性時,就“覺得自己太醜惡、太虛偽”,他一度要求自己在街上作到“目不斜視”,但發覺自己仍“不由自主地注意漂亮的異性”時,就覺得“自己太壞了”。這是一種受挫後退卻式的獨身選擇。還有一種受挫後進攻式的獨身選擇。一位獨身女性曾因意外原因失身,後來的多次戀愛均因喪失處女之身受挫,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她雖然沒有結婚,但總使自己身邊圍著一群追求者,希望以此證明自己的魅力。有時她甚至故意使一個男性對她產生幻想,然後折磨他,她說,“我常常處心積慮好幾天整一個男人”,把男人弄得痛苦不堪,她卻因此十分開心。浪漫型獨身者當中有些人是為了事業而選擇獨身生活的。例如一位年輕的電影工作者說:“我對名譽地位看得特別重要,要出人頭地。我想讓人們崇拜我、議論我。”浪漫型獨身者的共同特點是,他們絕沒有世俗所謂“找不到對象結不成婚”的問題,隻要他們願意,就可以很快結婚,但是他們不願放棄對愛情、對理想、或對事業的渴求,寧願獨自一人生活,也不願向世俗的壓力屈服,湊合結婚。多數浪漫型獨身者的性規範是:隻要兩人相愛就可以發生兩性關係,不論結婚與否。他們往往都有與異性親密交往的經曆,其中也包括性關係。一位獨身女性說:“有了三個男人的經驗就沒有貞節觀念了。”另一位女性說:“貞操是送給男人的禮物,如男人因女人失貞而不愛她,那麼這個男人也不值得愛。女人是否失貞男人連問都不該問。”他們不認為性欲是罪河惡的,一位女性甚至強調性生活的“藥用”作用,因為她曾看文到有的書上寫到,為了不衰老就得有性生活。後來看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