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集上有性生活與健康無關的說法後,又有點後悔,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他們的性行為規範同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性行為規範相去甚遠,前者隨心所欲而把性看得比較輕;後者壓抑嚴謹,但同時又把性看得極重。保守型(傳統型)獨身保守型獨身者(亦稱傳統型獨身)往往是一般人眼中“找不到對象”的老姑娘或單身漢。他們或因本人“條件”較差,如相貌欠佳、家庭經濟困難等難以成婚,或因客觀原因,如上山下鄉、工作調動等誤過了適當的結婚年齡而結不成婚,陷人了所謂“大男大女”的窘境。例如一位42歲的蒔女知識青年,1968年去山西農村插隊,當時“對結婚,戀愛這兩個問題,甭說去實踐,就是連想都不敢想。一個連自己生計都成問題的人,怎麼能考慮成家的問題呢?”許多同她有相同經曆的人們“就這樣在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時代遠離了正常人的戀愛、結婚應有的歡樂,而且這種歡樂永遠一去不複返了。”插隊近7年後,好不容易都快30歲了,她才進廠當了一名學徒工,第一次領到了不到20元錢的工資,起碼吃飯不再向家裏伸手了。可是年齡比她小的知青也陸續找對象結婚了,她比他們大兒歲,又多念了幾年書(1966屆高中生),這對成家來說,反倒成了障礙。她幾經努力,由縣城調省城,直到落實政策回到北京。然而,“人是在年輕的時候戀愛結婚,就像花一樣在暖和的季節裏開花,到冷天就開不了花了”。她的婚姻生活就這樣成了一片空白。這是典型的外因促成的獨身。罾我們的社會中也確有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難以成婚的獨身河者。不僅在農村有大批這類“光棍漢”,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文的底層市民中也有這種情況。一位男性獨身者因父母收入少,家庭兄妹多,長期處於經濟十分佶據的境地。他舉例說,年輕時想談戀愛,真的就連請女朋友吃頓飯、買張影劇入場券的錢也沒有,還談什麼朋友呢?他心中曾有婚戀的“偶像”,但明知找她談戀愛“不現實”,隻好忍痛作罷。屬於這類情況的在大城市中畢竟隻是少數。還有一種情況是因數次戀愛不成功耽擱下來,難以成婚。有一位男性獨身者談過三次戀愛,但都沒有成功,他並非沒有後悔感,說:如果那次我答應了那個姑娘,也許早就結婚了。一位女性獨身者曾與一個小她9歲的男性戀愛,曾決定嫁給他,但遭到家長的堅決反對,加上她一時成了單位的新聞人物,各種非議和壓力壓得她抬不起頭,甚至一度想過輕生,終於“非常不爭氣地放棄了此人”。她悲憤地說:“結婚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要讓雙方父母、讓周圍人、讓社會滿意了,最後才能輪到自己!”此外還有一種由性意識晚熟和為事業獻身造成的獨身。有一位近50歲的女同誌,年輕時“全力以赴投人工作”,對別人介紹的對象從不放在心上,“覺得是累贅、麻煩”,工作時想好好工作不願談戀愛,學習時想好好學習也不願談戀愛,認為年紀輕輕的惦記著搞對象是“沒誌氣、沒勁”,因此至今未婚。她對單位某些人居然造謠說她結過婚,大為光火,說:“我48年一直堂堂正正,是個純潔的姑娘,為什麼遭此誹謗?”保守型獨身者大多認為,隻有已婚者才能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不結婚理所當然不能發生性關係。他們當中有的已是性銀欲全無,他們說;“人何必非要這樣,為這個找對象太無聊”,河但也有人渴望溫情,希望滿足欲望,但又受到自己嚴格的性行為道德規範的束縛,不得不采取自慰的方法,而對這種方法同樣存在矛盾心理,不斷受到內心道德觀念的折磨,心理難以取得平衡。這種人是獨身者中最感痛苦淒涼的一群。然而,如果以為獨身者的境況全都如此淒慘,那就是以偏概全了。獨身(三):對同性有興趣調查對象中有幾位之所以選擇廣獨身生活方式是由於他們隻對同性有興趣而對異性無興趣。由於不像在某挫社會中兩個同性可以締結婚約,他們隻好保持獨身。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這種由於對同性有興趣對異性無興趣而保持獨身的人當中,有些是有意識地做出這種選擇的,有些則是無意識或下意識地做出這種選擇的。一位有意識做出這種獨身選擇的男性在回答“你最卒是什麼時候想到要終生不結婚的”這一問題時說:“當我意識到自己對男性比對女性感興趣時就想到了,那時是20歲上下。”有些人或者是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興趣的性別指向,或者是由十這種傾向過於為一般社會規範所不容而有意無意地壓抑廠自己的意識。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個案生活史中分析出這種或許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明確意識到的傾向。例如有—位獨身男性說:“我認為跟那些女流之輩生活在一起是不會幸福的。”他將女性概括為幾種類型:一種他稱為“隱瞞型”的,即用藝術加工美化自己,掩飾自己的真實麵貌,以為自己漂亮就會招男人喜歡,他嫌惡地說:“看到她們描眉畫眼圈我簡直要嘔吐!”另一種是“外熱內冷型”的,用人時才對人好,不用人時對人不好。第三種是“逢場作戲型”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無視雙方友情的珍貴而濫用之。上述類勒概括中肯與否另當別論,這銀位男性獨身者對女性的厭惡之情卻溢於言表。與此同時,他視河為知音的最好的朋友是一位同性。在回答“誰最理解你的獨身文選擇”和“誰最支持你這樣做”這兩個問題時,他都答是這位同性朋友,還說:“他想和我一樣過獨身生活,如果走投無路就一起去出家。”這類獨身者有時也去會見異性,但多是為了敷衍家人或朋友。例如一位獨身女性說:“我和不少異性見過麵,多是男方不同意,我不遺憾一反正不是我不同意”。在一般兩性接觸情況下,如果是男方不同意繼續談下去,女性會覺得自尊心受傷害,甚至會有受辱的感覺,但這位女性非但沒有受辱感,反而因對方不同意感到如釋重負,可見她去見異性並不是真對他們感興趣,想談成,於是,談不成對她來說是正中下懷。這位女性還提到不能接觸異性身體,一旦接觸(哪怕是無意的)“就覺得毛骨悚然”。而她最好的朋友也是同性,在她那裏“感覺到一種異乎尋常的默契和溫暖”。這種情況在我們看來屬於下意識的同性戀傾向,雖然當事人本身也許尚未明確意識到這一點。結論這項調查以獨身者與獨身現象為觀察對象,概括地描述了三種主要類型的獨身現象,其中包括對男女兩性均無興趣的獨身,對異性感興趣的獨身和對同性感興趣的獨身。調查發現,對異性感興趣的獨身很有可能是暫時的假性的獨身。這類獨身中又可分為浪漫型(先鋒型)和保守型(傳統型)兩種。用世俗的話來說,前者是不願結婚的,後者是結不成婚的。由於獨身現象是一種偏離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模式的選河擇,人們往往視之為怪異。善良的人對獨身者持同情憐憫的態文度,不那麼善良的更有持蔑視的居髙臨下態度者。然而,無論是鄙視還是同情都不是對待遊離於主流文化之外的選擇的正確態度。正確的態度是平等地看待它,因為人有權利做出不同的選擇。目前的一些做法助長了對獨身者的偏見和歧視。例如住房政策。不少單位讓獨身者長期住單身職丁宿舍,至少要等到某個歲數(40歲或45歲)才能像結婚的人那樣分配到住房。這種政策雖然表麵上看是住房緊張所致,實際上卻含有深刻的文化(觀念)內容。在中國人看來,沒有結婚的單身者就沒有“成家”,單身家庭這個在家庭社會學中被廣泛采用的詞組(而且這種家庭形式在其他許多文化中占相當大的比例)在中國人看來是由兩個互不相容的字眼組成的,因而自相矛盾:是單身就不是家庭,是家庭就不是單身。這種觀念不僅落伍且十分殘酷,它剝奪了單身者建立家庭生活的基本權利,剝奪廠他們建立一個不受他人幹擾的單身生活小天地的起碼條件:一小塊屬於自己的空間。大多數獨身者(除了住房無困難者)對此感到十分悲憤,認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一位42歲的獨身女性寫道:“生活上的最大困難是住房問題,連鳥還有個窩,何況人呢?難道隻有結婚成家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惟一途徑嗎?”獨身者做出的選擇對他人對社會均無損害,他們應當得到物質上的公平待遇和觀念匕的平等對待。尤其在我國存在嚴重人門問題的現狀中,更應考慮到獨身生活方式的正麵價值。就像一位獨身者所說的那樣,“我們這些人沒給國家龐大的人口大軍增添負擔,社會給我們的待遇反而不如給社會多增加人門負擔的人,這難道公平嗎?”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是能夠李平等對待遊離於主流文化之外的現象和人的社會,而對這些現銀象和人們的任何不公正、不寬容隻能是野蠻和不文明的證據。河這一點也可以說正是我們做獨身現象研究的初衷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