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浪漫愛情
引言一般認為,關於浪漫愛(愛情)的研究是屬於心理學的、微觀的研究,但是由於浪漫愛現象的確包含著社會內容,許多社會學家也嚐試從社會學的、宏觀的角度來研究它。關於浪漫愛的社會學研究有許多種類,如關於浪漫愛度量尺度的研究,關於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研究,關於浪漫愛作為結婚主要原因的研究,以及關於與浪漫愛相關的社會諸因素的研究,等等。在所有這些研究中,最吸引我的題目是浪漫愛與現代化的關係及浪漫愛作為結婚的主要原因。這兩個題目實際上是緊密相聯的,因為關於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主要理論是把人類婚姻史劃分為兩個大段,第一段是傳統社會(或前現代化社會),婚姻締結的主要原因在於夫妻雙方相互依賴以維持各種基本生活需要;第二階段是現代社會,婚姻締結的主要原因在於浪漫河愛情。許多實證的研究證明了這一理論,但也有些研究的結果文與這一理論相悖。這一點在文獻綜述一節還將詳細論說。集這個題目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它本身的魅力外,還在於中國這個環境。中閏社會正在經曆答一個現代化過程。盡管人們對這—過程的性質眾說紛紜一有的說是從封建社會過渡到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社會,有的說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但沒有人否認這個變化本身。(順便說一句,這是科學研究中一個常見的現象:人們常常在概念上爭論不休,但請他們舉出所指現象的具體內容,才發現他們是在用不同的語言描述同一內容。)這一過程提供廠一個絕好的機會來檢驗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理論。換言之,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是否也發生了婚姻從以維持生活基本需要為主要原因到以浪漫愛情為主要原因的變化?這一點又受到哪些社會因素的影響?有人認為,浪漫愛基本上是西方的東西(美國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是美國社會中的婚姻所獨有的,而歐洲人是有門第觀念的八它是文藝複興的產物,其哲學基礎是人文主義。中國傳統社會一向把愛情放在次要地位,於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門當戶對”一類深入人心的做法與觀念。但在我看來,中國古代並非沒有以浪漫愛情為基礎的結合一有許多描寫浪漫愛的文學作品為證一一隻是以浪漫愛為基礎的婚姻不占牛:導地位、沒有成為人們的行為規範甚至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罷了。這項研究打算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對婚姻實際情況的描述一它是以浪漫愛為主要原因還是以維持生活基本需要為主要原因?二是對浪漫愛現象的解釋一有哪些社會因素在影響著人們的浪漫愛情,決定著他們婚姻中有較多或較少的浪漫愛情?文獻綜述關於浪漫愛的研究很多,我把它們分類綜述如下:第一類是關於浪漫愛度量尺度的硏究。要想研究浪漫愛,首先必須確定度量尺度,巴蒂斯在1971年曾設計了一套82項的指標來度量浪漫愛,數年後又刪節成50項,他采用的是裏克特尺度將浪漫愛的標準概括為以下三項,第一,關注對方,第二,建立在相互了解基礎上的親密感,第三,願意給予、分享甚至做出犧牲。與同事創造出所謂“諾克斯一斯波拉吋夫斯基尺度”,用它在50個中學女生、50個中學男生、50對結婚不到5年的夫婦及50對結婚超過20年的夫婦中進行了調查。斯勞斯基在題為《愛情的標誌》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愛情的五大要素:(1)情投意合,(2)與對方在一起的欲望,(3)分享快樂或分擔痛苦,(4)願作犧牲,(5)欣喜(快樂)。他還將相愛雙方的感情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分享雙方的社會屬性,第二階段是雙方在一些主要的愛好上相輔相成,在第三階段,雙方能夠同享社會與人格的需要。第二類是關於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硏究。蘭茨在《前現代時期的浪漫愛:社會學評論》一文中指出,現代化理論忽略廣浪漫愛這一重大內容,僅僅將其歸結為都市化與丁業化。文章認為,浪漫愛的發展是大現代化過程的一部分,受到現代化過程中經濟、政治和社會諸因素的影響,許多關於浪漫愛的研究因忽視了現代化過程這一河因素而誤人迷途。文奧龐的一項研究發現了同一般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理論相對立的證據,值得注意。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一般認為,婚姻是由以下兩種力量之一締結起來的:一個是大婦在維持生活基本需要上的相互依賴,另一個是浪漫愛情。前者屬於傳統社會的婚姻,後者屬於現代化社會的婚姻,二者是此長彼消的關係。但是在他所做的一項非洲阿肯母係社會的調查中發現了與上述理論不符的事實,從而對這一理論提出了挑戰。阿肯母係社會有400萬人口,占加納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二。在這個社會中,兩性十分平等,社會規範—向認為婦女位當經濟獨立,而婚姻應當建立在雙方自願和浪漫愛情的基礎上。婦女在舉行過成年儀式盾所生的子女即厲合法,並不一定是婚生子女,離婚也很容易,因為夫龍的結合並不意味著(像西方基督教文明中那樣)二人合為一人。兄妹關係反而比夫妻關係更為親近。現代化過程並朱使阿肯社會廣泛接受合法的或基督教式的婚姻形式,在這一社會的上層女性中反而出現了在經濟上更加依賴於男性的傾向。(奧龐,1980年)怎樣看待這一研究的理論挑戰呢?如果嚴重地對待它,將得出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理論不夠準確或根本不存在這樣一種因果關係的結論。但或許這隻是一個例外。庫恩在《科學理論的結構》—書中曾用大量篇幅討論這種例外現象,認為當某種現象隻是零星的例外發現時,還不足以威脅到整個理論結構,而一旦這種“例外發現”越來越多,舊的理論結構無法加以解釋時,則一種能對其加以解釋的更能自圓其說的理論結構將取而代之。不知中國社會的研究是否吋容納於浪漫愛與現代化關係的理論結構,這正是我的研究要探討的問題。第三類是關於浪漫愛作為婚姻主要原因的研究。羅布津斯卡在題為“現代波蘭作為河婚姻決定因素的愛情”一書中指出,在現代波蘭,婚姻的決定文因素是愛情,其基本目標在於滿足雙方的感情需要。這一結論是通過對《華沙青年日報》讀者及其他來源的1648名凋查對象的分析得出的。蘇聯拉裏科夫將自己的研究報告題名為“僅僅靠愛情?”。他發現,在1.5萬名調查對象中有70—80%是因愛情而結合的,15—20是因為人人都結婚才結婚的,因個人利益而結婚的。逬一步的凋查發現,因愛而結合的人百分之百感到不幸福,因人人如此而結婚的人中幸福者占十之四五,因利益而結合的人中十個幸福對七個不幸福。作者從而得出結論,因愛情而結合並不能保證婚後幸福。研究還發現,在年齡較大的人當中,因浪漫愛而結合的較少,尋找生活伴侶的動機較多。在這一類研究中還應提到朗格的《愛情在中國:13與14世紀的社會關係及實踐》。文章提出,雖然中國曆史上的節婦是孔教理學褒賞的形象,怛這種理想化的形象與現實中的中國婦女形象有區別。通過對元劇的分析,作者將這些作品中中國婦女的形象及其對愛情的態度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讚賞肉體美和婚前浪漫愛情的,另一類是儒教理想中的貞節、孝順、絕對服從的女性。研究認為,雖然社會輿論偏愛後者(即使是第一類情況也往往要加上一個幸福的結局八但還是可以看出,在理學正盛的年代人們已經對浪漫愛有所認識。浪漫愛應當說在中國早有萌芽,但真正成為受社會規範讚許的婚姻動機還是到近現代才有的。目前的具體情況究竟如何正是本文要加以探討的問題。研究設計這項研究的樣本是根據簡單隨機抽樣的原則從北京一千萬人口中抽取的,其中不包括農村戶口和16歲以下的人口。具體地說,我們首先在全北京16歲以上人口每人一張的戶口卡中隨機抽出1550人(遇農村戶口即換抽緊鄰其後的城市戶口),在發放問卷之前,由於考慮到有些年齡小的人可能尚未結婚,難以回答我們的一些問題,所以去掉了1%1年以後出生的500多人。在實際寄出的1000份問卷中,147份問卷因地址不洋或搬遷被郵局退間,還有4人因未婚退回了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547份,回收率為64%。這在社會學的調查中已經可以被用作推論總體的依據,一般認為50%的回收率即可使用,60%的問收率已屬上乘父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說,由這個樣本所得到的數據能夠推論到北京已婚的全體非農業人門。樣本的基本組成情況如下,男性占54.5%,女性占45.5%。1919年以前出生的占2.4%,1920—1929年出生的占8.0%,1930—1939年出牛的占22.2%,1940—1949年出生的占23.1%,1950年以後出生的占44.3%。漢族人占94.3%,少數民族的人占5.7%。籍貫為北京的占38.7%,北京以外的占61.3%。出生地為北京的占55.6%,北京以外的占44.4%,共產黨員占30.1%,民主黨派及非黨群眾占69.9%。教育程度:文肓占0.8%,小學程度14.8%,中學程度(包括初高中、中專中技)57.9%,大學程度占24.4%。職業:無工作的占3.1%,工人占51.6%,知識分子占15.9%,幹部占24.7%,軍人占1.10%,農民占0.4%。收入在100元(月)以下的占47.3%,100元以上的占52.7%。以上為研究銀中的自變量。依變量共39個,它們是對“下列因素在你們的結合中重文要性如何”這一問題的選擇答案(“重要”或“不重要”)。這39個依變量是:對方的教育程度對方的容貌,對方的身材,對方的健康程度,對方的年齡,對方的住房條件,對方是否初婚,對方是否有孩子,對方是否初戀,對方是否童貞,對方的民族,對方的職業,對方的家庭狀況,對方的收入,對方的存款數目,對方的性格,對方的智力,對方的幽默感,對方是否城市戶口,對方的政治麵目,對方的政治表現,對方的政治觀點,對方的宗教信仰對方曆史是否清白,對方事業是否成功,對方的才能,對方的抱負,對方的理家能力,對方的辦事能力,對方的社交能力,對方的忠實程度,對方有無海外關係,對方有無生育能力,對方是否勤儉節約,對方的身高,對方的愛好,對方有無家庭負擔,雙方感情,雙方共同語言。調查對象被要求在封閉式選擇答案的“重要”與“不重要”兩項中選擇一項,因此這些依變量都是定類變量。數據分析采用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卡方檢定,看每個依變量受到哪些自變量的影響,從而確定是哪些因素在決定著人們浪漫愛情及其他方麵的考慮。第二種方法是對數線性回歸分析,用以確定幾個主要自變量對依變量影響的程度。研究的一個基本假設是:生存環境越是接近現代化,則人們越看重浪漫愛情。這裏麵包括三項尺度:第一是時間尺度,即假設年輕者比年長者更看重浪溲愛情,第二是空間尺度,即假設越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越看重浪漫愛情:第三是社會生存條件或社會經濟地位的尺度,即假設那些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職業等)較高的人比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更看重浪漫愛情。研究結果數據分析的第一步是通過卡方檢定確定各主要自變暈對依變量的影響。受出生年這一自變量影響(顯著程度超過0.05)的有19個依變量,其中年長者指1947年以前出生者,年輕者指1948年以後出生者。分析後可以看出,樣本中的年輕者注重的多為對象自身的肉體特征(身材、身高等)和精神特征(性格、智力、幽默感、才能等);而年長者則更注重對象的社會特征,諸如收入、政治麵目、曆史清白、有無海外關係等等。雖然在“雙方感情”這一因素上年輕者與年長者並無顯著區別,我們仍可得出年輕者比年長者更注重對象的自身素質,因而更具浪漫氣質這一結論。它與年輕者比年長者更重浪漫愛情這一研究假設相符。籍貫的影響受籍貫影響的依變量有5個,分析後可以看出,籍貫為北京的人認為雙方感情和共同語李言以及對方的性格在結合過程中“重要”的頻率大大超過了期望值,而外地人則更看重對方有無家庭負擔及住房這類實際問河題。這一重要發現揭示了都市生活對人們結合過程中是否注重吝愛情的影響。出生地的影晌受出生地影響的變量有8個。出生地的影響與籍貫的影響呈現相同模式——北京出生的人更重感情、共同語言及性格等個人氣質,而外地出生的人更重政治麵目、政治觀點等社會屬性。同籍貫的影響一樣,出生地的影響也反映了都市生活環境(空間)的影響。教育程度的影晌教育程度對以下9個變量有影響。從大學以上和中學以下兩組人對不同因素的強調可以看出,雖然在許多因素的選擇上二者沒有差別,但在這些有差別的因素的選擇上,教育程度低的人重視的是層次較低、離浪漫河情調較遠的因素,如是否初婚、是否童貞、有無子女及生育能文力等等。這一結果基本上符合社會地位較高者更重浪漫愛情的集假設。職業的影晌職業對10個因素有影響。職業的區別比教育程度的區別對浪漫氣質有更明顯的影響。幹部、知識分子在結合過程中比其他職業的人更注重感情、共同語言等,而其他職業的人則比幹部、知識分子更看重住房、收人一類物質因素,或是否初婚、童貞、有無生育能力這—類更實際的因素。父親教育程度的影響調查對象們父親的教育程度對以下11個因素有影響。父親教育程度顯示出與其他社會經濟地位自變量類似的影響模式一一父親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注重配偶的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