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深圳第一哨

1.這個故事有點“左”因一個故事而產生懷疑,一直到現在。

也許,這個故事是材料“高手”編出來的。也許,那隻是“以訛傳訛”。

從感情上來講,寧願相信是這樣的。這個故事很短。是五中隊先進事跡材料中的“生動事例”。反正,老一點的深圳市支隊幹部都知道這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擔負深圳市委、市政府警衛任務的五中隊嚴格落實封閉式管理有關規定,嚴格幹部戰士外出。中隊有一名戰士叫張勇(暫且隱去真名吧),從陝西貧困山村入伍,因為平時外出時間少,對深圳市的道路特別不熟悉。一次,小張探家返回部隊,到了深圳火車站,他不知道回中隊的路怎麼走,於是,在公用電話亭撥中隊的電話號碼,連撥了十幾遍就是撥不通。最後,小張隻好從火車站邊走邊問,兩公裏的路程,他走了幾個小時才回到中隊。後來才知道,原來,戰士們在中隊與各哨位聯係都是用內線電話,4位數,很少打外線市話。所以,小張在火車站一直在撥中隊的分機號碼,這怎麼會撥通呢?

“編者”的良苦用心是表現五中隊封閉式管理嚴格到位。可反過來想一想,這像是政府警衛中隊的士兵嗎?這樣的士兵培養出來,戰鬥力能強嗎?能適應執勤與處理突發事件的需要嗎?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中能有所作為嗎?

這樣的問題,一口氣能問出來幾十個。這個故事有點“左”。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黨支部“一班人”還是從這裏頭嗅出了什麼味道。

從此開始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內練素質,外塑形象,加快部隊全麵建設的步伐。

到如今,五中隊已成為深圳特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李灝,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風雲人物,小平南巡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後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此人竟然親自參加一個中隊的閱兵式。

實際上,那次閱兵是深圳市支隊史上至今唯一一次中隊級單位閱兵,充其量隻能算是一次中隊會操。但,李灝這一舉動造就了一個傳統。此後,厲有為、李子彬、張高麗等深圳市曆屆十多位黨政“一把手”,都曾移步中隊。

這一半是因為“傳統”,一半是因為中隊名聲在外。

還有值得驕傲的,當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喬石、李鵬、李瑞環都曾來過這個中隊,看望這裏的警衛戰士和他們一起合影留念。

《深圳特區報》一位曾在廣空部隊工作過的記者,名叫譚大躍,他在一篇配發評論員文章的長篇通訊中,用抒情的筆調寫道:

“這是一支全麵過硬的部隊:直線加方塊、堅韌與挺拔、驕傲與光榮,抒寫了他們對祖國和改革開放事業的赤子心曲;

這是一群鐵打的硬漢:血與肉、歌與淚、愛與恨詮釋著他們對和平、穩定、發展和特區人民安居樂業的更深層理解;

這更是一扇展現特區文明內核的窗口:現代與傳統、高貴與平凡、奉獻與追求,他們用鋼鑄的肩膀默默承受。

組建十餘年來,中隊一次榮立集體一等功,兩次榮立集體二等功,連續0年榮立集體三等功,被武警總部樹為‘基層建設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連續10年被省武警總隊樹為‘標兵中隊’,被省、市兩級樹為‘文明單位’,深圳人民稱他們是‘深圳第一哨’、‘深南路上好八連’……”

這一長篇通訊發在2001年o月30日《深圳特區報》頭版。

通訊題為《忠誠寫就的輝煌》,評論員文章題為《內練素質,外塑形象》。

通訊發表後的第4天,武警總部政治部主任李棟恒中將視察五中隊。

視察中,深圳電視台一名叫張燕的女記者,事前未經請示,突然將鏡頭和話筒轉向中將。得到中將對五中隊的高度評價後,深圳電視台一小時內將這條新聞通過衛星播出。

2.活在信念裏

深圳市支隊唯一的正牌碩士研究生,五中隊指導員馬征濤談得高深:

確實,能夠活在自己信念中的人是不平凡的,因為所有的信念都是在與世俗強力的對撞中建立的精神家園。

還有半個月就要退伍了,上等兵在中隊退伍留言冊上寫道:“也許人的一生真的就是活在信念與現實之間,我不能背叛信念也不能脫離現實,這也許就注定了我今天的道路。”

當兵5年的班長,一級士官羅金華在演講比賽中激揚文字:“信念是脊梁,支撐著一個不倒的靈魂/信念是一麵旗幟,她一直飄揚在你心靈深處,指引著你前行的方向/信念是一首壯歌,她一直縈回在你的耳畔,傳輸著你前行的力量。”

關於信念,關於理想,在這個中隊一直是個熱門話題。這是一群活在自己信念裏的人。

深圳市委大門前,有一座拓荒牛的雕塑。

這是特區的標誌,是深圳人的精神圖騰。五中隊與拓荒牛長年相伴。

一屆又一屆五中隊黨支部“一班人”總要帶領一茬又一茬士兵們在這裏駐守。他們隻講兩條:一是站崗要站成深圳的一道風景;二是要樹立像拓荒牛一樣摧不垮,壓不倒的理想信念。

特區成立不久,中隊應運組建。當時深圳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五中隊官兵與第一批特區建設者一起,共同承擔了支撐特區輝煌明天的重任。

特區風風雨雨到今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麵對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出現的複雜情況,五中隊黨支部“一班人”怎樣鍛造新一代士兵理想信念?

江澤民同誌的題詞: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永遠烙在每一位官兵心中。

忠誠,天生排斥金錢、權力和女色。在廣東沿海,前幾年有一種現象,很遺憾沒有人進行認真研究。那就是,人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歡喜找武警,政府遇到大的事件理所當然動用武警,老百姓受人欺侮也首先想到武警。民間有言道,“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武警”。

那時,地方一些私營公司、飯店、工廠,為避免地痞流氓的騷擾,紛紛尋求武警官兵的保護。一天,五中隊營區附近一家批發店老板來到中隊,提著煙酒、揣著紅包,找中隊長,閉門不見,找指導員,開會去了。老板丟下煙和酒,還有一封信:請中隊戰士利用上下哨的空隙到他的批發店“走一走”、“坐一坐”,報酬每月4000元。老板臨走還丟下一句話:有錢能使鬼推磨。

誰知,老板前腳剛走,五中隊黨支部便公開了那封信的內容。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五中隊沒有農副業生產,當時的營房又比較破舊。派不派兵搞創收?遇到這種問題,黨支部“一班人”明白道理還不行,要撥亮戰士們心中那盞燈。於是,中隊及時開展了武警部隊的性質、宗旨和任務的教育,同時進行了“為誰當兵、為誰站崗、為誰扛槍”的大討論。讓戰士們各抒己見,認清我們的軍隊是黨的武裝,我們隻能為黨和人民站崗放哨,而不是地方保安隊,誰給錢就可以雇用。

一天清晨,一位港商來到深圳市政府大門口。遞名片:×X集團公司總裁,哨兵拒絕放行;塞港幣一遝,仍不見效。無奈,來人掏出“會客證”。

哨兵檢查,致意,放行。動作幹脆,利落,彬彬有禮。港商擊掌:這是我見到的最具文明的部隊,有這樣的部隊駐紮的地方才是投資環境最好的地方。

又說到現任指導員馬征濤,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教育學學士,攜筆從戎,後又在部隊攻讀了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是深圳市支隊最高學曆的幹部。

跟馬征濤一起畢業的同學,在深圳有好幾個,不敢說個個比他工資高,但生活水平都比他好。這就是一個活在自己信念裏的人。

3.李瑞環:我很滿意

改革步子越快,矛盾就越多;改革越深入,矛盾就會越尖銳。這是中國政治的基本常識。

五中隊官兵對此有著比任何人都深切的感受。

有困難,找政府。這是中國老百姓最為普通的邏輯之一。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門前,一些人經常來這裏上訪。

中隊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做好上訪群眾的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引發事端,造成影響。因為這裏靠近港澳,境外人多,政治影響大。

數據顯示:2002年,中隊共處置上訪事件上百起,上訪人數上千人,出動兵力5100多人次;2003年,上訪次數和人數明顯上升,出動兵力達5700多人次。

麵對眾多的上訪者,中隊官兵始終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依法處理問題。

這是人民內部矛盾啊!

情況很複雜,受傷、流血事件也時有發生。哨位就是戰場。

執勤就是打仗。

這兩句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武警官兵的座右銘。2000年6月10日,支隊司令部向總隊司令部報告:

2000年6月8日10時20分,五中隊哨兵許傳勝正在市委大門哨執勤,此時,一東北籍女士(約30歲)到大門哨兵前,要求麵見市長。這時哨兵許傳勝禮貌地跟這位女士說:“請到旁邊信訪辦辦理手續。”這位女士不聽,直往裏闖,被哨兵及時用手攔住。突然間,這位女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水果刀猛刺哨兵手臂,哨兵許傳勝及時躲避後,仍造成手臂兩處受傷。事情發生後,這位女士當即被趕到的領班員王鎮偉製服。大隊、中隊領導接到報告後,及時趕到現場,協助保衛處將這位女士押到圓嶺派出所進行處理。

官兵談論最多的,是另外一件事:

一天,班長陳久相在李瑞環等中央首長住地站禮賓哨。烈日當頭,熱氣蒸騰,陳久相穿著長袖警服,上哨不久衣服就濕透了。離哨位不到一米遠的地方有樹蔭,但陳久相就在烈日下莊重地站著。賓館的一位工作人員看在眼裏,勸小陳站到樹蔭下,小陳沒有挪動一步。工作人員又拿來冰鎮礦泉水讓小陳解渴。小陳認真地說:“謝謝您,哨兵執勤時不能吃東西。”

中央首長對中隊的警衛工作非常滿意。

離開深圳時,李瑞環同誌特地委托秘書轉告市政府秘書長,“警衛中隊的警惕性很高,警容風紀好,我很放心,很滿意!”

4.形象事大

深南大道以東西走向貫穿整個特區。

這裏有最美麗的花園主幹道。深南東路日人流量達百萬,是深圳市最繁華的路段。特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科技和園林中心帶,全分布在這條主幹道路上。

凡是到過深圳的人,必定走過這條路。凡是走完這條路的,必定會看到過拓荒牛旁邊那一抹橄欖綠,挺拔而又威嚴,生動而又別致。哨兵那傲然而立的軍姿,每天都要被數萬人的雙眼掠過。他們或者說她們,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來自不同的地域,或瞬間地掃描,或凝神地注視,或動情地欣賞,或細心地捕捉。麵對這一切,老中隊長羅鵬林把這樣一句話經常掛在了嘴上:“責任重於泰山,形象高於生命。”

新上任的中隊長占長新掛在嘴邊的話,略有不同:“在黨政機關眼裏我們代表武警,在群眾眼裏我們代表黨政機關,在外賓眼裏我們代表中國。”

士兵李少傑是在訓練中感悟到這句話的分量的。

和所有士兵一樣,李少傑為練就挺拔的形體,頭頂水罐,領插別針,背捆木板,麵朝太陽練眼睛,酷暑烈日站軍姿。不一樣的是,李少傑入伍時體重198斤,身體不協調,舉止不靈活。

加班加點練,點點滴滴練,是李少傑唯一的選擇。

一年過去了,李少傑體重下降40斤,成了中隊的形象標兵、國旗班的拋旗手。

士兵肖帆到了五中隊,頭一次聽到有練“嘴功”一說。戰友們來自五湖四海,說起話來南腔北調。

為糾正發音,中隊結合“三個半小時”,每天都組織戰士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學口形、練吐字、練發音。訓練中,戰友們體會到,學唱歌是練習普通話的好辦法。為此,每年新兵來隊,首先要學唱100首革命歌曲;中隊一日生活,全體幹部戰士每天至少要唱10首歌曲,長年堅持,官兵們人人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練了“嘴功”練“眼功”。

士兵黃成彬悄悄說:大家私下裏叫“以貌取人”的功夫。

中隊要求每一位哨兵,從來客的衣著打扮、攜帶物品、代步工具,迅速判斷對方是政府公務員還是普通老百姓,是企業員工還是院校師生,是內賓還是外商。對公務員稱“同誌”,見老百姓給輩分,遇外賓叫“先生女士”,語言親切,熱情周到。對市委市政府局以上領導,戰士人人做到熟記姓名、相貌和車牌號碼,哨位相見敬禮,做到開口一叫一個準。

為規範值勤用語和處置辦法,中隊長和指導員倆人自己動手編寫了《文明執勤50個怎麼辦?》、《文明執勤50句禮貌用語》兩本教材,印發官兵人手一冊。幹部骨幹示範教學,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不同的節奏,不同的表情說出來,讓戰士們體會不同的效果。同時,走出去,到星級賓館學微笑;請進來,邀專家學者來中隊講禮儀……一個又一個灑落在繁華都市的哨位,成為點綴特區美麗街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