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在公司營銷部門工作6年,眼見與他差不多時候進入公司的同事一個個地被加薪、晉升,唯獨他還在“原地踏步”,為此他感到不滿與焦慮。於是他向職業顧問進行谘詢。
經過多次診斷與情境分析,職業顧問發現雷德是個典型的閱讀者(人在個性特質上存在著閱讀者和傾聽者的區別)。如果公司要求他草擬、製作商場年節促銷企劃案,他能夠順利完成;但若讓他與部門其他同事共同參加部門經理工作會議,各自闡述各個企劃案的核心及實施要點時,即便雷德的企劃案比其他同事“出彩”,但最終他還是會被淘汰“出局”。
對此,雷德的經理也滿腹怨言,認為他的闡述不得要領,常常在不相幹的主題上喋喋不休……但雷德卻從不認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
為此,顧問將雷德的闡述過程全部錄像,回放診斷後再次確認,雷德的確是個閱讀者而非傾聽者。如果讓他以書麵形式回答其他部門經理的提問,他能夠直奔主題;倘若讓他在現場回答自由發問的經理們的問題時,他便無法抓住對方問題的核心。閱讀者很難成為優秀的傾聽者,反之亦然。
因此,若想獲得職業的成功,你首先要學會識別、發現自己天生的才幹與優勢。
諾貝爾獎獲得者無疑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人士,總結其成功之道,除了超凡的智力與努力之外,其善於職業生涯設計不能不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他們在職業生涯設計中把握住了關鍵的一條,就是根據自己的優勢決定終身職業。
當你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和思考,對自己的興趣以及思維、知識結構等方麵的長短有所認識後,就不妨揚長避短,按自身優勢進行職業生涯定位。如愛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覺,他就沒有選擇數學而是選擇更需要直覺的理論物理作為事業的主攻方向。
成功者的成功事實向我們證明:在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中,如果你能根據自身長處選擇職業並“順勢而為”地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會事半功倍,如魚得水。如果你像讓兔子學遊泳那樣選擇了與自身愛好、興趣、特長“背道而馳”的職業,那麼,即使後天再勤奮彌補,即使你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事倍功半,難以補拙。
因為,才幹是一個人所具備的貫穿始終、且能產生效益的感覺和行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難改變,無法培訓。而優勢,通俗的說法是一個人天生做一件事能比其他一萬個人做得好。
據悉,沃爾瑪、通用、GE、可口可樂、麥當勞、微軟、IBM、惠普、埃克森美孚、美林、花旗、荷蘭銀行、希爾頓、安聯保險、波音、寶馬、奧迪、豐田、索尼、飛利浦、西門子、柯達、富士、輝瑞、強生、拜耳、杜邦、寶潔、三菱重工、佳能等全球100多家知名企業,都正在積極開發員工的自身優勢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成功心理學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基本規律,讓你知道自己的優勢何在:
當你看到別人在做某件事時,你心裏是否有一種癢癢的召喚感——我也想做這件事;當你完成某件事時,你心裏是否會有一種愉快的欣慰感——我還可以把這件事做得更好;你在做某類事情時幾乎是自發地、無師自通地就能將其完成得很好;你在做某類事情時不是一步一步、而是行雲流水般地一氣嗬成……這些都是最重要的信號,它詮釋了你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