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我實現者的生活哲學
人最終能變成什麼樣子
我發現,對於我的學生,對於其他和我持同樣看法的人,自我實現的觀念幾乎已變成類似羅夏墨跡那樣的東西了。但請記住,有些思想還不是很成熟。它常常能使我對於利用它的人比對於現實有更多的了解,我所做的是探索自我實現的某些性質,不是作為一種廣泛的抽象概念,而是就自我實現過程的操作意義來看。就某一特殊時刻的情況看,自我實現意味著什麼?例如,它在星期二下午四時意味著什麼?
從設計到開始,我對自我實現的調查並不是研究工作性質的。這些調查起初隻是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努力,他試圖理解他所敬愛和崇拜的兩位老師,他認為他們是非常優秀的人物。這是一種高智商活動。我不能滿足於簡單的崇拜,而是力求理解這兩個人物為什麼如此與眾不同。他們是本尼迪克特和韋特海默。在我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從西方來到紐約市以後,他們是我的老師,是最卓越的人。我的心理學能力完全不足以理解他們,似乎他們不僅僅是人,而且是某種意義存在的超人。
我自己的調查研究是作為一種前科學或非科學的活動開始的。我做了有關韋特海默的描述和雜記,也做了有關本尼迪克特的雜記。當我試著理解他們,試著去思考他們的事跡,並在日記和記事本中寫下我的看法的時候,我忽然在一個奇妙的時刻認識到,從他們這兩個榜樣能夠歸納出某些共同的特征。我是在談論某種類型的人,而不是兩個沒有可比性的個體,這件事使我極為興奮。我試著觀察這一範式能否在他處發現,後來我確實又在他處、在他人身上發現了。
所以按照嚴格的和有控製研究的常規標準來討論,這的確不算是實驗室研究。我的歸納是從我對一定類型的人的選擇中做出的。很明顯,需要有其他裁判。盡管如此,有人已造出也許是二三十位他非常喜愛或崇拜而認為是十分卓越的人物,試著描繪他們,並發現他們。他已能做出一種綜合症說明——對於他們每一位都適合的範式說明。他們僅僅是來自西方文化的人,選出的人帶有各種內在固有的傾向性。雖然這樣的歸納並不可靠,它仍然是唯一適用關於自我實現者的界說。
當我的研究成果發表以後,又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印證路線支持我的發現,不是重複的驗證,而是從不同角度做出的研究。羅傑斯和他的學生的研究成果集中起來成為對全部綜合症的確證。布根塔提供了心理治療方麵的印證。某些使用LSD(一種麻醉藥,對治療效果很有效)的研究,某些測驗結果——的確,我所知道的每一事實都構成印證的支持,雖然還不是完全的支持。
我個人對於這項研究的主要結論非常自信。我不能設想有任何研究能在這一範式中做出重大的改變,雖然不可避免會有小的改變,我自己也做過某些小的改變。但我的自信不能替代一個科學的論據。假如你對我關於猴子和狗的論據提出疑問,你就是在懷疑我的資格或把我看成製造謠言的人,我也就有權利反對你這樣做。假如你懷疑我關於自我實現者的研究成果,你可能是有自己的理由,因為你對於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了解並不太深,是他選出了一些人據以得出全部結論的。
這些結論是處於前科學的範圍中的,但結論陳述是以一種能夠經受檢驗的形式提出的。在這樣的意義上,這些結論是科學的。我選擇研究的人年齡已經比較大了,他們已經度過了生命的一大段旅程,而且可以認為他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們還不知道這些發現是否也適用所有的人類。我們不知道自我實現在其他文化中的意義如何,雖然在中國和印度對自我實現的研究也已經開展了。我們不知道這些新的研究將有什麼發現,但有一件事情我敢肯定:如果你選擇作為研究對象的是非常優秀而健康的人,堅強的人,有創造力的人,純潔的人,明智的人——實際上正是我選出的那種類型的人——那麼你就會得出對人類的一種不同的看法。你會問,人能成長得多麼高大?人能變成什麼樣子?
我的直覺告訴我,在一些別的事情上,我會肯定比以上問題的討論反對的論據更少。自我實現很難界說,更困難得多的是回答這樣的問題:什麼是超越自我實現?或者,假如你願意:超越真實性是什麼?在所有這一類問題中,僅僅誠實是很難回答的。關於自我實現者我們還能有別的什麼說法沒有?尋求並珍視自己的夾天職
所有的自我實現者都會投身於一項自我以外的事業之中,他們專心致誌地從事某項工作,某項他們非常珍視的事業——按舊的說法即天命或天職。他們從事於命運以某種方式安排他們去做的事,他們做這件事也喜愛這件事。因此,工作與歡樂的分歧在他們身上已消失了。
一個人獻身於法律,另一個人獻身於正義,第三個人獻身於美或真理。所有這些人都以某種方式獻身於尋求我稱之為“存在”價值的東西,那種固有的終極的價值,不能再還原到任何更終極的東西。這些存在價值大約有14種,包括古人的真、善、美,還有圓滿、單純、全麵,等等。
這些存在價值的存在給自我實現的結論增添了一係列的複雜性。這些存在價值像需要一樣在起作用。那種我稱之為超越性需要的剝奪會釀成某些類型的病態,它們還沒有得到適當的說明,我可以稱之為超越性病症——即靈魂病。例如,總是生活在爾虞我詐之中而形成不信賴任何人的病態。正如我們需要谘詢專家幫助以解決因為某些需要未能滿足而產生的一般病症一樣,我們也需要超谘詢家幫助治療因為某些超越性需要未能滿足而產生的靈魂病。
就某種可以說明和實證的方式說,人需要在美中而不是在醜中生活,正如他肚子餓了需要吃飯或疲乏了需要休息一樣。說得更具體些,這些存在價值就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意義,但許多人甚至不能認識到他們有這些超越性需要。谘詢家的職責可能就在於使他們意識到他們自身中的這些需要,正如傳統的心理分析家使患者意識到他們那些類似本能的基本需要一樣。最終,某些專家或許會認為自己是哲學的或宗教的谘詢家。
我們可以試著幫助那些因存在價值問題而來谘詢的人向自我實現的方向運動和成長。實際上,許多年輕人本質上是非常好的人,盡管他們往往受搞惡作劇。不管怎樣,我認為(縱然有時有各種行為證據),他們就第一流的意義說也是理想的,他們是在尋求價值,他們很想有什麼東西作為獻身的目標,作為熱忱的追求,作為崇拜、仰慕和熱愛的對象。這些年輕人時刻都在進行選擇:是前進還是後退?是離開還是趨向自我實現?我不知道谘詢家或超谘詢家能否告訴他們如何才能更充分地成為他們自己。
自我實現意味著完全地、活躍地、忘我地體驗生活,全神貫注,寵辱偕忘。它意味著不帶有青春期自我意識的那種體驗。在這一體驗的時刻,個人完完全全地成為一個人。個人趨向自我實現的途徑
當一個人趨向自我實現時,他是否會拚命凶狠地壓榨他人?就實際的行為步驟看,自我實現意味著什麼呢?個人趨向自我實現有八條途徑。
第一,自我實現意味著完全地、活躍地、忘我地體驗生活,全神貫注,寵辱偕忘,它意味著不帶有青春期自我意識的那種體驗。在這一體驗的時刻,個人完完全全地成為一個人。這就是自我實現的時刻,這就是一個人在實現自我時的瞬間感受。
作為個人,我們都偶爾體驗過這樣的時刻。
作為谘詢家,我們能幫助求診者經常性地得到這樣的體驗。我們能鼓勵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某一件事,而忘記他們的偽裝、拘謹和畏縮,從而徹底獻身於這件事。從局外角度看,我們能看出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時刻。在那些正在試圖變成非常固執、世故和老練的青年人身上,我們能看到某些童年天真的恢複;當他們完全獻身於某一時刻並充分體驗著這一時刻時,他們的臉上能再現出純潔無邪而又幸福的表情。這種體驗最關鍵的是要達到“無我”,而大多數青年人的毛病正出在太少無我而太多自我意識和自我覺知。
第二,我們可以設想是一係列的、一個接著一個的選擇構成了生活。每次選擇都有前進與倒退之分,可能有趨向防禦、趨向安全,趨向畏縮的運動;但在另一方麵,也有成長的選擇。做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運動。自我實現是一個連續進行的過程。它意味著每一次都要在說謊或誠實之間、在偷竊或正義之間進行選擇,意味著使每一次選擇都成為成長的選擇這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運動。
第三,自我實現的含義就是設想可以實現一個人真實的自我或成功的自我。人不是一塊白板,也不是一堆泥或代用粘土。人是某種已經存在的東西,至少是一種軟骨的結構,至少是他的氣質,標準的生物化學平衡,等等。這裏有一個自我,我過去曾說過“要傾聽內在衝動的呼喚”,意思就是要讓自我顯現出來。我們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這特別適用於兒童和青年)不是傾聽我們自己的真情呼喚,而是傾聽媽媽的、爸爸的教訓,或教會的、長老的、權威的或傳統的聲音。
作為邁向自我實現的簡單的第一步,我有時提醒我的學生,當有人遞給他們一杯酒並問他們味道如何時,他們應該試著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作答。首先,我建議他們不要看酒瓶上的商標,不要想從商標上得到任何暗示再考慮應該說好或不好。然後,我要他們閉上眼睛,“定一定神”。這時,他們就可以麵向自身內部,避開外界的嘈雜幹擾,用自己的舌頭品一品酒味,並訴諸自己身內的“最高法庭”。這時,隻有這時,他們才可以開始說“我喜歡它”,或“我不喜歡它”。
這和我們慣常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在一次宴會上,我偶爾看到一瓶酒上的商標,並向女主人說她確實選到了一瓶非常好的蘇格蘭酒,接著我趕緊閉上了嘴巴。我為此而深深自責,因為我並不知道蘇格蘭酒的味道如何,我所知道的都是廣告上說的,我根本不知道這一瓶酒是好還是壞。可往往我們都會做出這種愚蠢的事,拒絕做這種傻事是實現一個人的自我的連續過程的一部分。
第四,要誠懇地表達出自己的懷疑而不要壓抑和隱瞞。在各種場合都能碰到“有懷疑”這一短語,因此我們沒有必要過多討論有關交際手腕的問題。當我們產生懷疑時,往往不會誠實相告。來谘詢的人往往是不誠實的,他們在做戲,在裝模做樣,他們並不是很容易就聽從“誠實”的勸告的。在許多問題上反躬自問都意味著承擔責任。這本身就是邁向自我實現的一大步。很少有人研究過這種責任問題,在我們的教科書中也沒有這一問題的地位。誰能研究白鼠的責任呢?可是,在心理治療中,這幾乎是可以觸摸到的一部分。在心理治療中,你能看到它,感覺到它,能知道責任的分量。於是,就清楚地理解了責任的內涵,這是重要的步驟之一。每次承擔責任就是一次自我的實現。
第五,我所說的體驗都是不帶自我意識的,選擇成長而不是畏懼、聽憑於衝動,變成誠實的和承擔責任的人。所有這些都是邁向自我實現的步驟,都確保著美好生活的選擇,當每次選擇時刻到來時能做到這些小事的人,將會發現這些經驗合起來就能達到更好的選擇,在素質上對他是正確的選擇。他開始懂得他的命運是什麼,選擇什麼樣的妻子或丈夫,他一生的使命是什麼。除非一個人敢於傾聽自身的自我,而且時刻都如此,並鎮靜自若地說“不,我不喜歡如此這般”,否則他就不能為自己的一生做出聰明的抉擇。
偉大的藝術世界被我不信任的一小群輿論製造者和風尚操縱者把持著。這是我個人的判斷,但它對於這樣的一些人似乎是十分公平的,因為他們自認為有資格說:“你們要喜歡我所喜歡的,不然你們就是傻瓜。”而我們卻告訴人們要傾聽自己的誌趣愛好。多數人不是這樣的。當站在畫廊裏看一幅費解的彩畫時,你很少會聽見有人說:“這幅畫很費解。”
例如,有一年在布蘭代斯大學舉行聖誕舞會,放電子音樂、錄音帶,人們做一些“超現實的”和“頹廢派”的事情。燈亮了,人人目瞪口呆,手足無措。在這種場合,大多數人會說幾句俏皮話而不會說“我要想想這種事”。說老實話,則意味著敢於與眾不同,寧願不受歡迎,成為不隨波逐流的人。假如谘詢家不能告訴來谘詢者真相,不論年長或年輕的,要準備自己不受人歡迎,這樣的谘詢家最好馬上關門。要有勇氣而不要怕這怕那,這是同一件事的另一種說法。
第六,自我實現是在任何時刻任何程度上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而絕非一種結局狀態。例如,倘若你是一個聰明的人,自我實現就是通過學習變得更聰明,就是運用你的聰明才智。這並不等於說要做一些遙遠而不可及的事,而是說要實現一個人的可能性往往需要經曆勤奮的、付出精力的準備階段,可以是鋼琴鍵盤上的手指鍛煉。自我實現可以是努力做好你想要做的事。隻想成為一個二流的專家,那還不是一條通向自我實現的正確途徑,你應該要求自己成為第一流的,或要求竭盡你自己的所能。
第七,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暫短時刻,這是一些心醉神迷的時刻。你隻能像劉易斯所說的那樣“喜出望外”。但你能設置條件,使高峰體驗更有可能出現,或者架設條件弄得它較少可能出現。破除一個錯覺,擺脫一個虛假的想法,知道自己不善於做什麼,知道自己的潛能是什麼,這也是構成發現你實際上是什麼的一部分。
雖然人人都確實產生過高峰體驗,但卻並非每一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些。有些人把這些小的神秘體驗丟棄了。谘詢家或超谘詢家的任務之一是幫助人們在這些短暫入迷的時刻到來之時認識到它們。然而,一個人的心靈怎麼可能在外部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作為交流手段的情況下,看到另一個人的隱秘心靈然後還要試著進行交流呢?我們不得不找出一種新的交流方式。我認為這種類型的交流對於教育、谘詢,對於幫助成年人竭盡所能地充分發展,也許要比我們看到教師利用黑板書寫所進行的那種慣常的交流更為適合。假如我喜愛貝多芬並在傾聽他的一曲四重奏中受到感動,而你卻無動於衷,我如何能使你去傾聽呢?
音樂明顯是客觀存在的,但為什麼我可以投入地欣賞,而你卻什麼也聽不出來呢?你聽到的僅僅是一些音符而已,我怎麼能使你聽出美來呢?這是教育中更重要的問題,比教你學ABC或在黑板上證明數學題或指點一隻蛙的解剖更重要。後麵提到的這一類事情對於兩個人都是外部的,你有教鞭,兩個人能同時看一個目的物。這種類型的教學比較容易,另一種教育要困難得多,但那是谘詢家工作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謂的超谘詢。
第八,看清楚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什麼對於他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他正探索什麼,以及他的使命是什麼——向一個人自身展示他自己,這意味著揭露心理病理。這意味著對防禦心理的識別和識別後找到勇氣放棄這種防禦。這樣做是痛苦的,因為防禦是針對某些不愉快的事樹立的,但卻是值得的。如果說心理分析文獻沒有教給我們任何別的東西,至少已使我們懂得壓抑並不是解決問題的上策。以敬畏之心去理解人
讓我說一說心理學教科書中沒有提到過的一種防禦機製,但這對於某些青年人來說卻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防禦機製,這就是“去聖化”。這些青年人懷疑價值觀念和美德的可能性。他們覺得生活中人們欺騙自己或壓迫自己。他們大多數人的父母本身不是很高明,他們並不怎麼尊敬他們的父母。這些父母自己的價值觀念也是混亂的,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行為僅僅是感到很吃驚,從來也不懲罰他們或阻止他們做壞事。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這些年輕人把他們的長輩看得很卑鄙,而且通常有確切充分的理由。這樣的年輕人已經由此得出一個廣泛的結論:他們不願意聽從任何大人的勸告,假如這位長輩說的話和他們從偽善者的口中聽到的一樣就更不願聽從了。他們曾聽到他們的父輩談論要誠實或勇敢或大膽,而他們又看到他們父輩的行為卻與此截然相反。
這些年輕人能夠將人還原為具體的物,卻不從人的象征價值或恒久意義看人,不去看人可能成為什麼。例如,我們的青少年已經使性“去聖化”。性無所謂,它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他們已把它弄得那麼自然,使它已經在很多場合失去了它的詩意,這意味著它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一切。自我實現意味著放棄這一防禦機製並學會再聖化。
再聖化的意思是,願意再次從“永恒的方向”看一個人,像斯賓諾莎所說的那樣,或在中世紀基督教的統一理解中看一個人。那就是說,能看到神聖的、永恒的、象征的意義。那就是以尊敬的態度看女性,以尊敬所包含的一切意義看待她,即使是看某一個毫不相幹的婦女也一樣。
另一個例子:一個人到醫科學校去學解剖腦。如果這位醫科學生沒有敬畏之心而是缺乏統一理解,把腦僅僅看成一個具體的東西,那麼肯定不會學得很全麵。對再聖化開放,一個人就會把腦也看作一個神聖的東西,看到它的象征價值,把它看作一種修辭的用法,從它的詩意一麵看它。
再聖化往往意味著一大堆會過時的談論——“非常古板”,年輕的孩子們會這樣說。然而,對於谘詢家,特別是對老年人提供勸告的谘詢家(由於人到老年這些關於宗教和生活意義的哲學問題開始出現),這就成為幫助人趨向自我實現的最重要途徑。年輕人可能說這是古板,邏輯實證論者可能說這是無意義的,但對於在這樣的過程中來尋求幫助的人,這顯然是非常有意義而且非常重要的,我們最好是回答他,否則我們就是沒有盡到責任。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自我實現不是某一偉大時刻的問題。並不是說在星期四下午四時,當號角吹響的時候,你就永遠地、完完全全地步入萬神殿了。自我實現是一個程度問題,是許多次微小進展的日積月累。然而往往可以見到,來谘詢者傾向於等待某種靈感來臨,使他們能夠說:“在本星期四三時二十三分我成為自我實現的人了!”
能選為自我實現榜樣的人,能符合自我實現標準的人,不過是從這些小路上走過來的:他們尊重自我;他們承擔責任;他們是忠誠的;而且,他們工作勤奮。他們能正確估價自己,他們是什麼,這不僅是依據他們一生的使命說的,而且也是依據他們日常的經驗說的。
例如,當他們穿一雙另外類型的鞋子的時候,他們的腳就會受傷,以及他們是否喜歡吃茄子,或喝了大量的啤酒是否整夜不露麵,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真正的自我所含有的意思。他們發現了自己的生物學本性,先天的本性,那是不可逆轉的或很難改變的。達到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徑
谘詢家是何許人呢?他如何能幫助來求助的人朝著成長的方向運動呢?
探求是一個合適的模型。我曾用過“療法”、“心理療法”和“患者”等詞。實際上,我厭惡這些詞,我厭惡這些詞所表達的醫學模型,因為醫學模型的意思是說,來找谘詢家的人是一個有病的人,受傷痛和疾患的煩擾,是來尋求治療的。實際上,我們希望谘詢家是一位幫助促進人的自我實現的人,而不是一位幫助治好一種疾患的人。
幫助也不是合適的模型,也必須放棄。它使我們把谘詢家設想為一位專家,他懂得一切並從他高高在上的特權地位走到下界可憐的凡人叢中,這些凡人什麼也不懂而不得不以某種方式接受幫助。谘詢家也不可能是一位通常意義上的教師,因為教師的訓練和擅長是“外在的學習”,而進入一個可能達到的最佳境界的成長過程卻是“內在的學習”。
我想推薦布根塔的著作《對真實的探求》來作為存在主義治療家曾力求解決這一模型問題的討論。布根塔建議我們把谘詢或治療理解為試著幫助人成長到竭盡他們所能的高度,或許這比我曾建議的詞更好些,我建議的詞叫做心靈教育。
不論我們用哪一個詞,我認為我們最終必然達到的概念都將是阿德勒很久很久以前就提出過的一個概念,即他所說的“哥哥”。哥哥是可承擔責任的人,正如一位哥哥對他年幼的弟弟所做的那樣。自然,哥哥懂得多些,因為他多活了幾歲,但他沒有什麼質的不同,也不是屬於另一種推理的範式。聰明而親愛的哥哥試著促使弟弟進步,並試著使弟弟勝過自己,在弟弟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和“教導無知者”的那種模型有很多不同之處!
告訴人應該做什麼和如何做,諸如訓練、塑造或普遍意義上的教導,都不是谘詢家所關心的,也不讚揚宣傳。它是一種“道家的”啟示和啟示後的幫助。“道家的”意味著不幹預、“任其自然”。道學不是一種放任哲學或疏忽哲學,不是拒絕給予幫助或關懷。作為這一過程的一種模型,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位醫師,如果他是一位不錯的醫師並且也是一個不錯的人,他決不會夢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患者或以任何方式進行宣傳,或試圖使一位患者模仿自己。
幫助求助者弄清並破除那些針對他自己的自我認識的防禦機製,恢複並理解自己,這才是好的臨床醫師所應該做的。理想的情況是,醫師的,相當於抽象的參照係統,例如他曾讀過的教科書,他曾上過的學校,他對世界的信念——這些都絕不要讓患者覺察到,尊重這個“小弟弟”的內在本性、本質和精華所在,讓他達到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徑就是更充分地成為他自己。我們稱為“有病”的人是那些尚未成為他們自己的人,是針對人性樹立起各式各樣神經質的防禦機製的人。正如對於玫瑰叢來說,不論是中國人、意大利人,還是法國人或瑞典人,結果都一樣。對於那個小弟弟來說,幫助他的人是怎樣具備這種能力的也無關緊要,幫助他的人必須給予的是某些和他的身分無關的服務,不論他是瑞典人,還是天主教徒,或伊斯蘭教徒,或弗洛伊德的信徒,或其他任何人都一樣。
這些基本概念包容著、蘊含著、而且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的和其他心理動力理論體係的基本概念,是弗洛伊德的一項原理說明,自我的無意識麵受到壓抑,而真實自我的發現就在於揭露這些無意識的方麵所隱含的意思是相信真理能治病。學會破除自己的壓抑,理解自己,傾聽衝動的聲音,揭示勝利的本性,達到真知、灼見和真理——這些就是所需要的一切。
勞倫斯·庫比在“教育中被遺忘的人”裏曾提出一個觀點,認為教育的一個根本目標就是幫助人成為一個人,盡他的可能成為一個具有完全人性的人。
對成人而言,我們也並非是束手無策的,我們已經有了一些能力和才能,有了方向、使命和職業、主要的任務。假如我們認真看待這一模型,那麼就幫助他們,使他們已經具有的更完善,使他們處在潛意識內的東西成為在事實上更充分、更真實、更現實的東西。把握環境、引導環境、利用環境
我認為有必要在兩種自我實現的人之間做出區分,若用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兩種程度。一種人是明顯健康的,但很少或沒有超越體驗,另一種超越體驗在他們那裏很重要,甚至具有核心的意義。作為前一種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者,典型的人物我可以舉羅斯福夫人,或許還有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作為後一種的典型,有阿爾杜斯·赫胥黎,或許還有施魏策爾、布伯和愛因斯坦。
可惜的是,我在這一水平上己不能再做到理論上的明晰。我發現不僅自我實現者能超越,而且不健康的人、非自我實現者也有重要的超越體驗。除自我實現者之外,我覺得我已發現有某種程度的超越,像我對這個詞所做的說明那樣,或許它還會更廣泛地發展,隻要我們能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明確的概念和理論。
但請記住一點,我所說的畢竟隻能是從我最初的探索中得到的印象。我的初步印象是:不僅在自我實現的人中有對超越的認識,而且在有很高創造力或才華的人中,在很聰明的人中,在非常堅強的人中,在強有力而負責任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中,在特別善良(有德性)的人中,在“英雄”人物——那些曾克服逆境並由此而變得更堅強而不是更衰弱的人物中,也有這樣的認識。
不過,我還不能清楚地分辨這種人。超越型自我實現者是我所說的“高峰人物”而不是“非高峰人物”,是“說yes的人”而不是“說no的人”,是對生活采取積極態度而不是消極態度的人,是渴望生活而不是厭倦生活的人。
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者主要是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幹和更超凡脫俗的人,他們更多地生活在現實的世界,生活在我簡稱為缺失的王國,生活在缺失需要和缺失性的認知的世界。在這種世界觀中,對於人或物主要是以一種實際的、具體的、現實的、實用的方式來看待,當作缺失需要供應者或阻撓者對待,或作為有用或無用,有幫助或危險,對個人重要或不重要來對待。
在我的頭腦中,“有用”既有“對生存有用”的含義,又有“從基本缺失性需要向自我實現和自由的高度成長”的含義。更具體地說,它代表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世界觀,不僅由基本需要的係列所引起,而且也來自個人特有的潛能發揮的需要。前者需要包括單純的軀體生存需要,安全和保障需要,歸屬、友誼和愛的需要,敬重和尊嚴需要,自尊和價值的追求需要;後者為同一性、真實自我、個體特性、獨特性、自我實現等需要。
換個方式來說,它涉及的不隻是一個人的人類共性,而且還有一個人自己的特有潛能的實現。這樣的人生活在世界上,並在世界上達到自身的實現。他們能有效地把握環境,引導環境,並最終利用環境達到有益的目的,例如健康的政治家或實務家的所做所為。這些人往往是“實幹家”,而不是沉思者或冥想家;他們是有效率、重實際的,而不是審美的;重視現實檢驗和認知,而不是重視情感和體驗。
另一類型的超越者可以說更經常地意識到存在認知,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或多或少地能經常有統一的意識和“高原體驗”;有或曾有高峰體驗(神秘的,神聖的,極度歡樂的),並隨帶著啟示或卓識或認識,能改變他們對世界和對他們自身的看法。不過,這一切也許是偶然的,也許是經常性的。
可以公平地說,“僅僅健康的”自我實現者從總體上看能實現羅格利克Y理論的期待。但關於超越型自我實現的人,我們必須說,他們不僅已經實現而且已經超越或超過Y理論,他們生活在一種我在這裏為了方便可以稱之為Z理論的水平上。而且,由於它和X、Y兩種理論同處於一個連續的係統中,三者可以形成一種整合的層次。
顯而易見,我們這裏討論的是非常錯綜的問題,而且實際上是討論的一般生活的哲學。延伸的和推論的處理部分需要寫多卷和多種著作。但我認為,一個濃縮的開始能作為輔助得到理解。用基斯·戴維斯那非常方便的摘要表作為基礎,我做了一些擴充。從理解角度而言,它是很不容易的。但我確信,任何真有興趣的人能從中或多或少地理解我要傳達的意思。更擴充的討論可以在參考文獻的各個項目中找到。
最後需要謹慎的一點是,應該注意到這一層次安排留下了一個困難的有待解決的問題——在以下漸進順序或層次之間的交迭或相關的程度:
需要的層次係統(能歸結為埃裏克森年齡係列中的危機,或以年齡不變為條件)。基本需要滿足的漸進過程,從嬰兒期,經過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到老年,但在任何時代都一樣。生物學的、種係的演化。從疾病(萎縮,發育不全)到健康和豐滿人性。從生活在不良環境條件下到生活在良好條件下。從成為體質上或總體上的一個“劣等樣品”(就生物學者的用語說)到成為一個“優等樣品”(就動物園管理員的用語說)。
顯然,在所有複雜問題麵前,用“豐滿人性”這個概念代替“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前者能恰當地應用於所有這些變異情況而無困難,後者的含義甚至比通常的含義更不切實際。反過來說,我們又能用“人性或萎縮”這一概念來取代發育不全不成熟、不幸、病態、先天缺陷、貧乏等等。“人性萎縮”能包含所有這些概念。逆境——成功的墊腳石
人生總有迂回曲折,伴隨著你的成長過程,不會遭遇更多的挫折現實。在這些人生的轉折關頭,實際應該如何去看待,進而如何去應付,就全看你自己了。你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挑戰”,你也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把它當成是時運不濟、災難……,而不想循更靠的道路再嚐試一次,並作為自己承認失敗的借口。
在失望麵前,你必須學會堅強起來,冷靜麵對失望。失望與快樂,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果你今後在希望落空時,不能把它視為僅是一時的退卻或應該克服的考驗,反而當作是毫無道理的大失敗,那麼你將被失敗所擊潰!這一點你應該銘記在心。隻有當你甘心承受失敗,並且失去再嚐試的意願時,才是真正的失敗。
很多人要是沒到大難臨頭,往往不會發揮出他強大的實力。除非不幸的悲哀、喪家的痛苦及其他種種創傷足以打動其生命內核,不然,他內在的潛力是不會被喚起的。
有許多年輕人,遇到障礙的時候,便對所追求的職業心灰意冷。他們退縮下來,說命運是冷酷的,逐漸地變成膽小的人,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事。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我們人生中的偶發事件,而是我們如何麵對這些偶發事件,並創造各種不同的人生,絕不能因為命運而阻礙了自己的前途。麵臨困境時,就是你向命運挑戰的時候,要有拒絕失敗的勇氣。當然,打消念頭,退縮放棄是很容易的,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這些人恐怕不是你所希望成為的。拒絕失敗的人,在一個地方吃了閉門羹,會敲另外一扇門,一次又一次不斷繼續敲門,一直到被接受為止,在年輕時能學習這樣處世的人,應該沒有不終於獲得大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