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2 / 3)

進德:這裏指發揮自己所具有的某方麵的才能。止:疑為衍字。依上下文意,“不”字應在下文之首,即:“及其進德之日,不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

揆:考察,度量。

【譯文】

因此,以中庸之德來衡量,一味奮進的人太過,而拘謹無為的人則有些不足。無論是一味奮進還是拘謹無為,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所以,表麵看來,他們的優勢表現得很充分,但實際上卻喪失了做事應該遵循的真實道理。由此說來,嚴厲正直、剛強堅毅的人,成在善於矯正邪惡,失在不講策略地激烈攻擊對方;柔順寬恕、安詳文靜的人,成在寬容大度,失在缺乏果決的氣概;雄武強悍、剛健有為的人,成在壯懷激烈,俠肝義膽,失在多闖禁忌,輕慢法規;精細謹慎、多所畏懼的人,成在謙恭謹慎,失在疑慮過多,不敢越雷池一步;強硬剛直的人,成在可做獨擋一麵、砥柱中流之材,失在專斷固執;能言善辯、推究事理的人,善於排解疑難,失在流宕不居,不講原則;普濟好施的人,成在胸襟恢宏,覆蓋寬廣,失在交遊混雜;清正耿直、廉潔無私的人,長在清儉自重,失在隔離自封;好動有為、光明磊落的人,成在進取有為,得攀高位,失在空疏遼闊;沉靜機密的人,成在精思遠慮,失在行動遲緩;質樸率直、令人一覽無餘的人,成在誠實忠厚,失在直白無隱;足智多謀、厚貌深情的人,成在詭譎權變,失在猶豫不決。以上十二種人,在充分發揮自己特有的才能的時候,如果不按中庸的美德,糾正自己或拘謹或亢奮的偏向,而是不斷地指責別人的短處,這樣就會使自己的缺點更加突出,就像晉國人與楚國人相互嘲笑對方佩劍的方向相反一樣。

【原文】

是故強毅之人,狠剛不和。不戒其強之搪突①,而以順為撓,厲其抗②。以柔順為撓弱,抗其搪突之心。是故可以立法,難與入微。狠強剛戾,何機微之能入。柔順之人,緩心寬斷③。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④。以猛抗為劌傷,安其恕忍之心。是故可與循常,難與權疑⑤。緩心寬斷,何疑事之能權。雄悍之人,氣奮勇決。不戒其勇之毀跌⑥,而以順為恇,竭其勢⑦。以順忍為怯,而竭其毀跌之勢。是故可與涉難,難與居約⑧。奮悍毀跌,何約之能居。懼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於為義,而以勇為狎⑨,增其疑。以勇戇為輕侮,增其疑畏之心。是故可與保全,難與立節。畏患多忌,何節義之能立。淩楷之人,秉意勁特。不戒其情之固護,而以辨為偽,強其專。以辨博為浮虛,而強其專一之心。是故可以持正,難與附眾。執意堅持,何人眾之能附。辨博之人,論理贍給。不戒其辭之泛濫,而以楷為係,遂其流。以楷正為係礙,而遂其流宕之心。是故可與泛序,難與立約。辨博泛濫,何質約之能立。弘普之人,意愛周洽。不戒其交之溷雜,而以介為狷,廣其濁。以拘介為狷戾,而廣其溷雜之心。是故可以撫眾,難與厲俗。周洽溷雜,何風俗之能厲。狷介之人,砭甫廉反。清激濁。不戒其道之隘陝,而以普為穢,益其拘。以弘普為穢雜,而益其拘局之心。是故可與守節,難以變通。道狹津隘,何通途之能涉。休動之人,誌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靜為滯,果其銳。以沉靜為滯屈,而增果銳之心。是故可以進趨,難與持後。誌在超越,何謙後之能持。沉靜之人,道思回複。不戒其靜之遲後,而以動為疏,美其。以躁動為粗疏,而美其弱之心。是故可與深慮,難與捷速。思慮回複,何機速之能及。樸露之人,中疑實。不戒其實之野直,而以譎為誕,露其誠。以權譎為浮誕,而露其誠信之心。是故可與立信,難與消息。實野直,何輕重之能量。韜譎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術之離正,而以盡為愚,貴其虛。以盡為愚直,而貴其浮虛之心。是故可與讚善,難與矯違。韜譎離正,何違邪之能矯。夫學,所以成材也。強毅靜其抗,柔順厲其。恕,所以推情也。推己之情,通物之性。偏材之性不可移轉矣。固守性分,聞義不徒。雖教之以學,材成而隨之以失。剛毅之性已成激訐之心彌篤。雖訓之以恕,推情各從其心。意之所非,不肯是之於人。信者逆信,推己之信謂人皆信,而詐者得容為偽也。詐者逆詐。推己之詐,謂人皆詐,則信者或受其疑也。故學不入道,恕不周物,偏材之人,各是己能,何道之能入,何物能周也。此偏材之益失也。材不能兼,教之愈失。是以宰物者用人之仁去其貪,用人之智去其詐,然後群材畢禦,而道周萬物也矣。

【注釋】

①搪突:冒犯,衝突。

②撓:引伸為屈服。厲:磨練,激勵。

③寬斷:即不能決斷。

④攝:整理,引伸作治理,劌:刺傷。舒:遲緩,舒緩。

⑤權疑:權變排疑。

⑥毀跌;毀滅,跌倒。

⑦:怯弱貌。

⑧居約:忍受窮苦。約:簡約,引伸作窮苦。

⑨:怯懦。狎:輕率。

淩楷:淩厲強硬。勁特:強勁。特,泛指雄性牲畜。

固護:頑固專斷。

贍給:充分。

係:束縛。

遂:成就,成全;通,達。

泛序:泛泛而敘。

周洽:周全融洽。

狷介:狷,潔身自好;介,耿直。

砭清激濁:即激濁揚清。

大猥;廣大繁雜。這裏指不切實際地貪大求多。

持後:即謙居人後。

疏:不周密,輕率。

:音義不詳。

野直:粗野率直。

消息:即消長,長短。這裏指調節變化。

韜譎之人:有韜略有手段的人。

原度取容:根據客觀實際確立自己的形象。

讚:輔佐,輔助。

逆:推測,預測。

【譯文】

因此,強健堅毅的人,凶狠剛戾,不能和氣待人。如果不能戒除自己強硬、容易冒犯他人的缺點,反而誤把柔和恭順視為軟弱,進一步激勵自己的強硬的特點,那麼,這樣的人,隻能同他討論嚴刑峻法、使人遵循的問題,難以同他討論細致入微的問題。溫柔和順的人,緩和寬容,不能決斷。如果不能戒除自己遲緩誤事的缺點,反而誤認為剛毅奮進會傷害他人,安於舒緩不進的現狀,那麼,這樣的人,隻能與他按常規做事,難以與他共同應付突發的疑難問題。雄武彪悍的人,血氣奮發,勇敢果決。如果不警惕因勇敢衝動而可能造成的毀折的危險,反而認為和順是怯懦的表現,一任其勇敢衝動的性格發展,那麼,這樣的人,可以同他共赴危難 ,很難與他共處簡約窮困的環境。謹小慎微的人,畏懼風險,顧忌重重。如果不戒除其怯弱而不敢伸張正義的毛病,反而把勇敢看做輕率,更加重其畏首畏尾的毛病,這樣的人,隻會苟全自己的身家性命與既得利益,難以同他建立義節。淩厲強硬的人,頑固堅持自己的意見。如果不戒除其固執己見的缺點,反而把廣采博引視為浮誇虛偽,進一步強化自己固執專一的性格,這樣的人,能夠堅持正義,卻難以附和大眾。能言善辯的人,說理充分,左右逢源,滔滔不絕。如果不戒除其言辭泛濫無度的毛病,反而把持正有節視為不應有的束縛,一任其言辭泛濫的毛病發展,這樣的人,中能與他泛泛而敘,難以與他有什麼實質性的約定。寬弘博大、結交廣泛的人,往往博施愛意。如果不戒除其交遊混雜的缺點,反而把耿直有節視為拘謹保守,進一步擴大其混雜無節的交遊,這樣的人,可以用來安撫眾人,卻難以用來整飭風俗。耿直廉正的人,激濁揚清,潔身自好。如果不戒除其處世交遊狹隘的缺點,反而把結交廣泛視為沒有原則的汙穢之交,進一步強化其拘謹無為的缺點,這樣的人,可以持守節義,難以應時變通。好動進取的人,具有崇高遠大的誌向。如果不戒除其貪大求多的缺點,反而把寧靜致遠視為停滯不前,進一步強化其果敢銳利的誌向,這樣的人,可以與他論進取,難以與他論謙居人後。深沉寧靜的人,往往對事物的道理反複思考。如果不戒除因過於沉靜而導致的行動遲緩的缺點,反而把果敢的行動視為粗疏不慎,以懦弱為美德,這樣的人,可以與他討論宜於深思遠慮的問題,難以與他討論宜於速戰速決的問題。質樸率直的人,中疑實。如果不戒除其誠實之中的粗野直率,反而把權略計謀視為荒誕不經,更加暴露了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這樣的人,可以與他守約立信,難以與他隨時應變。韜情權略之人,往往根據實際情況而確立自己的容色形象。如果不戒除其已經偏離了正道的權術,反而把真誠視為愚昧,以自己的浮虛之心為貴,這樣的人,隻能與他共同輔助善良之舉,難以與他共同矯正違謬之情。學習,是用來使人成材的途徑,寬恕,則是推己及人的前提。偏材的本性是難以改變了。雖然可以傳授學問和知識給他,但隨著一項才能或技能的學成,這項才能所帶來的弊端也就隨之形成。雖然你可以用寬恕之道教誨他,然而推想人情物情的標準往往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誠實守信的人往往推想別人也一定誠實守信,奸詐之人往往推想別人也一定奸詐不實。因此,學習未能真正掌握學習的道理與方法,推己及人的寬恕之心又不能真正懂得人情物理,這就更加強化了偏材的失誤。人物誌流業第三“識人三經”之一人物誌流業第三三材為源,習者為流。

流漸失源,其業各異。

【原文】

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①。性既不同,染習又異,枝流條別,各有誌業。有清節家,行為物範。有法家,立憲垂製。有術家,智慮無方。有國體②,三材純備。有器能③,三材而微,有臧否④,分別是非。有伎倆⑤,錯意工巧。有智意⑥,能煉眾疑。有文章⑦,屬辭比事。有儒學,道藝深明。有口辨,應對給捷。有雄傑。膽略過人。

【注釋】

①流:類別。業:職業。

②國體:國家的體統。這裏指能承擔國家大事的人才。

③器能:即大器之能。

④臧否(pǐ):善於辨別是非的人才。

⑤伎倆:這裏指技巧型人才。

⑥智意:這裏指能排解眾人疑難、富於智慧的人才。

⑦文章:這裏指善於寫作的人才。

【譯文】

人才的類型按照專業可劃分為十二個類別:有清節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辨,有雄傑。

【原文】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①,是謂清節之家,延陵、晏嬰是也②。建法立製,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③。思通道化,策謀奇妙,是謂術家,範蠡、張良是也④。兼有三材⑤,三材皆備,德與法術皆純備也。其德足以厲風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術足以謀廟勝⑥,是謂國體,伊尹、呂望是也⑦。兼有三材,三材皆微,不純備也。其德足以率一國,其法足以正鄉邑,其術足以權事宜,是謂器能,子產、西門豹是也⑧。兼有三材之別,各有一流⑨。三材為源,則習者為流也。清節之流,不能弘恕,以清為理,何能寬恕。好尚譏訶,分別是非,己不寬恕,則是非生。是謂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創思遠圖,法製於近。思不及遠。而能受一官之任,錯意施巧,務在功成,故巧意生。是謂伎倆,張敞、趙廣漢是也。術家之流,不能創製垂則,以術求功,故不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長於權者,必短於正。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凡此八業,皆以三材為本。非德無以正法,非法無以興術,是以八業之建,常以三材為本。故雖波流分別,皆為輕事之材也。耳目殊管,其用同功。群材雖異,成務一致。能屬文著述,是謂文章,司馬遷、班固是也。能傳聖人之業,而不能幹事施政,是謂儒學,毛公、貫公是也。辯不入道,而應對資給,是謂口辯,樂毅、曹丘生是也。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各抗其材,不能兼備,保守一官,故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預焉。

【注釋】

①容止:容貌舉止。

②延陵:即季劄,封於延陵,故稱延陵子。因多次推讓君位而名顯天下。

晏嬰(?~前500年):春秋時齊國大夫,曆任靈公、莊公、景公三世。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清廉節儉的品格而享譽天下。

③管仲(?~前645年):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名夷吾,字仲,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仲父”。他在齊國推行一係列玫治、經濟、軍事改革,富國強兵,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商鞅(約前390~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衛國人。公孫氏,名鞅,亦稱衛鞅。前340年因戰功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商君,因稱商鞅。他輔佐秦孝公變法,奠定了秦國強盛的基礎。秦孝公死後,被貴族陷害,車裂而死。

④範蠡:春秋末期政治家。楚國人,越國大夫。曾在吳國做人質二年。回越後輔佐越王勾踐滅掉了吳國。後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累至千金。

張良(?~前186年):漢初大臣。字子房。祖與父在韓國五世為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複韓國,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行刺秦始皇未中,逃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大亂,歸劉邦,成為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重要謀臣。

⑤三材:即上文所講德、法、術。

⑥廟勝:臨戰前在廟堂製定出來的能夠克敵製勝的謀略。

⑦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為官名。傳說是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湯破格用為小臣,後委以國攻。輔佐湯滅掉了夏桀。呂望:周代齊國的始祖。薑姓,呂氏、名望。相傳釣於渭水之濱,被周文王發現,並委以重任。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俗稱薑太公。有兵書《六韜》,是戰國時人托名之作。

⑧子產(?~前522年):即公孫僑、公孫成子,名僑,字子產。春秋時期政治家。在鄭國執政期間,實行經濟改革,加強法治,不毀鄉校,聽取國人意見。

西門豹:戰國魏文候時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令。名豹。曾破除當地“河伯娶婦”的迷信之舉,開鑿水渠,引漳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

⑨別:某一方麵。流:這裏指由三材派生的才能。

弘恕:寬宏,寬恕。

譏訶:責問。

子夏(前507~?):春秋末期衛國人。孔子學生。曾到魏國講學,宣傳孔子的思想。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典是由他傳授下來的。

錯意:即措意、置意,把心思用在某方麵。

張敞:西漢大臣。宣帝時任太中大夫,後出任京兆尹、冀州刺史等職。以直言敢諫、賞罰分明而著稱。

趙廣漢(?~前65年):漢宣帝時出任穎川太守,後遷京兆尹。以執法不避權貴,誅殺豪強而著稱。

垂則:創設法則。

陳平(?~前178年):漢初陽武(今河南原陽縣)人,先隨項羽,後歸劉邦。好讀書,精於謀略,用反間計使項羽除去謀士範增,用爵位籠絡大將韓信。史書記載,他曾為劉邦六出奇計,解劉邦於危難之中。惠帝、呂後時任丞相,因呂氏專權,不問政事。呂後死,他與周勃定計殺諸呂,迎立文帝,任丞相。

韓安國(?~前127年):西漢梁國成安人,字長儒。初任梁孝王中大夫,吳楚七國之亂時,擊退吳兵,由此名顯天下。漢武帝時,任禦史大夫,後任衛尉等職。

輕事之材:依上下文意,“輕”疑為“經”。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元封年間任大史令。後因李陵案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完成《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班固:東漢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初因和修國史被人告發下獄,獲釋後任蘭台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奉詔完成其父所著史書,曆二十餘年,修成《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

毛公:即毛萇,是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相傳其詩學傳自毛亨(人稱“大毛公”),曾任河間王博士,人稱“小毛公”。

貫公:西漢學者。從賈誼受《春秋左氏傳訓故》,為河間王博士。

樂毅:戰國時燕國名將。中山靈壽(河北平山)人。樂羊的後代。率軍擊齊,攻下城池七十餘,因功封於昌國(今山東淄博),號昌國君。後因燕王中齊國反間計,被迫奔投趙國,被封於觀津,後死在趙國。

曹丘生:西漢楚人,以辯才而著稱,是名將季布的座上賓。

白起(?~前257年):戰國時秦國名將,一稱公孫起。曾屢獲戰功,奪得山東六國之地七十餘城,因功封武安君。長平之戰,大勝趙軍,坑殺趙軍俘虜四十餘萬。後被相國範雎所迫自殺。

韓信(?~前196年):漢初諸侯王。淮陰人。初隨項羽,後歸劉邦,拜為大將。精於用兵,因功封楚王。後被告發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人勾結在長安謀反,為呂後所殺。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主德:指做君王應具有的德操。不預:即無關,無涉。

【譯文】

像那種德行高尚,儀表舉止值得人們去效法的人,就稱之為清節家,延陵、晏嬰就屬於此類。善於建立法製,使國家強盛、百姓富裕的人,就稱之為法家,管仲、商鞅就屬於此類。通曉天地間道化萬物的道理,善於策劃奇謀妙計的人,就稱之為術家,範蠡、張良就屬於此類。還有一些人,一身兼具德、法、術三種材質,或者三種材質都已達到很高水平的人,他們的道德的感召力足以整飭和勸勉社會風俗,他們建立法製足以匡正天下,他們施展權謀、運籌帷幄足以決勝千裏,這樣的人就稱之為國體,伊尹、呂望就屬於此類。一身兼具德、法、術三種材質,然而,三種材質的水平卻不高,他們的道德的感召力足以成為一國的表率,他們建立法規足以使鄉邑大治,他們施展權術能夠把具體事宜辦好,這樣的人就稱之為器能,子產、西門豹就屬於此類。還有一些人,兼有德、法、術三種材質,但不是它的全部,而是每一種材質的某一方麵。例如,清節家的支流,不能做到弘大寬恕,特別熱衷於非難指責,明辨是非,這樣的人就稱之為臧否,子夏一類的人就屬此列。法家的支流,不能做到開創思路,深謀遠慮,卻能勝任某一官職,一門心思用在用計施巧上,這樣的人就稱之為伎倆,張敞、趙廣漢就屬於此類。術家的支流,不能創立製度,垂示法則,遇事卻能隨機應變,富於施權用謀的智慧,缺乏公正厚重的情懷,這樣的人稱之為智意,陳平、韓安國就屬於此類。以上八種類型的人,都是以德、法、術三材作為自身才能的基礎的。雖然他們彼此有主流與支流的區別,但總體上都屬於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材。善長著述立說寫文章的人,稱之為文章,司馬遷、班固就屬於此類。能傳授聖人的事業,卻不善於親身從事政務活動的人,就稱之為儒學,毛公、貫公就屬於此類。演講論說雖然未必符合真正的道理,但對答應辯左右逢源,滔滔不絕,自圓其說,這樣的人就稱之為口辯,樂毅、曹丘生就屬此類。膽略絕眾,材質過人,稱之為驍雄,白起、韓信就屬於此類。以上十二種類型的人材,都是做臣子的材料,而做君主的德性不包括在內。

【原文】

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目不求視,耳不參聽,各司其官,則眾材達。眾材既達,則人主垂拱無為而理。是故主道立,則十二材各得其任也。上無為,則下當任也。清節之德,師氏之任也①。掌以道德,教道胄子。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②。掌以刑法,禁製奸暴。術家之材,三孤之任也③,掌以廟謨,佐公論正。三材純備,三公之任也④。位於三槐,坐而論道。 三材而微,塚宰之任也⑤。天官之卿,總禦百官。臧否之材,師氏之佐也。分別是非,以佐師氏。智意之材,塚宰之佐也。師事製宜,以佐天官。伎倆之材,司空之任也。⑥錯意施巧,故掌冬官。儒學之材,安民之任也。掌以德毅,保安其人。文章之材,國史之任也⑦。憲章紀述,垂之後代。辯給之材,行人之任也⑧。掌之應答,送迎道路。驍雄之材,將帥之任也。掌轄師旅,討平不順。是謂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太平之所以成,由官人之不易方。若使足操物,手求行,四體何由寧,理道何由平。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用好,譬大匠善規,惟規之用。則一材處權⑨,而眾材失任矣。惟規之用,則矩不得立其方,繩不得經其直。雖目運規矩,無由成矣。

【注釋】

①師氏:官名。掌管道德教化。

②司寇:官名。西周初置,春秋、戰國沿用。掌管刑獄。

③三孤:少師、少傅、少保的合稱。

④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

⑤塚宰:官名。在《周禮》中為輔佐天子之官,後世也用以指稱宰相。

⑥司空:官名。西周初置,春秋戰國沿用,掌管工程。

⑦國史:國家的史官。

⑧行人:官名。掌管朝覲聘問。西周設置,春秋、戰國時沿用。漢代改稱大行令。

⑨處權:掌管權力。

【譯文】

做君主應具有的德性是聰明平淡,使各種類型的人都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而不需事必躬親。因此,確立了做君主應該遵循的原則,那麼,十二種類型的人才就能各得其所。清節家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師氏類的官職,法家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司寇類的官職,術家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三孤(少師、少傅、少保)類的官職,德、法、術三種材質都具備的人是擔任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官職的人選,德、法、術三種材質隻具備一部分的人適宜擔任塚宰類的官職,臧否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師氏的助手,伎倆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司空類的官職,儒學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教化安民類的官職,文章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編纂國史類的官職,能言善辯的人適宜外交使者的官職,驍雄類型的人才適宜擔任將帥類的官職。這就叫做,確立並遵循了做君主的道德和原則,做人臣的原則也就隨之井然有序,各種類型的人才的任用就不至混亂錯位,太平盛世就會隨之實現。如果做君主的不能以平淡之道 去總攬眾才,隻對某一類型的人才感興趣,那麼,一旦這某一類型的人掌管用人之權,他就隻任用與自己同一類型的人才,其它類型的人才得不到應有的位置,當然也就難以發揮他們的作用了。“識人三經”之一人物誌人物誌材理第四材理第四材既殊途,理亦異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