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1 / 3)

卷上

九征第一

體別第二

流業第三

材理第四

九征第一

人物情性誌氣不同,征神見貌,形驗有九。

【原文】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①。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是以觀人察物,當尋其性質也。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知無形狀,故常人不能睹,惟聖人目擊而照之。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②,質不至則不能涉寒暑,曆四時。稟陰陽以立性③,性資於陰陽,故剛柔之意別矣。體五行而著形④。骨勁筋柔,皆稟精於金木。苟有形質⑤,猶可即而求之。由氣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注釋】

①本:事物的基礎或主體。

②元一:萬物的本源。

③陰陽:古人用以解釋天地萬物變化規律的基本元素的一對範疇。

④體:包含,容納。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

⑤形質:形,即外形;質,即本質。

【譯文】

人物身上最根本的特性是從情性中生發出來的。情性的道理玄妙而深奧,除非具有特殊洞察力的聖人,有誰能搞得清楚呢?凡是有血性的東西,身體中莫不包含著混沌元氣作為自己的本質,稟承陰陽二氣以確立自己的剛柔二性,容納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築自己的形體。隻要他具備了形貌氣質,人們就可以據此了解他內在的情性。

【原文】

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①。質白受采,味甘受和,中和者百行之根本,人情之良田也。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惟淡也故五味得和焉,若苦則不能甘矣,若酸也則不能鹹矣。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②。平淡無偏,群材必禦,致用有宜,通變無滯。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譬之驥,雖超逸絕群,若氣性不和,必有毀衡碎首決胸之禍也。聰明者,陰陽之精。離目、坎耳、視聽之所由也。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③,能兼二美。知微知章④,耳目監察,通幽達微,官材授方,舉無遺失。自非聖人莫能兩遂。雖得之於目,或失之於耳。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慮。達於進趨而暗於止靜,以之進趨,則欲速而成疾,以之深慮,則抗奪而不入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⑤,而困於速捷。性安沉默,而智乏應機。以之閑靜,則玄微之道構,以之濟世,則勁捷而無成。猶火日外照,不能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人各有能,物各有性,是以聖人明白以進趨委守成於玄慮,然後動止得節,出處應宜矣。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陽動陰靜,乃天地之定性,況人物乎。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⑥。五物之征,亦各著於厥體矣⑦。筋勇色青,血勇色赤,中動外形,豈可匿也。

【注釋】

①質量:素質。中和:折中平和。《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也位焉,萬物育焉。”

②五材:即仁、信、忠、智、勇五種品質。

③淳耀:內在淳樸,外在光彩照人。

④章:通“彰”,大,明顯。

⑤原:根本;道理。

⑥稽:考查;五物:即五行。

⑦厥:其。

【譯文】

在人的素質中,折中平和的素質最為可貴。折中平和的素質一定是平淡無味的,所以能夠調和成仁、信、忠、智、勇五種品質,並隨著實際的需要而應變。因此說,觀察人及其素質,一定要先看他是否具有平淡的品質,然後再看他是否具有聰明的品質。聰明是天地陰陽的精華。一個人身上如果陰陽二氣純淨調和,其表現就是,內心充滿了睿智,遇事明了達觀。聖人內具淳樸之質,外具聰明之形,所以具備了平淡與聰明兩種優秀的品質。既能看到事物的隱微之處,又能看到事物的明顯之處,若不是聖人,就不能同時做到這兩點。那種說幹就幹、令人一覽無餘的人,懂得眼前行動的關鍵,卻不善於深謀遠慮;善於深謀遠慮的人,懂得寧靜致遠的道理,卻不能付諸迅捷的行動。這就好比火焰和太陽的光輝可以照見物體的外部,卻不能照見物體的內部,金屬和水可以把物體映照在自身內部,卻不能向外發射自己的光輝。以上二者的區別,就是陰陽二氣的不同功用所造成的。如果衡量一個人的材質時,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的性質為標準,五種元素各自的特征就會從他的身上表現出來。

【原文】

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性者,成形之具。五物為母,故氣色從之而具。五物之實,各有所濟①。五性不同,各有所稟,稟性多者則偏性生也。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②。弘毅也者,仁之質也。木則垂蔭,為仁之質。質不弘毅,不能成仁。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③。文理也者,禮之本也。火則照察,為禮之本。本無文理,不能成禮。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④。貞固也者,信之基也。土必吐生,為信之基也。基不貞固,不能成信。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金能斷割,為義之決。決不勇敢,不能成義。色平而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水流疏達,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五質恒性,故謂之五常矣。五物,天地之常氣。五德,人物之常行。

【注釋】

①濟:成就。

②骨植:形容骨骼硬朗挺拔。弘毅:弘大剛毅。

③文理:文雅有禮節。

④貞固:堅貞穩固。

【譯文】

五行在人身體中的表現是:骨是木的特征的表現,筋是金的特征的表現,氣是火的特征的表現,肌膚是土的特征的表現,血是水的特征的表現。也就是說,木、金、火、土、水各自的特性對應成就了骨、筋、氣、肌、血的特征。因此說,骨骼挺直而柔韌,叫做弘毅,弘毅是仁的本質。神氣清高而爽朗,叫做文理,文理是禮儀的根本。體態端莊而結實的,叫做貞固,貞固是誠信的基礎。筋肌強勁而精練的,叫做勇敢,勇敢是成就義氣的方式和途徑。神色平和而舒展的,叫做通微,通微是智慧的本源。仁、禮、信、義、智這五種品質對應五種體質,具有恒定的規律性,所以叫做五常。

【原文】

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溫直而擾毅①,木之德也。溫而不直則懦,擾而不毅則。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剛而不塞則決,弘而不毅則缺。願恭而理敬②,水之德也。願而不恭則悖,理而不敬則亂。寬栗而柔立③,土之德也。寬而不栗則慢,柔而不立則散。簡暢而明砭④,火之德也。簡而不暢則滯,明而不砭則翳。雖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人情萬化,不可勝極,尋常竟源,常在於五。

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征,著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⑤。自然之理,神動形色,誠發於中,德輝外耀。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⑥,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⑦。休容之動,業業蹌蹌⑧。德容之動,顒顒卬卬⑨。

【注釋】

①擾毅:擾,馴服。毅,剛毅、果決。

②願恭:內心恭敬。

③寬栗:寬厚嚴肅。

④明砭:明,明智、明白。砭,用石針刺穴治病。明砭意謂頭腦清醒,果斷除去惡習和毛病。

⑤象:形象,表征。

⑥休決:簡單果斷。

⑦矯矯行行:矯矯,強健的樣子。行行,剛健的樣子。

⑧業業蹌蹌:業業,謹慎的樣子。蹌蹌,步伐有節奏的樣子。

⑨顒顒卬卬:顒顒,仰慕的樣子。卬卬,氣宇不凡的樣子。

【譯文】

五常之間的區別,可以用金、木、水、火、土五種不同的品德來表示。溫和而直率、馴順而剛毅是木的品德。剛強而誠實、弘大而堅毅是金的品德。內心恭敬、文雅理智是水的品德。寬厚而嚴肅、柔和而堅實是土的品德。簡明暢快、針砭弊病是火的品德。雖然體現在不同的人身上,各種品性變化無窮,但歸根到底,還跳不出以上五種品質的範圍。

所以,一個人的剛柔、明暢、貞固的特征,必定表現在他的形體容貌上,流露於他的話語表情中,體現在他的情感品味上。總之,一個人內在的品性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品質磊落耿直的人,其儀容必定有強勁穩固之態;品質果決的人,其儀容必定有奮進勇猛之氣;品質平和理智的人,其儀容必定安詳閑適。人的儀態外表在活動中就會呈現出不同的容色和神態。儀態率直的人,其行為舉止的特征為矯健有力;儀態美善的人,其行為舉止的特征為謹慎有節;儀態高尚的人,其行為舉止的特征為氣宇不凡、令人仰慕。【原文】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①,心氣於內,容見於外。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心不係一,聲和乃變。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②。清而亮者律,和而平者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③。心氣不同,故聲發亦異也。夫聲暢於氣,則實存貌色。非氣無以成聲,聲成則貌應。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④。誠智,必有明達之色。聲既殊管,故色亦異狀。夫色見於貌,所謂征神。⑤貌色徐疾,為神之征驗。征神見貌,則情發於目。目為心候,故應心而發。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⑥。心不傾倚,則視不回邪。勇,膽之精,曄然以強⑦。誌不怯懦,則視不衰悴。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未能不厲而威,不怒而嚴。故勝質不精,則其事不遂⑧。能勇而不能怯,動必悔吝隨之。是故直而不柔,則木。木強激訐,失其正直。勁而不精,則力。負鼎絕臏,失其正勁。固而不端,則愚。專已自是,陷於愚戇。氣而不清,則越⑨。辭不清順,發越無成。暢而不平,則蕩。好智無涯,蕩然失絕。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勇而能怯,仁而能決,其體兩兼,故為眾材之主。五常既備,包以澹味。既體鹹酸之量,而以無味為禦。五質內充,五精外章。五質澹凝,淳耀外麗。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心清目朗,粲然自耀。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不問賢愚,皆受氣質之稟性陰陽,但智有精粗,形有淺深耳,尋其精色,視其儀象,下至阜隸牧圉,皆可想而得之也。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擬諸形容,故能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注釋】

①心氣:內心的動力;精神氣質。古人認為,心的功能,不但主血脈,而且主意識和思維。

②律呂:中國古代樂律的統稱。律:古代音樂中用來校正音的一種竹管。有十二律。呂:古代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稱“六呂”。

③回衍:回,回蕩。衍,漫延。

④矜奮:強健奮發的樣子。

⑤征神:外顯的精神特征。

⑥愨然:誠實的樣子。

⑦曄然:光亮的樣子。

⑧不遂:遂,成、成就、順利做到。不遂,不能成功,不能如願。

⑨越:越過,這裏指超過了一定的界度。

蕩:滌除,洗掉。

五常:即與五行相對應的仁、義、禮、智、信。

五質:指與仁、義、禮、智、信五種品質相對應的五行。

五精:心、肺、肝、脾、腎。用五精對應五常為:心禮、肺義、肝仁、脾信、腎智。

五暉:即青、黃、赤、白、黑五種色彩。

【譯文】

人的容色的變化是由心氣支配的。比如,人的聲音就是心氣特征的表現。心氣合成為聲音,不同的聲音應合不同的音調。有柔和平緩之聲,有清揚舒暢之聲,有回蕩綿延之聲。心氣舒暢則聲音舒暢,那麼,真實的品質就必然會在外在的容色上表現出來。所以,確實具有仁愛品質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溫柔的;確實具有勇敢品質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強毅奮進的;確實富於智慧的人,其容貌特征必定是聰明通達的。神色表現在外貌特征上,就是所謂的“征神”(即外顯的精神特征)。如果人的精神氣質通過外貌特征表現出來,那麼其內在的情懷就會通過眼睛流露出來。所以,仁,是眼睛的精氣,因此,仁愛之人的目光誠實端莊。勇,是膽的精氣,因此,勇敢之人的目光灼灼而堅強。然而,這些都是僅在某一方麵比較突出的人材,即以比較突出的體貌特征表現其精神本質的人。僅在某一方麵比較突出的人,不具備整體的優勢,做事就不容易成功。一味剛直而不柔和,就流於僵直;一味強勁而不精巧,就流於蠻幹;一味固執已見而不問來龍去脈,就流於愚暗;心氣十足而思慮不清,做事就會超越特定的規範;思慮通暢而不平正,就會流於放蕩。然而,具有中庸品質的人與以上所說的情況都不一樣。五常(仁、義、禮、智、信)在他們身上都已具備,又以平淡無味的外衣包裝起來。金、木、水、火、土五種特質充斥體內,心、沛、肝、脾、腎五髒精氣外顯在體貌容色上。因此,他的眼睛裏閃耀著五彩的光芒。所以說,人生來就有形體容貌,形體容貌又體現了其內在的精神。把握了人的精神,也就能夠窮盡物理人性。

【原文】

性之所盡,九質之征也①。陰陽相生,數不過九,故性情之變,質亦同之。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②。神者質之主也,故神平則質平,神陂則質陂。明暗之實在於精。精者實之本,故精惠則實明,精濁則實暗。勇怯之勢在於筋。筋者勢之用,故筋勁則勢勇,筋弱則勢怯。強弱之植在於骨。骨者植之基,故骨剛則植強,骨柔則植弱。躁靜之決在於氣。氣者決之地也,氣盛決於躁,氣衝決於靜矣。慘懌之情在於色③。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慘,色悅由情懌。衰正之形在於儀。儀者形之表也,故儀衰由形殆,儀正由形肅。態度之動在於容。容者動之符也,故衷動則容態,正動則容度。緩急之狀在於言。言者心之狀也,故心恕則言緩,心褊則言急。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征皆至,則純粹之德也。非至德大人,其孰能與於此。九征有違,違,為乖戾也。則偏雜之材也。或聲有色懌,而質不平淡。或筋勁植固,而儀不崇直。三度不同④,其德異稱。偏材荷一至之名,兼材居德儀之目,兼德體中庸之度。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猶百工眾伎各有其名也。兼材之人⑤,以德為目。仁義禮智得其一目。兼德之人⑥,更為美號。道不可以一體說,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為仁,齊眾形而不為德,凝然平淡,與物無際,誰知其名也。

【注釋】

①九質之征:九種事物的應驗。《莊子·列禦寇》:“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征至,而不肖人得矣。”這裏指以下所講的平陂、明暗、勇怯、強弱、躁靜、慘懌、衰正、態度、緩急等九種品質。

②平陂:平,即平坦。陂即山坡。平陂,引伸為平正歪邪。

③慘懌:慘,悲傷。懌,喜悅。

④三度:指偏至、兼材、兼德。

⑤兼材:具有五德中一兩個方麵的人材

⑥兼德:九征之德皆備的人。

【譯文】

人的性情的內容,全部應驗在九種品質的外部表現上。那麼,平正或險邪表現在人的神色上,聰明或昏暗表現在人的精氣上,勇敢或怯懦表現在人的筋肌上,強健或柔弱表現在人的骨架上,浮躁或沉靜表現在人的血氣上,悲戚或喜悅表現在人的容色上,端正或衰頹的形象表現在人的儀表上,態度的變化表現在人的容貌上,舒緩或急切的心情表現在人的言語上。有這樣的人:樸素平淡,富於智慧,爽朗明達,勁肌堅韌,骨架挺拔結實,聲音清琅,容色怡悅,儀表端莊,這樣的人九種優秀的品質全部具備,其德性已修練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如果九種征象中有相互違繆的方麵,隻能算是偏雜之材。偏材、兼材、兼德是三種不同的人材類型,其德性的稱號亦彼此有別。在某些方麵比較突出的偏至型人材,往往以自己的專長確立自己的名號。德才兼具的人,往往以五德中之一項來確立自己的名號。九種優秀品德兼備的人,則具有更美好的稱號。

【原文】

是故兼德而至,謂之中庸。居中履常,故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大仁不可親,大義不可報,無德而稱,寄名於聖人也。具體而微①,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②。施仁以親物,立義以利仁,失道而成德,抑亦其次也。一至謂之偏材③。偏材,小雅之質也④。徒仁而無義,徒義而無仁,未能兼濟,各守一行,是以名不及大雅也。一征謂之依似⑤。依似,亂德之類也。純訐似直而非直,純宕似通而非通。一至一違,謂之間雜⑥。間雜,無恒之人也。善惡參渾、心無定是。無恒之操,胡可擬議。無恒、依似,皆風人末流⑦ 。其心孔艱者,乃有教化之所不受也。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蕃徒成群,豈可數哉。

【注釋】

①具體而微:指九種應驗初具,但尚不完備。

②大雅:指九種應驗初具的人材。

③一至:具備九征中某一方麵的人材。

④小雅:與大雅相對而言,這裏指偏材。

⑤一征:即隻具備九征中的一方麵。依似:這裏指表麵上具有一定的材能,而突際並不能派用場的人。

⑥間雜:具備九征中的某些材質,而在其它方麵又相違背的人。

⑦風人:本指詩人。但在這裏意義不通。“風”,或許是“凡”之誤。“凡人末流”可通。

【譯文】

因此,兼德達到極高的水平,就叫做中庸。中庸,是寄與聖人的最高名號。九種優秀品質初具而未能發揚光大的人材,稱之為德行。德行,是對大雅型人材的稱謂。在某一方麵極為突出的,稱之為偏材。偏材,是對小雅型人材的稱謂。九種品質中隻具備一種並且發揮到了極致,稱之為依似。依似,是屬擾亂德行的一類,正反兩方麵都很突出的,稱之為間雜。間雜,是一種沒有恒常之態的人。無恒、依似都屬凡夫末流之輩,這一類型的人又可分為很多種,不能一一討論,故略而不說了。

人物誌體別第二“識人三經”之一人物誌體別第二稟氣陰陽,性有剛柔。

拘抗文質,體越各別。

【原文】

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①。泛然不係一貌,人無得而稱焉。故鹹而不堿,謂之鹹耶,無堿可容,公成百鹵也,與鹹同。淡而不②,味之淡耶,味複不。質而不縵,謂之質耶,理不縵素。文而不繢③。謂之文耶,采不盡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④,居鹹淡之和,處質文之際,是以望之儼然,即之而文,言滿天下無辭費。變化無方,以達為節⑤。應變適化,期於通物。

【注釋】

①無名:不可名狀。

②鹹而不堿:意謂鹹而沒有堿的澀味。,無味。

③縵:沒有花紋的絲織品,這裏指沒有花紋。繢:同“繪”,這裏指彩繪。

④訥:語言遲鈍,泛指不善言談。

⑤節:這裏指原則、標準。

【譯文】

中庸這種德性,其實質是無法用語言加以名狀的。它就好比含有鹽分的水,雖有鹹味卻不苦澀,味道清淡並非索然寡味,麵色簡素並非沒有紋飾,麵有紋彩卻不炫耀刺目。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既具有威嚴,又具有對人的感召力;有時談辯流暢,有時緘默不語。中庸之德做事沒有恒定不變的原則,完全依據實際的需要,以通達成功為準則。

【原文】

是以抗者過之,勵然抗奮於進趨之途。而拘者不逮①。屯然無為於拘抗之外。夫拘抗違中,故善有所章②,而理有所失。養形至甚,則虎食其外。高門懸薄,則病攻其內。是故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③。訐刺生於剛厲。柔順安恕,每在寬容④,失在少決。多疑生於恕懦。雄悍傑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⑤。慢法生於桀悍。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疑難生於畏慎。強楷堅勁⑥,用在楨幹⑦,失在專固⑧。專已生於堅勁。論辨理繹,能在釋結⑨,失在流宕。傲宕生於機辨。普博周給,弘在覆裕,失在溷濁。溷濁生於周普。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局。拘局生於廉潔。休動磊落,業在攀躋,失在疏越。疏越生於磊落。沉靜機密,精在玄微,失在遲緩。遲緩生於沉靜。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漏露生於徑盡。多智韜情,權在譎略,失在依違。隱違生於韜情。及其進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抗者自是以奮勵,拘者自是以守局。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抗者愈拘,抗者愈抗,或負石沉軀,或拘木焦死。猶晉楚帶劍遞相詭反也。自晉視楚,則笑其在左,自楚視晉,則笑其在右,左右雖殊,各以其用,而不達理者,橫相誹謗。拘抗相反,皆不異此。

【注釋】

①逮:及,達到。

②善:善良。章:同“彰”。

③激訐:用激烈的語言攻擊別人的短處。

④每:常常,經常。

⑤忌:禁忌。多忌, 意思是多所禁忌,方於文意通。

⑥楷:音jīē(階)。楷樹,也叫黃連木。楷樹枝疏而不屈,因此常用來形容剛直。

⑦楨幹:楨,一種質地堅硬的樹木,築土牆時常用在兩頭做柱子,叫“楨”。兩邊用的木板叫“幹”。這裏指棟梁、骨幹。

⑧專固:專斷、固執。

⑨釋結:解釋關節、疑難。

流宕:飄流起伏不定。這裏指把握不住分寸。

普博周給:普濟博愛。溷濁:即混濁,這裏指沒有原則。

拘局:拘束,封閉。局:從外麵關門的門閂,用作動詞即關門、上閂。

休動:好動。

攀躋:攀升。躋:登,上升。

疏越:空疏飄渺。

不微:不隱蔽,不深奧。

韜情:隱藏真情。

譎略:謀略。

依違: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