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3 / 3)

故講群材,至理乃定。

【原文】

夫建事立義,莫不須理而定。言前定則不惑,事前定則不躓。及其論難,鮮能定之。夫何故哉?蓋理多品而人材異也。事有萬端,人情舛駁,誰能定之。夫理多品,則難通。人材異,則情詭。情詭、難通,則理失而事違也。情詭理多,何由而得。夫理有四部①,道義事情,各有部也。明有四家②明通四部,各有其家。情有九偏以情犯明,得失有九。流有七似,似是而非,其流有七。說有三失,辭勝理滯,所失者三。難有六構,強良競氣,忿構有六。通有八能。聰思明達,能通者八。

若夫天地氣化③,盈虛損益,道之理也。以道化人,與時消息。法製正事,事之理也。以法理人,務在憲製。禮教宜適,義之理也④。以理教之,進止得宜。人情樞機,情之理也。觀物之情,在於言語。

【注釋】

①四部:即四個部類。

②四家:四個部類、歸屬。

③氣化: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皆由陰陽二氣生化而來,這一生化過程就叫氣化。這裏指生生不已的萬物變化。

④義:宜也。其內涵極為寬泛,主要指處事為人,行為進止適宜得當。

【譯文】

凡創建一項事業,製定某種規章,必須依據一定的道理。等到發生爭執的時候再去確定做事的依據,就很難確定下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道理有很多種、人才有很多類的緣故。道理有很多種則難以相通,人才有很多類則情懷悖異。情懷相悖,道理不通,也就失去了做事的道理,事業當然就會受到阻礙。道理有四部,明理有四家,情懷有九種得失,似是而非的流別有七種,說理有三種失誤,詰難會造成六種不良的後果,貫通道理必須有八種能力。

天地間陰陽二氣化育萬物,按照盈虛損益的規律運行不息,這是大道之理。建立法製,依法行事,這是事情之理。用禮教化人,使人的行為適宜,這是義之禮。人情變化的關鍵和方式是人情之理。

【原文】

四理不同,其於才也,須明而章。明待質而行。是故質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道義與事,情各有家。是故質性平淡,思心玄微容不躁擾,其心詳密。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以道為理,故能通自然也。質性警徹①,權略機捷②,容不遲鈍,則其心機速。能理煩速③,事理之家也。以事為理,故審於理煩也。質性和平,能論禮教,容不失適,則禮教得中。辨其得失,義禮之家也。以義為禮,故明於得失也。質性機解④,推情原意⑤,容不妄動,則原物得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以情為理,故能極物之變。

【注釋】

①警徹:機警通達。

②機捷:機智敏捷。

③煩速:繁雜和突然的事變。

④機解:這裏指思維機巧,善解疑難。

⑤推表原意:推測性情,追究本意。

【譯文】

四種道理的性質不同,人的才質要理解這四種道理,就必須具有聰慧明達的才質並遵循一定的路徑和章法。人的聰明是由人的才質來實現的。因此,人的才質與道理相吻合才能表現出人的聰明,人的聰明才能理解這種道理,理解了這種道理,也就成了這方麵的專家。質性平淡的人,思慮深遠而精微,能夠通曉自然無為的法則,就成為明白大道之理的專家。質性機警徹悟,富於權略,機智敏捷的人,處理起紛繁與突發的事情來遊刃有餘,就成為明白事理的專家。質性和順平穩,能洞見禮儀教化的精髓,辨別處世為人的得失,就成為明白義理的專家。質性機敏,善解人意,推知情意本原的人,能夠適應情意的變化,就成為情理的專家。

【原文】

四家之明既異,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明出於真,情動於性,情勝明,則蔽,故雖得而必喪也。剛略之人,不能理微。用意粗,意不玄微。故其論大體,則弘博而高遠,性剛則誌遠。曆纖理,則宕往而疏越①。誌遠故疏越抗厲之人,不能回撓②。用意猛奮,誌不旋屈。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③,性厲則理毅。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④。理毅則滯礙。堅勁之人,好攻其事實。用意端確,言不虛徐。指機理,則穎灼而徹盡⑤。性確則言盡。涉大道,則徑露而單持⑥。言切則義少。辯給之人,辭煩而意銳。用意疾急,誌不在退挫。推人事,則精識而窮理。性銳則窮理。即大義,則恢愕而不周⑦。理細故遺大。浮沉之人,不能沉思。用意虛廓,誌不淵密。序疏數⑧,則豁達而傲博。性浮則誌微。立事要,則炎而不定⑨。誌傲則理疏。淺解之人,不能深難。用意淺,思不深熟。聽辯說,則擬鍔而愉悅。性淺則易悅。審精理,則掉轉而無根。易悅故無根。寬恕之人,不能速捷。用意徐緩,思不速疾。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性恕則理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徐雅故遲緩。溫柔之人,力不休強。用意溫潤,誌不美悅。味道理,則順適而和暢。性和則理順。擬疑難,則濡軟而不盡。理順故依違。好奇之人,橫逸而求異。用意奇特,誌不同物。造權譎,則倜儻而壯。性奇則尚麗。案清道,則詭常而恢迂。奇逸故恢詭。此所謂性有九偏,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心之所可以為理,是非相蔽,終無休已。

【注釋】

①宕往:這裏是放蕩不羈、不得要領的意思。

②回撓:迂回彎曲。

③括處:約束。

④否戾:不通、走樣。

⑤穎灼:尖銳明了的意思。

⑥單持:這裏指內容不豐滿。

⑦恢愕:寬廣直率。

⑧序疏數:即排列親疏遠近。

⑨炎:火勢蔓延。這裏指閃爍不定、流宕無依的意思。

深難:深入追問。

擬鍔:這裏指不能理解語言要旨。擬,忖度。鍔,或同“愕”,即驚的意思。

掉轉:顛來倒去。

休強:強大,強盛。休,美。

濡軟:柔軟。

清道:指清靜之道。

詭常:違反常道。恢迂:恢,廣大。迂:繞遠,不合時宜。

【譯文】

既然以上四家聰明之處彼此存在著差異。因而也就隨之發生了九種偏失的情況。由於不同的質性快定、幹擾了不同的聰明,所以不同的聰明類型有得也有失。剛強粗略的人,不善疏理繁雜細微的事情。所以,這樣的人談論起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事體來,就顯得恢宏博大,崇高而深遠;若疏理起具體而細微的事理來,則顯得跌宕起伏,粗疏遼闊,不著邊際。亢奮猛烈的人,做事沒有回旋餘地。他們能做到依法行事,嚴格公正;如果要他們根據實際情況作變通處理,則格格不入。堅定勁直的人,喜歡就事論事,務求實效。他們剖析具體事物的內在機理明了透徹,如果論及大的理論和原則,就顯得膚淺而不豐滿。能言善辯的人,辭令豐富,談鋒銳利。推究人事的道理,則見識精當,說理透徹;如果涉及有關大義的道理,就顯得粗闊而不周全。隨波逐流的人,不能沉靜獨思。如果與他海闊天空地漫談,則顯得豁達淵博;如果要他歸納出事物的綱要,那他就像火焰一樣閃爍不定。見識膚淺的人,不能深入追究人情物理。聽人演講辯論,很容易得到滿足;如果審核精微的道理,則顛來倒去,把握不住根本。心底寬厚的人,不能急功近利。若論其仁義的大道理來,則博大而高雅;處理起緊迫的時務來,則行動遲緩,不得要領。溫順柔和的人,魄力不足,氣勢不強。慢慢體味深奧的道理時,則思慮和順通暢;分析疑難問題時,則粘滯不順,理不出頭緒來。追求奇異的人,才華橫逸,立意不同凡俗。在用權謀施譎略方麵,顯得卓越非凡,奇偉壯觀;如果要他們在清正無為之道上用意,則顯得不合常規,遼闊無用。以上就是九種性情的偏失,每種偏失都以自身不同的心性為基礎而自以為有理。

【原文】

若乃性不精暢,則流有七似①。有漫談陳說,似有流行者。浮漫流雅,似若可行。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辭繁喻博,似若弘廣。有回說合意②,似若讚解者。外佯稱善,內實不知。有處後持長,從眾所安,似能聽斷者③。實自無知,如不言,觀察眾談,讚其所安。有避難不應,似若有餘,而實不知者。實不能知,忘徉不應,似有所知,而不答者。有慕通口解④,似悅而不懌者。聞言即說,有似於解者,心中漫漫不能悟。有因勝情失,窮而稱妙,辭已窮矣,自以為妙而未盡。跌則掎蹠⑤,理已跌矣,而強牽據。實求兩解,似理不可屈者。辭窮理屈,心樂兩解,而言猶不止,聽者謂之未屈。凡此七似,眾人之所惑也。非明鏡焉能監之。

【注釋】

①七似:指以下七種似是而非的情況。

②回說合意:曲解人意,以合己意。

③聽斷:聽人陳述,做出判斷。

④慕通口解:想表示自己的通達而口頭上表示理解。

⑤掎(jǐ)蹠(zhí):意即勉強支撐。掎,支撐。,跳躍。

【譯文】

如果人們的質性不純,或者沒有得到充分表達,就會發生七種似是而非的情況:有的人漫談一此陳詞濫調,好像能夠通行於現時和將來一樣;有的人談話沒有多少真實的道理,卻頭緒 繁多,好像內容非常豐富廣博一樣;有的人本來沒有聽懂別人的意思,卻曲意迎合,好像既理解又讚同別人的意見一樣;有的人沒有自己的主見,發表意見往往甘居人後,采人所長,觀察並采納多數人的意見,好像他自己頗具聽斷的能力一樣;有的人對疑難問題避而不答,好像胸有成竹,留有餘地,而實際上他根本不懂;有的人為表現自己的通達,口頭上表示理解,而實際上卻似懂非懂;有的人在與人辯論的時候,因求勝心切,本來已經理屈詞窮了,還聲稱自己仍然有更加玄妙的道理,牽強附會,勉強支撐,實際上是想求得個平分秋色的結局。他這樣做,好像自己很有道理而不肯屈服一樣。以上七種似是而非的情況,一般大眾往往被迷惑住。

【原文】

夫辯有理勝,理至不可動。有辭勝。辭巧不可屈。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①,釋微妙而通之。說事分明,有如粉黛,朗然區別,辭不潰雜。辭勝者,破正理以求異,求異則正失矣。以白馬非白馬,一朝而服千人,及其至關禁錮,直而後過也。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雜。同則相解,譬水流於水。反則相非,猶火滅於水。雜則相恢②。亦不必同,又不必異,所以恢達。故善接論者,度所長而論之。因其所能,則其言易曉。曆之不動,則不說也。意在杓馬,彼俟他日。傍無聽達,則不難也。凡相難講,為達者聽。不善接論者,說之以雜反。彼意在狗,而說以馬,彼意大同,而說以小異。說之以雜反,則不入矣。以方入圓,理終不可。善喻者,以一言明數事。辭附於理,則言寡而事明。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辭遠乎理,雖泛濫多言,已不自明,況他人乎。百言不明一意,則不聽也。自意不明,誰聽之是說之三失也。

【注釋】

①白黑:這裏指是非曲直。

②解:溶解,融合。非:排斥。恢:寬容,氣度大。

【譯文】

辯論或演講當中,有的以有理有據而取勝,有的以言辭巧妙而取勝。以理取勝,就是先確定是非黑白的界限,然後再加以充分論述,解釋清楚細微深奧的部分,使自己闡釋的道理貫通。以言辭巧妙取勝,就是要用奇異古怪的例子攻破一般的正理,追求奇異古怪,正理也就隨之喪失了。再說上述九種偏材,有彼此相同的,有彼此相反的,也有彼此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錯雜相容的。相同就會相互理解,相反就會相互非難,相雜就會相互包容。善於與人理論的人,其特點是充分估量對方的優勢來展開論述。如果打動不了對方,就不再談論下去;周圍沒有聽懂的人,也就不再詰難對方。不善於與人理論的人,其特點往往是想用對方完全反對或基本不能接受的觀點去說服對方。用對方完全反對或基本不能接受的觀點去說服對方,對方當然聽不進去。善於說服別人的人,可以用一句話說清很多道理;不善於說服人的人,一百句話也說不清一個道理。一百句話還說不清一個意思,當然也就沒有人願意聽了。這是說服人的三種失誤。

【原文】

善難者,務釋事本。每得理而止住。不善難者,舍本而理末。逐其言而接之。舍本而理末,則辭構矣①。不尋其本理,而以煩辭相文。善攻強者,下其盛銳,對家強梁,始氣必盛,故善攻強者,避其初鼓也。扶其本指②,以漸攻之。三鼓氣盛。衰則攻易。不善攻強者,引其誤辭以挫其銳意強者意銳,辭或暫誤,擊誤挫銳,理之難也。挫其銳意,則氣構矣③。非徒群言交錯,遂至動其聲色。善躡失者,指其所跌④。彼有跌失,暫指不逼。不善躡失者,因屈而抵其性。陵其屈跌而抵挫之。因屈而抵其性,則怨構矣⑤。非徒聲色而已,怨恨逆結於心。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倉卒諭人,人不速知,則以為難諭。已自久思,而不恕人。以為難諭,則忿構矣⑥非徒怨恨,遂生忿爭。夫盛難之時⑦,其誤難迫。氣盛辭誤,且當避之。故善難者,征之使還。氣折意還,自相應接。不善難者,淩而激之,雖欲顧藉,其勢無由。棄誤顧藉,不聽其言。其勢無由,則妄構矣⑧。妄言非訾,縱橫恣口。凡人心有所思,則耳且不能聽。思心一至,不聞雷霆。是故並思俱說,競相製止,欲人之聽己,止他人之言,欲使聽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則以為不解。非不解也,當己出言,由彼方思,故人不解。人情莫不諱不解。謂其不解,則性諱怒。諱不解,則怒構矣⑨。不顧道理是非,於其凶怒忿肆。凡此六構,變之所由興也。

【注釋】

①辭構:形成爭論。構:構成;交接。

②本指:即本旨。

③氣構:即構成氣。

④躡:即追究。跌:即失誤所在。

⑤怨構:即構成怨。

⑥忿構:即構成忿。

⑦盛難:激烈爭論。

⑧妄構:這裏指狂妄無據。

⑨怒構:即構成怒。

變:這裏指由六構所引發的情況。

【譯文】

善於辯論的人,把精力用在解釋事情的根本上麵;不善於辯論的人,則舍本而逐末,舍本而逐末,雙方的爭論就會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善於攻擊強硬對手的人,先避開對手的盛銳之氣,抓住對方的大意要點,慢慢地進行批駁;不善於攻擊強硬對手的人,往往抓住對方言辭中的某一點失誤去挫傷對方的銳氣,這樣一來,彼此的氣惱也就形成了。善於追究對方失誤的人,僅僅是指出對方失誤之所在;不善於追究對方失誤的人,則利用對方一時的失誤去攻擊他的人格,這樣一來,雙方就會結下怨恨。有的人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和探求,悟得了一個道理,倉促間,便將這道理講與人聽,別人不能很快明白這個道理,就以為汝子不可教也,這樣一來,忿怨也就隨之形成了。當雙方發生激烈爭論時,很難逼迫對方承認錯誤。因此善於辯論的人,指出對方的錯誤,使他回心轉意;不善於辯論的人,則抓住對方的錯誤加以淩辱和刺激,對方雖然內心願意承認錯誤,卻沒有台階和機會,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妄言無忌的狀況。一般說來,人在思考問題時,耳朵就聽不進別人的話。因此當一方要思考問題一方卻要和他說話時,雙方就會相互製止對方的活動,你想讓對方聽你說話,對方卻因為正在思考問題的原因,聽不懂你講的意思,你就認為別人沒有理解的能力。人之常情,都忌諱說自己沒有理解的能力。犯了別人的忌諱,雙方的怒氣也就構成了。由於“六構”的形成,其它種種難以預料的變化也會因此而形成。

【原文】

然雖有變構,猶有所得。造事立義,當須理定,故雖有變說小故,終於理定功立。若說而不難,各陳所見,則莫知所由矣。人人競說,若不難質,則不知何者可用也。由此論之,談而定理者,眇矣①。理多端,人情異,故發言盈庭,莫肯執其咎。必也聰能聽序,登高能賦,求物能名,如顏回聽哭,蒼舒量象。思能造端②,子展謀侵晉,乃得諸侯之盟。明能見機③,臾駢睹目動,即知秦師退。辭能辯意,伊藉答吳王,一拜一起未足為勞。捷能攝失④,郭淮答魏帝曰,自知必免防風之誅。守能待攻,墨子謂楚人,吾弟子已學之於宋。攻能奪守,毛遂進曰,今日從為楚,不為趙也,楚王從而謝之。奪能易予⑤。以子之矛,易子之盾,則物主詞窮。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通於天下之理,則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適有一能,所謂偏材之人。則所達者偏,而所有異目矣。各以所通,而立其名。是故聰能聽序,謂之名物之材⑥。思能造端,謂之構架之材⑦。明能見機,謂之達識之材。辭能辯意,謂之贍給之材⑧。捷能攝失,謂之權捷之材⑨。守能待攻,謂之持論之材。攻能奪守,謂之推徹之材。奪能易予,謂之貿說之材。

【注釋】

①眇:微小。這裏指數量少。

②造端:製造事端、事由。

③機:這裏批事物的關鍵、要害。

④攝失:抓住失誤。

⑤易予: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辦法使對方理屈辭窮。易,交換。予,通“與”,即以“與”換“奪”。

⑥名物:辨別事物的名稱。

⑦構架之材:指遇事能從總體上謀劃的人才。

⑧贍給:這裏指語言豐富。

⑨權捷:權變敏捷。

推徹:推進貫通。這裏有進取之意。

貿說:指論辯雙方地位的交換。

【譯文】

然而,辯論雖然會引起以上六種不良的後果,但還是有所收獲的。如果隻是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沒有相互的辯駁,那麼人們就難知道究竟誰的意見是正確的,應該按誰的意見去做。由此說來,隻是陳說漫談而不加以辯論就能形成定論的情況實在是太少了。必須善於聽取各種不同的觀點,能夠理出事物發展的頭緒;善於思索,創造采取行動的理由;明察秋毫,發現事物發展變化的微妙跡象和關鍵;善於辭令,把情意表達得明白而動聽;反應敏捷,能夠及時發現失誤所在;善於防守,能夠抵禦對手的種種攻擊;善於進攻,能夠攻破對手的防線;善於用“給予”換來“奪取”,即用“以子之矛易子之盾”的辦法使對手陷於困境。兼具以上八種能力,然後才能通曉天下的道理。通曉了天下的道理,也就能夠通曉人的心理了。如果不能兼備這八種能力,而隻是具備其中的一種,那麼他所通達的道理也隻是其中的一麵,他的才能也隻能根據他所通曉的這一方麵來命名了。因此,善於聽取不同觀點,能夠理出事物發展的頭緒來的,叫做能夠辨別事物名稱的名物之材;善於思索,能夠創造采取行動的理由的,叫做能夠從宏觀上進行謀劃的構架之材;能夠明察秋毫,發現事物變化的微妙跡象和關鍵的,叫做通達慧識的達識之材;善於辭令,把情意表達得明白而動聽的,叫做詞彙豐富的贍給之材;反應敏捷,能夠及時發現失誤所在的,叫做權捷之材;善於防守,能夠抵禦對手各種攻擊的,叫做能夠堅守自己理論的持論之材;善於進攻,能夠攻破對手防線的,叫做善於推進的推徹之材;善於用“以子之矛易子之盾”的辦法使對方陷於困境的,叫做交換論點以服人的貿說之材。

【原文】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與通人言,則同解而心喻。同即相是,是以心相喻。與眾人言,則察色而順性。下有盛色,避其所短。雖明包眾理,不以尚人①。恒讓謙下,故處物上。聰睿資給,不以先人。常懷退後,故在物上。善言出己,理足則止。通理則止,不務煩辭。鄙誤在人,過而不迫。見人過跌,輒當曆避。寫人之所懷②,扶人之所能。扶讚人之所能,則人人自任矣。不以事類犯人之所婟③。胡故反,與盲人言,不諱眇瞎之類。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長。己有武力,不與虎之倫。說直說變,無所畏惡。通材平釋,信而後諫,雖觸龍鱗,物無害者。采蟲聲之善音,不以聲醜,棄其善曲。讚愚人之偶得。不以人愚,廢其嘉言。奪與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氣,折謝不。不避銳跌,不惜屈撓。方其勝難,勝而不矜。理自勝耳,何所矜也。心平誌諭,無適無莫④,付是非於道理,不貪勝以求名。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與論經世而理物也。曠然無懷,委之至當,是以世務自經,萬物自理。

【注釋】

①尚人:即上人,居人之上。

②懷:情懷,情感。

③婟(hù):忌諱,隱私。

④無適無莫:不厚不薄。這裏指適中得當。

【譯文】

通材之人,既兼具以上八種才能,又能按正確的原則和方法在實踐中加以實現。這種人跟那種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談話,則能做到彼此心領神會;與普通人談話,則能做到察言觀色,順著他的性情去講。盡管自己通曉天下的道理,卻不高居人上,盛氣淩人;聰明睿智,資質豐厚,卻不躍居人先。隻求自己把正確耐聽的話說出來,把道理講清楚就打住;別人說了錯話或做了錯事,自己則力避重蹈覆轍。理解並表達別人內心的情懷,幫助別人發揮自身的專長。不用相類似的事情觸犯別人所忌諱講的東西,也不用事例涉及自身的長處。無論別人直話直說也好,怪話怪說也好,不畏懼,也不嫌惡。即便蟲聲噪雜,也不一概排斥,而是選取其中好聽的;即便愚人無知,也不一概排斥他們的意見,而是稱讚並采納其中正確的。或奪取或給與,適宜有度;或離去或留下,不去勉強。當自己氣盛的時候,能夠克製情緒,慷慨向對方道謝;當自己辯論得勝的時候,而沒有驕矜之色。心底平和,誌向明確,沒有自適,亦沒有痛苦,隻期望得到天地萬物的道理而已。這樣的人,就可以與他討論治國安邦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