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打柴少年(1 / 2)

畢勝睜開睡眼惺忪的雙眼,抬起手臂揉了揉眼皮,瞪大雙眼向微亮的窗戶看去。見那薄透的窗戶紙,被明月光透射出微白一片。

夜色不早了,應該已經過了半夜三更天,該起床了。

三年來,每當剛過半夜三更天,畢勝都會準時睜開眼睛。無論十五歲的他多需要睡眠,正值長身體的年齡有多貪睡,他都會在這個時候醒來。

如果這個時候不起床,就不能摸黑到白虎山砍一大捆柴木,在日出東方之前,扛一大捆柴木回家了。

*******

畢勝今年十五歲,人如其名,性格如同他的名字一樣,認準了要幹的事情,從不認輸,千難萬難也不輕易放棄。

性格從不服輸的畢勝,卻是一個失去父母雙親,命運多磨難的苦命孩子。

十歲那年,父親偶患疾病,因為家中窮困無錢治病,患病兩年後,丟下愛妻和兩兒一女去世了。

農業社會裏,男人是家裏的頂梁柱。

家裏如果沒有了男人,等同於房屋斷了頂梁柱,立刻房倒屋塌,家庭陷入困境中。

畢勝家庭貧困,父親英年早逝,除了留下一處籬笆牆院落的破草房外,家中一貧如洗,孤兒寡母沒有了生存來源。

這年代人的壽命很短,四十歲的男人就可以自稱老夫了。因而,男女成親特別早。

母親十三歲嫁給父親,十四歲生下長子畢勝。死了丈夫後,才二十六歲。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年輕輕的女人,自己生存尚需男人養活。沒有了丈夫,如何能守寡養育三個孩子?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父親去世後,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窮家沒有什麼可留戀的,誰也阻攔不了寡母改嫁他人。

沒有了兒女,今後還能再生養。母親趁著年輕早改嫁,狠心丟下兩兒一女遠走他鄉,另起爐灶,改嫁給了別的男人。

母親改嫁他人,作為家中長子,十二歲的畢勝承擔起男人責任。用稚嫩肩膀,艱難的支撐起貧困家庭,養活弟弟和妹妹。

養家糊口,要有生錢門路。

十二歲的畢勝,還是一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孩子。除了為大戶人家放牛放羊做牧童外,沒有人家願意雇傭一個孩子做工。

為大戶人家放牛放羊做牧童,除了一天管三頓飯外,沒有一文錢工錢。

沒有工錢,意味著沒有生錢門路。

畢勝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嗷嗷待哺、要吃要喝要衣穿的弟弟妹妹。為大戶人家放牛放羊,做沒有工錢養家的牧童,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性格從不服輸的畢勝,為了養活弟弟妹妹,決定冒險去白虎山打柴。砍伐白虎山上的白鬆木,出售柴木作為生錢門路,以此養活自己和弟弟妹妹

白虎山麵積不大,方圓才十餘裏路。山脈細長,東西走向,山形像一隻昂頭怒吼的臥虎,虎頭高昂向東,虎尾豎起衝西。

因為山形像臥虎,被人稱之為臥虎山。

不知從那年開始,臥虎山生長出成片的白鬆林,使整座臥虎山不論春夏秋冬,都是白茫茫一片,仿佛披上了一層白色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