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翻譯、數學、農學,樣樣都玩(3 / 3)

14、15世紀,科學之光衝破了中世紀的黑暗,逐漸照亮了歐洲。不久以後的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一幫傳教士從海裏爬上中國的土地,在他們傳播福音的時候,一不小心玩出一個西學東漸。中國的瞿太素、徐光啟、李之藻、瞿式穀、王徵等聰明的學者也很快接受了傳教士帶來的歐洲科學,並將許多科學書籍翻譯成中文。但是這些來自歐洲的科學並沒有得到更多讀書人的注意和重視,更得不到朝廷的重視,朝廷和地方的各級官員以及讀書人仍然抱著古代先賢們的經典搖頭擺尾地苦讀,盡管顧炎武提出了他的實學,但他的實學卻不可能成為主流。

此時的英國,在國王查理二世的倡導下1660年創建了“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也就是如今著名的英國皇家學會;1675年格林威治天文台創建。在英皇的倡導和推動下,科學在英國和整個歐洲迅猛發展。科學巨匠牛頓在1685年提出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科學革命從此爆發,並一直延續到現代。現代物理學、現代數學、現代天文學、現代化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幾乎都誕生在那個時代,那時候眾多科學巨匠的湧現比現在歌星影星不知要多多少。又過了100年,瓦特改造的蒸汽機推動起另一場革命—工業革命。那時的歐洲,政府大力推動科學的發展。英國有皇家學會,法國有法蘭西學會,德國有海德堡大學。那個時代,科學之所以可以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是要感謝那些政治家和皇帝的。

歐洲科學革命風起雲湧的時候,中國正是康熙大帝統治的時期。康熙是中國曆史上治國有方,對洋人也相當客氣的一個皇帝,他對科學也充滿了興趣。但是康熙沒有看到科學這頭怪獸對國家對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量。囿於傳統,囿於對自身文化盲目的自負,科學沒有在那個時代成為治國之策,使得在明末已經乍現的科學之光淹沒在濃雲背後沒有顯現。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一位英國特使馬戛爾尼應邀在中國走了一遭以後,這樣評價道:“中華帝國隻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隻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船將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它將永遠不能修複。”這個可惡的英國佬說的話很氣人,但他說的這些後來卻真的發生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這艘破船真的撞上了海岸。不過值得慶幸的是,1911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清朝政府被推翻,封建王朝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