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翻譯、數學、農學,樣樣都玩(1 / 3)

利瑪竇來中國帶的是拉丁文的《歐幾裏得幾何原本》,利瑪竇也有心翻譯此書,可是由於種種原因總是沒有做成。這次徐光啟提出以後,利瑪竇當然十分讚成,但有幾個原因讓他感到十分為難。首先他是個傳教士,來中國的目的是傳教,翻譯數學書不是主要任務。另外中國與西方在語言上的差別幾乎無法逾越,“東西文理,又自絕殊,字義相求,乃多闕略,了然於口,尚可勉圖,肆筆為文,便成艱澀矣”。

數學中的許多專有名詞如何翻譯是個巨大的難題。

不過所有的難題在徐光啟的堅持下都解決了,翻譯工作終於在利瑪竇的小屋子裏開始了。經過兩人一年多的努力,1607年春,“泰西利瑪竇口譯,吳淞徐光啟筆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自古以來中國第一本被翻譯成中文的,來自古希臘的西方數學著作翻譯完成。徐光啟在該書序中說:“唐、虞之世,自羲、和治曆,暨司空、後稷、工、虞、典樂五官者,非度數不為功,《周官》六藝,數與居一焉,而五藝者,不以度數從事,亦不得工也。……《幾何原本》者,度數之宗,所以窮方圓平直之情,盡規矩準繩之用也……”這是徐光啟對中國數學和西洋數學不同之處的闡述。

這本譯著是前無古人的,如今數學中已成定式的名詞,如幾何、點、麵、線、直線、平麵、直角、鈍角、銳角、直徑、平行線、四邊形等等,都是在利瑪竇和徐光啟麵紅耳赤的爭論後第一次進入中文語彙的。這個譯本文字使用之精當、準確,可謂史無前例,以致《幾何原本》第二個中文譯本直到1990年才出版。梁啟超稱這本書是“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在《幾何原本》翻譯完成以後,徐光啟又發表了另外三部數學著作《測量法儀》、《測量異同》和《勾股義》。這幾本書分析比較了《幾何原本》中的數學原理,並對測量學和中國的勾股定理等作了研究。在利瑪竇去世大約20年後,在徐光啟的主持下,完成了《崇禎曆書》共137卷的編撰,其中包括了球麵三角以及更多來自西方的數學知識。

此外,當時中國另外一些富有眼光的學者也和傳教士們一起合作翻譯了不少科學著作,比如李之藻和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名理探》、《渾蓋通憲圖說》、《圓容較義》、《同文算指》;瞿式穀和艾儒略共同翻譯了《幾何要法》;王徵和德國傳教士鄧玉函共同翻譯了《西洋奇器圖說》等。

利瑪竇帶來中國的這本拉丁文《歐幾裏得幾何原本》,是他的老師克拉烏的著作。這本書一共有15卷,前6卷是平麵幾何,7~9卷是數論的內容,10卷是比例,11~13卷是立體幾何,14、15卷是後人的補充,其中包括大量前人以及克拉烏的評注。利瑪竇和徐光啟隻翻譯了前6卷,而沒有翻譯後麵9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利瑪竇忙著傳教,抽不出更多時間繼續翻譯。

不過,就算是隻翻譯了前6卷,也隻是翻譯了歐幾裏得原書的內容,關於克拉烏以及他的前人對歐幾裏得的評述和見解都沒有翻譯。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利瑪竇留了一手沒有念出來嗎?根據現代對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的了解,利瑪竇起碼是把歐幾裏得《幾何原本》這幾卷中的全部內容都念出來了,既然歐幾裏得的可以念,那他似乎也沒必要不念自己恩師的話,所以留一手的可能幾乎是沒有的。可為什麼他們沒有把評述翻譯出來呢?

這就很可能是徐光啟的問題了,或許是他覺得沒必要翻譯。那他為什麼不想翻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