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航海,地理學家徐霞客、中醫藥學家李時珍、《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以及《武備誌》的作者茅元儀都是明朝最值得驕傲的人,他們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直到今天還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此外明朝政府動用幾千人,隻用了4年的時間就編纂出一部有11095冊的巨著《永樂大典》。
明朝卻沒有因為有了這些大學者、大玩家而冒出來更多的地理學家、醫學家、工程師和武器專家來。鄭和七次下西洋從南洋甚至非洲各國淘回來的長頸鹿、獅子和鴕鳥等珍奇異獸,也沒有引起中國人對周圍那些奇妙國家的興趣,更沒有因為鄭和七次下西洋出現經濟全球化,而且“這種遠征的停止也像它的開始那樣突然,原因同樣也不清楚……其結果是對印度洋的統治權落入了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手中”。由政府動用幾千人編纂出來的巨著《永樂大典》,也不是拿來給大夥兒讀,提高國民素質用的,這套書是讓皇帝老子偷偷抱著把玩,念給妃子或者漂亮宮女聽的玩意兒。那時候中國大多數的文化人兒更關心的是所謂宋明理學,程顥、朱熹、王陽明的名字比鄭和、徐霞客、李時珍、宋應星要著名多了。
那個時代的歐洲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裏引用了胡適先生的一段話:“在顧炎武誕生前四年,伽利略發現了望遠鏡,並利用它革新了天文學,而開普勒則發表了他對火星的研究結果和他關於行星運動的新規律。當顧炎武研究語言學,並重新訂正了古字音的時候,哈維則出版了論血液循環的巨著,而伽利略則出版了天文學和新科學方麵的兩大著作……”顧炎武是誰呢?他還真的和西方科學家有一拚,他覺得玩了這麼多年的考據訓詁不好玩了,主張客觀地研究曆史,以“實學”代替“理學”,還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理想。隻可惜顧炎武沒能阻止考據訓詁而興起實學,他的粉絲們也沒人可以阻止文化人兒們繼續玩考據訓詁。
而胡適老先生說的那個時代,歐洲卻出現了一大批和顧炎武一樣充滿理想的玩家,歐洲正在經曆著一場偉大的變革。那個時代,整個歐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被教皇統治了1000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紀即將過去,各路玩家不斷打破禁錮,大顯身手。
文藝複興之火在歐洲熊熊燃燒,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都得到巨大推進。就在中國的大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大明朝立國那年是1368年),文藝複興的傑出代表薄伽丘(1313~1375)正在寫他的《十日談》。明朝最初的200年(1368年~1568年),正是達·芬奇(1452~1519)、米開朗琪羅(1475~1564)等大藝術家創作最輝煌的時期。其間,1473年,偉大的哥白尼出生了。幾十年以後,他開創的全新宇宙觀開始在歐洲傳播,近代科學的曙光終於開始照耀世界。大明朝弘治四年,也就是1492年,哥倫布揣著一封西班牙皇帝寫給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條小帆船從西班牙出發了,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哥倫布終於靠岸了,他沒見著中國皇帝,卻發現了新大陸。
1521年,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武宗駕崩,這年的4月,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死在菲律賓,第二年幸存的水手們駕駛船隊成功繞過好望角,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明朝建立196年的時候,伽利略出生了(1564年),他的物理學把歐洲帶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科學時代。而就在明朝即將滅亡的前一年(1643年),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出生了。這個時代在歐洲是前所未有的、顛覆式的,科學之光從古希臘的灰燼中重新燃起,如同冉冉升起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