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朝開始,能夠將整個中國統一的大王朝大概有八個,那就是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從秦始皇稱帝到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一共延續了2100多年的曆史。這其中在科學技術上比較有成就的時代應該是漢朝和宋朝。
李約瑟在談到這兩個朝代時這樣說:“從科學史的角度來看,漢朝(特別是後漢)是比較重要的時期之一……”“宋代在學術和科學技術方麵也是很活躍的……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種具體的科學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主要的焦點就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麵或是在純粹科學方麵都是如此。”
也就是說,中國科學技術在宋代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宋代被元朝接替以後開始走下坡路了。元朝是由北方的蒙古族統治。蒙古族在當時還是一個在文化和生產力方麵都不如中原的、比較落後的遊牧民族,但蒙古騎兵作戰勇猛。統治中原的漢族雖然文化和生產力比蒙古族先進,但南宋後期,宋朝軍隊疲於與夏、金、元等外族軍隊作戰,幾十年的征戰元氣大傷。“景炎三年(1278),端宗為元兵所逼,走死州,文天祥等又立衛王為帝,改元祥興,遷於南海中的山(在今廣東新會市南)。既而元師進逼,文天祥兵敗被擒。祥興二年,元軍攻山,張世傑以舟師迎戰失敗,陸秀夫負帝蹈海而死,從死者數萬人,其壯烈可謂史無前例”,宋朝就此徹底覆滅。這次朝代的更替屬於落後民族戰勝先進民族,對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產生負麵影響。不過元朝統治的時間不太長,100年以後明朝來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中國延續了276年,也就是從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中葉這段時間。
明朝是比較接近現代的一個朝代,可是和現代還是毫無關係。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男人們見了麵,雙手一抱,鞠躬作揖;蹺著二郎腿在小酒館裏喝酒劃拳的爺們兒,色迷迷地盯著從門前飄然而過的三寸金蓮。那時候的中國知識分子仍然是忙著苦讀詩書,參加科舉考試以便考取功名,沒有網吧,也沒有CS或者植物大戰僵屍。為求取功名,讀書人講究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而聖賢書基本還是與自然毫不相幹的八股文、駢文,關心數學或者太陽到底幾點落山的人很少,因為即使知道太陽幾點落山也不能拿來對付考官。所以中國古代會作幾句歪詩的文科生滿地都是,能掐會算的理科生幾乎沒有。有個故事這樣說,明朝中期(孝宗時代),當人們發現以當時的曆法推算日食、月食已經非常不準,於是皇帝下令,“命征山林隱逸能通曆學者以備其選,而卒無應者”。啥意思呢?皇帝要招的所謂通曆學者就是懂得天文和數學,會計算曆法的理科生,結果皇帝的皇榜在大街上貼了好幾個月,沒人敢揭榜,偌大個中國竟無一應者!
明朝建立以後,戰火平息,社會逐漸穩定下來。穩定使國家越來越富裕,老百姓的生活也安逸多了。據說明朝洪武年間馬夫每年的工資是白銀40兩,那時候一兩銀子可以買400斤大米,所以當時中國的國民收入應該屬於發達國家水平。在科學技術方麵明朝理科生太少,沒啥新的建樹。不過技術應用方麵,明朝卻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啥是技術應用呢?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他的《利瑪竇中國劄記》裏這樣說,“在中國,可以看到有些城市是建築在河流湖泊之中的,就像威尼斯在海上那樣,有宮殿般的船舶在其間往返……他們的船比我們的更考究更寬敞……設有廚房、臥室和起坐間,裝飾得看來更像是闊人的住宅而不像是遊艇”。除了這些,更牛的是當時中國的遠洋航海技術,最著名的就是鄭和下西洋。中國龐大的船隊在鄭和的率領下,到達了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根本無法想象的遠方。鄭和第一次出洋時(1405年),距離那個發現了新大陸的哥倫布還有將近50年(1451年),離他駕著帆船去尋找東方的寶藏(1492年)差不多還有90年。而90年以後哥倫布的旗艦聖瑪利亞號還不如鄭和寶船的十分之一大,可見那時中國的造船技術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