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樂還有一件事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樂譜。樂譜主要是把一首樂曲的音高、節奏等記錄下來。樂譜不但是演奏音樂時必需的,音樂的傳承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也必須依靠樂譜。沒有樂譜前人無論作出多麼美妙的音樂旋律,都不能被完整傳承下去,靠口頭相傳是會出錯跑調的。有了樂譜以後,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不過在樂譜這件事上,中國和外國的區別就大了。樂譜不像讀書人看的書,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隻要你認得字,就可以看明白。而且不必考慮有沒有節奏,念書的時候,節奏可以根據每個人的感覺而變化。但音樂不能這樣記,如果隻用文字來記錄,中文英文都一樣不靠譜。文字即使可以知道音高,節奏卻不好表示,所以記錄音樂需要一種特殊的記錄方法,那就是記譜法。中國一直都沒有出現一種表示音高和節奏的記譜方法。中國曾經有一種符號記譜法,或者叫文字記譜法,就是用中文來記錄的,是“一些短樂句的手指位置(而不是音高)”。什麼叫“手指的位置”呢?打個比方,比如彈吉他,剛學吉他的時候也許還不熟悉五線譜,老師會讓你先記住“把位”。所謂“把位”就是手指按住一個或幾個位置,在彈奏時就會發出某個音或者一組和諧的和聲,根據不同的節奏去變換不同的“把位”,樂曲的旋律就可以彈奏出來了。學會“把位”以後,就可以一邊學習彈奏,一邊學五線譜了。上麵說的手指位置就和吉他的“把位”差不多。而樂譜因為不但要記錄音高,也就是1、2、3、4、5、6、7這些表示所謂音高的符號,還要同時記錄這些音高的節奏,所以識譜的人看著這些代表音高的符號和節奏,打著拍子就能哼哼,然後唱出旋律。但是文字記譜法僅僅有手指的位置。這樣一方麵不了解彈吉他的人,不會明白這些位置,也就是“把位”到底代表了哪個音,還是不知道音高;另一方麵沒有節奏的記錄,拍子怎麼打也不知道。所以很難想象,那段打動無數人的心扉,上帝聽了都會淚流滿麵的美妙旋律—《莫紮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如果沒有五線譜,隻記下了“把位”,誰還會哼哼,誰還會淚流滿麵呢?
可中國怎麼就沒有產生記錄音高和節奏的記譜方法呢?中國人笨?不是笨,而是因為文化的原因。孔夫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見音樂是和詩書禮教有關的,不是唱個歌跳個舞那麼簡單的事情。但關於音樂本身的奧妙,以及音樂如何才可以成於樂,孔夫子卻沒有說過。到了漢代,又出了一本書《樂記》,這本書從孔老夫子的理論出發,又進行了一番創造發展,提出“樂與政通”的理論,所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聲音之道,與政通矣”。他們把音樂和政治的關係聯係起來,卻沒有說政和時的治世之音是什麼旋律,暴政時的哀怨之聲怎麼個哀怨法兒,隻是和帝王、和統治掛上了鉤。
不但旋律與政治相關,就連五音“宮、商、角、徵、羽”這些音調,也和政治聯係在一起,這五個聲音都有非常具體的象征意義:“宮”代表君王,“商”代表宰相,“角”代表臣民,“徵”代表國家事務,“羽”代表萬物。不僅如此,像《管子》裏說的那樣,五音還對應“五行”、“五德”、“五色”、“五星”、“五方”等等。
中國的正統學者把音樂說得如此嚴肅,如此政治化,玩音樂的小老百姓,就像現在的譚盾、高曉鬆,雖然在古代他們可能也照樣可以做出美妙的歌曲,但卻絕對不敢冒著政治風險去研究音樂自身的規律和記譜法。中國的音樂理論和天文一樣是官本位的,音樂人沒人敢冒險去研究,所以即使中國人在很早就用各種數學的方法計算出12音律,那也隻是算算而已,沒有人用這些去研究記譜法,所以記譜法也就不會產生在這樣對待音樂的中國人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