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中西玩家不同的玩法(1 / 3)

西方音樂的曆史不是這本書想說的,作者也沒有這個本事來說。不過,作者想對中國和西方(這裏說的西方包括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等古代文化)音樂發展的基本脈絡作一下比較,這個比較會讓我們看到很多有趣的、對於我們也很有價值的東西。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對古代音樂的了解基本都來自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發現的,關於音樂的文字記載、遺物,或者壁畫和各種器物上的圖像。從下麵幾個方麵可以看出東西方在音樂上的異同。

首先是樂器,從各種史料上可以知道,中國和外國在很早的時候就都出現了各種樂器。中國除了前麵說的骨笛,後來又發現了很多著名的樂器,比如在湖北崇陽出土的殷商時代(前1600~前1064)的銅鼓,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虎紋大石磬,湖南寧鄉出土的象紋大鏞,還有吹奏樂器笙等。前麵第一章說過的,發現了寫著二十八星宿木箱子的曾侯乙墓裏,除了出土了一套65件的編鍾以外,同時還發現了編磬、鼓(3件)、瑟(7件)、笙(4件)、簫和排簫(2件)、篪(2件)。這些樂器足以組成一支交響樂隊。曾侯乙隻不過是周天子手下的一位爵爺,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他竟然擁有一個如此規模的交響樂樂隊,確實非常令人吃驚,也足以看出孔老夫子所說的“八佾舞於庭”、“禮崩樂壞”到了何種地步。到了漢代除了鍾、磬、鼓一類的打擊樂器,所謂的絲竹之樂興起。絲竹就是管弦樂,所以到了漢代,現代交響樂隊裏所有種類的樂器中國幾乎都有了,隻不過還不是現代的樣子,作用也不太一樣。

西方比較早被發現的樂器也有很多,其中豎琴應該是最早出現,也是最著名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西方古代題材的油畫裏,那些貌如天仙的女孩子懷裏抱著的,很多就是夢幻般的豎琴。前麵說的那塊花瓶殘片,現在保存在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上麵畫的,正在演奏豎琴的演奏者是蘇美爾人。蘇美爾屬於兩河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地之一。那時中國還是夢幻般的所謂三皇五帝的時代。在古埃及也發現了不少樂器,其中包括裏爾琴、琉特琴和雙管等。喜歡天文的人都知道一個很著名的星座—天琴座,中國叫織女星。這個星座的圖形就是一個裏爾琴,而不是豎琴。

而琉特琴是一種和現代吉他類似的樂器,雙管更是現代許多木管和銅管樂器的老祖宗。另外在埃及還發現了一些打擊樂器,比如鍾、鈸、鈴等。公元前1000多年的兩河流域,也已經有像模像樣的,能和曾侯乙墓裏那樣的樂隊媲美的交響樂隊了。隻是他們的樂手使用的樂器,和從那位爵爺墳裏挖出來的樂器長得不太像而已。經過比較我們可以知道,在那個夢幻般的古代,中國人和外國人差不多,都會玩音樂,而且都創造出許許多多的樂器。雖然我們再也聽不到那個時代美妙的音樂旋律,但從考古發現中推斷,中國和外國的音樂旋律似乎沒什麼大區別。

音律是音樂的基礎,而對於音律的認識中國和外國在古代本質上也沒有太大的區別。中國一直都是以五音為主,“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鍾……五聲既調,然後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這是《管子》中描述的五音,他認為五音可以衍生出五行、五官,五行、五官可以正天時、正人位,人與天的音調和諧,然後天地之美就會自然而生。他把五聲和天、地、人都包括進去了,並認為音樂可表達天地之美。中國五音的名稱和我們熟悉的音律名稱不一樣,叫: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可以和我們習慣的音律裏1、2、3、5、6五個音相對,沒有4和7。中國為啥沒有4和7呢?其實是有的,不但有,現代音樂中的所謂12音律中國也早就有了。傑拉爾德·亞伯拉罕在《簡明牛津音樂史》中說的,他認為《呂氏春秋》(前239)中記載的音律是世界上第一次關於12音律的描述。《呂氏春秋》記載,用音笛定音,這個音稱為黃鍾,從這個黃鍾出發,用2∶3和4∶3兩個比例計算出兩列音,向上純五度或向下純四度。下方六個音稱為陰律,上方六個音稱為陽律。這就是中國最早的12音律。12音律是現代音樂的基石,也不是外國人獨自玩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