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玩音樂的已經搞不清楚了,更不知道那時候的音樂是什麼聲音、什麼曲調。但是考古學家在許多遙遠的古代遺跡中發現了大量顯然是樂器的器物,這些樂器大約是6000~8000年前中國人玩過的。中國最早可以算作樂器的是從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骨笛。這種骨笛據說是用鶴的腿骨製成,開有7個孔,現在還可以吹出美妙的聲音。根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已經有8000年的曆史。除了這些骨笛,還發現了許多諸如鼓、磬(是一種石頭做的打擊樂器)、陶製的號角、塤等樂器。有這麼多樂器,音樂肯定也玩得很帶勁兒。文字記載的音樂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上,考古學家在甲骨文的卜辭(卜辭就是關於祭祀占卜的記錄)中發現了很多商代祭祀時音樂舞蹈的記錄。這些記錄雖然十分簡單,但從中可以想象出那遙遠時代的一番景象:為求天神賜福,女孩子們隨著塤與骨笛的合奏翩翩起舞;為求出征的勝利,隨著一陣陣鼓和磬的合擊,英勇的武士們操戈起舞。曼妙與雄渾的音樂和舞蹈至今似乎仍不絕於耳,曆曆在目。
不過英國著名音樂史學家傑拉爾德·亞伯拉罕說得也很有道理,雖然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石器時代帶有孔洞的骨笛和明確的年代的證據,對我們很有幫助,但音樂的真正曆史既不從這種有爭議的石器時代藝術的標本開始,也不從20世紀最原始民族的原始音樂開始,而是從我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音樂文化開始。
那什麼是音樂文化,音樂文化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自從有了正式的中文,史書中關於音樂的記載就更加豐富了,所有的正史裏都有關於音樂的記載。有人認為《尚書》的所謂十體中就有“歌”體,“歌”者夏代文藝也,但流傳到現代,《尚書》裏卻看不見這段兒了。在司馬遷的《史記》裏,卻明明白白地寫了一卷《樂書》。“故雲雅頌之音理而民正,梟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他說典雅的音樂代表了正義和高尚;激昂的“梟之聲”可以振奮人心,激發士氣;來自鄭衛的靡靡之音聽了會讓人產生淫欲。和諧的音樂不但連鳥獸都可以感覺到,還可以“懷五常、含好惡”,是自然的賜予。這是司馬遷對他所了解的音樂生動的描述。
被孔老夫子念念不忘的周朝是開始玩禮儀的時代。前麵說過,中國有記載最早的音樂是在殷商的甲骨文裏。殷人尚鬼神,所以他們的音樂很多都是祭祀鬼神用的。除了祭祀,在商代後期,音樂又玩出了新花樣。據說商代最後一個君王紂是個十足的大流氓,生活十分荒淫,他喜歡玩色情音樂,這種音樂被後人稱做“淫樂”和“靡靡之音”。《史記》上說他:“好酒淫樂,嬖(嬖就是寵愛的意思)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從之。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裏之舞,靡靡之樂。”這個“新淫聲”和“靡靡之樂”就是紂王頭一個玩出來的。可沒想到的是,這靡靡之音還沒玩多久,憤怒的周武王就帶著他的正義之師,把大流氓紂王幹掉了,於是周朝來了。武王去世成王即位,《史記》上是這樣說的:“興正禮樂,度製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意思是成王開始修正禮樂和各種製度,周人再也不玩鬼神和淫樂了,開始玩起“雅樂”,於是中國從周朝開始重視禮儀。“雅樂”就是用音樂來表達禮儀。周公所謂的“禮”就是秩序,而“樂”是秩序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不同等級的人要用不同形式的音樂。所以在周朝音樂不僅僅是叔本華說的“聽取的形式”,“自然界裏沒有原型而且離開音樂也不能存在的聲音的連接和結合”,同時還是秩序、等級和禮儀的象征。於是大周朝在秩序和一片雅樂聲中,快快樂樂地度過了將近300年的時光。而這一切孔老夫子總是念念不忘,他希望恢複周禮,疾呼:“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