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從禮儀之邦到禮崩樂壞(2 / 2)

為了讓禮樂更加具有專業性,人類曆史上頭一個國家音樂學院也成立了,那就是周朝的大樂司。大樂司是朝廷設立的專門訓練樂師的地方。

不過到了東周情況發生了變化。天子的權威受到挑戰,各路諸侯居然在自家的院子裏公然演奏起以前隻有皇宮才可以演奏的雅樂。不但如此,平頭老百姓也都鬧鬧哄哄地玩起各種音樂。這就是被孔老夫子痛罵的“禮崩樂壞”和亂雅樂的“鄭衛之聲”。司馬遷所說的“鄭衛之曲動而心淫”的“鄭衛之聲”,是從具有自由浪漫風格的殷商音樂中派生出的民間小調。正可謂“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意思是隻有周天子可以享用的八佾,怎麼能在一個諸侯的廳堂上亂唱亂跳,如此蔑視禮儀,簡直是不可容忍。其實孔夫子並非批評事件本身,而是對失去秩序的哀歎。

雖然“禮崩樂壞”完全無視周天子的權威,可是對於作為一種“聽取的形式”的音樂的發展卻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到了春秋戰國,來自各地的音樂,如秦聲、楚聲、越聲等響徹了中華大地。《詩經》就是那個時代誕生的歌詞總集。此時此刻,亞伯拉罕說的音樂文化在中國應該算是隆重登上了曆史舞台,因為此時音樂已經不僅僅是為祭祀或者讓宮廷裏君王高興的私家玩意兒,而成為在大眾中傳播的文化。

不過就像亞伯拉罕說的那樣,盡管我們可以從書本上知道,古希臘的音樂是多麼的動人,但是所有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無濟於事,因為我們不可能把那些聲音重新創造出來。這確實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那時候沒有錄音機,更沒有MP4。

音樂文化在中國登上曆史舞台的時候,外國人在幹什麼呢?其實外國在很早的時代也開始玩音樂了,考古學家在兩河流域發現了一塊滑石花瓶殘片,那上麵畫著兩個正在彈豎琴的人,這件殘片已經有4700多年的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