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源於印度,但現在的印度人卻很少信佛,佛教的許多經典甚至在印度已經失傳,中國古代天文學史專家江曉原先生這樣說:“佛教佛經雖起源於印度,但許多佛經已經在印度和南亞失傳,並未在梵語、巴利文佛經中保留下來。所以漢譯佛經雖是翻譯,卻有著第一手史料的資格,因為許多經文的母語版本已經不存在了,漢譯版本是它們存世的唯一版本。”
據說佛教是在東漢末期,也就是近2000年前傳入中國,到唐代已經有四五百年的曆史。不過在唐以前,佛教在中國還不是很盛行,繼北魏在各地大修佛教石窟寺以後,佛教信眾越來越多。現在著名的石窟寺中幾乎都留有唐代的造像。佛教的盛行甚至在唐代後期引起朝廷的恐懼,儒家的官老爺們感到佛教將會對俗家的政權產生威脅,於是在公元845年,一舉在全國搗毀了幾千座寺廟,幾十萬和尚還了俗。
佛教除了勸人把頭發剃光,去廟裏吃齋,撞鍾念佛以外,還為中國帶來了一些科學和技術上的進步。李約瑟先生在研究了古代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交流以後,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有關王玄策和玄超的不尋常的史料中,還可找到中國和印度之間科學關係的一些詳情。……古書中關於此事的一段記載大約寫於一個世紀以後,內容很有意義,因為其中保存著可能是最早的論無機酸的一段文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第二分冊,這裏說的玄超是7世紀中期唐代赴印度研究佛教的僧人)另外佛經中包含的天文學理論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也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其中紐衛星的《西望梵天》就是一本專門研究漢譯佛經中天文學的專著。
雕版印刷術也和佛教的傳播有關。前麵說到的那本《河汾燕閑錄》裏關於印刷在中國最早的記載,就是在李世民建立唐朝前不久的公元594年。據考證,雕版印刷術就是起源於佛教的咒語、戒律和經書的傳播。中國人很早就學會了在石頭或者泥巴上刻字,開始時這些主要是用於碑刻和印章。後來和尚來了,他們需要大量地抄寫各種咒語、戒律給信徒們。抄上一兩篇咒語並不難,大量的抄寫就成了麻煩事,而且抄寫時經常會寫錯字,錯字在咒語和戒律上是不可容忍的。後來聰明的和尚們受到碑刻拓片的啟發,在石板上刻上佛教的各種咒語、戒律,然後印在紙上發給大家,這樣不但錯字沒了,複製起來還特快,真可謂多快好省,就這樣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進入了人類生活。考古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西安出土的一張梵文的咒語殘片,考古學家認為是唐初(7世紀)的印刷品。
唐代高僧一行在科學技術上的功績也是不可小視的。一行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張公謹的孫子,本名張遂,在武則天時代他上了嵩山,剃度為僧,法號一行。
一行自幼喜歡讀書和思考,酷愛天文和數學,因此也是大玩家一個。唐玄宗時代他回到長安,成為宮裏一位禦用高僧,並主持編製了新曆《大衍曆》。一行在編製新曆的過程中還捎帶著玩出另外兩件非常漂亮的事情。一是製造了水運渾天儀。這架渾天儀是可以演示天體運行和自動報時的裝置,“立二米人於地平之上,前置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擊鼓,每辰則自然撞鍾”,這是後人關於水運渾天儀的記載。一行玩的另外一件事可以說更是前無古人,那就是根據不同地點的北極星的高度測量出地球子午線每一度相隔的距離。他根據北極星的高差,組織測量隊從北緯51度(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至南緯18度(越南中部)進行了測量,用所得數據計算出子午線每一度的距離,得出的結果雖然不是很準(一行的結果129.22千米,現代測量結果111.2千米),但他運用的方法那是相當靠譜的。這可以說是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科學的天文大地測量活動。
《西遊記》雖然是一本充滿妖精鬼怪的神話小說,不過書中描述的唐僧、孫猴子、沙和尚和豬八戒,就是唐代不畏艱險,跋涉萬裏去印度求取佛教真經的、中國學者的化身。所以唐僧、孫悟空他們不僅僅是佛教取經的使者,也是走在連接古代中國與古代印度科學之路上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