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本書在中國曆史上也十分著名,那就是被稱為中國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農業百科全書的《齊民要術》。這本書有一個非常奇特,也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明明知道書是由南北朝後魏時期(公元6世紀)一個叫賈思勰的人所著,可這個賈思勰是何許人卻是個謎。中央電視台國學大講堂主講《齊民要術》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繆啟愉先生這樣說:“賈思勰,史書裏沒有他的傳記,別的文獻也沒有關於他的隻言片語,他的一生事跡,留給後代的是一紙空白。現在唯一確鑿的‘信史’隻有十個字,那就是《要術》書裏的作者署名,題著:‘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照賈思勰自己的說法他還做過高陽太守。太守在當年不是省長起碼也是個地級市的市長,當過這麼大的官居然沒有一個字的記載?可見這個可愛的賈思勰在當年是多麼不受人待見了。
這麼不受待見的人寫的書,都寫了些什麼呢?《齊民要術》是一部有11萬多字,記述了當時農業幾乎所有技術和方法的百科全書式的巨著。全書分為十卷,分別記述各種有關農業的事項。按作者自己在自序中說的:“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醯醢是醋和醬的意思。他記述的事情涵蓋了農、林、牧、副、漁的整個農業生產領域。不過這本書在古代就像他這個人沒人愛搭理一樣,也備受冷落,“因為自古讀書人看不起莊稼人,也看不起農書,直至明代還有人說《要術》隻是拿來覆蓋醬壇子的廢紙”(繆啟愉先生語)。
難道賈思勰不知道他的書沒人看嗎?其實他很明白,這本書不會有多少人看,農民伯伯就更不會看了,因為那會兒的農民哪裏有幾個認識字的,這書不拿來蓋醬缸還能有什麼用處?那他為什麼還要寫呢?首先他是個玩家,他根本不在乎這本書有沒有人看。此外,他是個太守,是個地方官,而且很可能是一個比較清廉的好官,在體察民情的時候,他看到很多關於農業方麵的事情,並對此產生好奇和興趣。所謂齊民指的是山東人,現在山東還稱為齊魯之地。而他書裏涉及的地方卻不止一個山東,還包括了周圍的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由於沒有任何關於賈思勰的官方記載,他是怎麼去那些地方的就不得而知了。好奇心讓他覺得農業很好玩,很值得去研究和思考,於是他寫了,不管是不是有人看。賈思勰就是個玩家。可喜的是,他的書沒有全都拿去蓋醬缸,多少還留下一些一直保存到今天,讓現在的學者們可以了解到那個時代中國的風情和耕農醯醢之事。
從上麵說的三本書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雖然後來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但中國人是非常聰明非常具有智慧的。雖然這三本書的作者可能並不想因為寫了這幾本書而流芳百世,但他們的記錄和書寫,卻說明他們對自然充滿了好奇和興趣。但幾位作者根本得不到正統文化的重視。正統文化根本沒有看到這些書背後透射出的理性思維光芒,看不到何談尊重?那正統的中國學者們都在幹什麼呢?千百年來,學者們在忙著考據訓詁,學富五車的學者們寧願花上幾百年的時間去研究唐朝的造反英雄黃巢,研究他作的幾句詩到底是真是假,也不會花一分鍾的時間去研究《齊民要術》裏講的那些老農民的活計,更不要說替農民伯伯玩玩農業創新了。
不但如此,這些書裏的許多精髓也幾乎被徹底忘掉。比如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會相信一些遊醫所謂來自古代的秘方,或者包治百病的綠豆,而把中醫的精髓忘得一幹二淨。中醫最值得驕傲的精髓就是辨證施治,啥叫辨證施治?就是按照每個人不同的情況,為這個人定製的屬於這個人的解決方案。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秘方,中醫絕不會愚蠢到讓全世界的兄弟姐妹都吃一種小藥片,都喝綠豆湯的!中國的理性思維之光被正統文化深深地埋葬了。沒有人看到這個叫理性思維的思維方式,那由理性思維帶來的科學,還有科學革命也就無緣產生在中國了。
直到今天,當我們談起科學,大家的第一反應也許是科學都來自西方,科學似乎和中國傳統文化毫無瓜葛。殊不知《黃帝內經》、《九章算術》、《齊民要術》等等這些來自古代的、被我們忘記了作者的書籍裏就充滿了科學。所以,作者是誰也許並不重要,但是,作者的思想是否得到人們的尊重也許更重要。
或許可以這樣說,現代科學並非來自西方,而是由西方人把自古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人類對大自然的探索,用理性思維的方法編織而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