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無論如何,郎中在中國曆史上一直是比較受人尊重的。《黃帝內經》不管是誰寫的,他們在當時那個時代肯定不是不受待見的草民。可是,在其他方麵,比如數學或者農業技術方麵,也有曾經寫出過給後世帶來無盡恩澤的偉大作品的人,他們的運氣就沒有郎中們那麼好了,即使有些人也當過官。
比如在中國算學史上可謂是一部寶典的《九章算術》,這本書是誰寫的到現在曆史學家還在爭論不休。由吳文俊先生主編的《中國數學史大係》裏,關於《九章算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這個問題,書中描述了七種說法,結論是“《九章算術》是什麼時候成書,成於何人之手等問題,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迄無公認的主張”。
話又說回來了,《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人在數學上的一大成就不就完了,非要追問是誰寫的幹嗎?這個問題確實不僅僅是個作者的問題。
首先來看看《九章算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按照《中國數學史大係》的說法,《九章算術》應該是由西漢的劉歆整理而成的,也就是這本書已經流傳2000年以上了。2000年前中國人掌握的數學是怎樣的呢?所謂《九章算術》,從書名就可以知道這本書分為九卷,即:卷一方田;卷二栗米;卷三衰分;卷四少廣;卷五商功;卷六均輸;卷七盈不足;卷八方程;卷九勾股。這些中國式的數學名詞現在沒幾個人能看懂。不過沒關係,《九章算術》裏每卷沒有其他囉唆的話,就是十幾道到三四十道不等的各種數學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了解這些名詞所代表的數學意義了。《九章算術》中的問題大多數都是關於農業的,比如卷一方田中的第一個問題是:“今有田廣十五步,從十六步。問為田幾何?”答曰:“一畝。”這個問題就是告訴讀者,一畝地有多大的計算方法。卷一裏包括了現代叫平麵幾何和四則運算的數學概念。第二卷所謂栗米,是穀物糧食按比例折換的比例算法。第三卷衰分則介紹了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第四卷少廣是從已知的麵積反求邊長和徑長的方法。第五卷商功提出了土木工程中許多立體幾何的公式。第六卷均輸是一整套關於比例的理論。第七卷盈不足是運用兩次假設計算盈虧問題的方法,現代數學也叫做雙設法。第八卷更是天才地提出了數學中負數的概念,以及運用現在稱為矩陣的方法表示線性方程組,這在歐洲直到牛頓時代的萊布尼茨才提出完整的法則。最後一卷勾股提出了勾股問題的通解,按照吳文俊先生的說法,比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和歐幾裏得的勾股定理高明多了。
《九章算術》無論是誰寫的,都給老百姓的現實生活提供了一套很實用的數學方法。拿著這本寶典,就不怕房子沒蓋好就塌了,或者賣糧食的時候讓人騙了。不過也可能正是這本書裏所提供的各種辦法,是給老百姓的,所以沒有多少讀書人會去認真地看。在這本書出現大約500年後的隋唐時代,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數學成為當時科舉中的一門課程,叫做“明算科”,於是開始有了算學博士。《九章算術》就是明算科裏一本非常重要的教科書。根據《中國數學史大係》裏對於那個時代的分析:“《九章算術》被列為國家‘明算科’的教科書‘十部算經’之一,在流傳上是有很大好處的。明算科的學生有時多達30人,少則幾人,而且不是一二屆,斷斷續續持續了100多年,究竟有多少數學的學生實無法統計,粗略估計恐怕不下一二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