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有200個抑或500個學生的學科,即使這幾百人都是博士頭銜,教授肯定早就餓死或者跳槽、改行了。所以明算學盡管被列入科舉,卻也絕非正科。
雖然《九章算術》的流傳可能並不像曆史記載的那樣悲慘,但在官方的曆史記載中目前卻也隻能看到這些零散的、讓人十分不爽的資料。《九章算術》的流傳也是命運多舛。從隋唐到宋代運氣還算好,“宋代在《九章算術》流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先後100多年中雕版印刷3次,又有賈憲、李籍、楊輝等人的研究,總的情況超過隋唐時代”。宋代的《九章算術》從竹簡變成了用雕版印刷出來的線裝書,就算讀的人不太多,印刷的數量肯定比竹簡要多多了,起碼對這本書的流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宋代以後一直到清代,線裝書也快沒有了,“從元代到清代中期約500年間,《九章算術》的流傳簡直是不絕如絲,不僅僅沒有印刷過一次,就連傳抄也不多見”。好在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弄了一大套能在皇宮裏拿著玩的《永樂大典》,收進了《九章算術》的內容,才讓這本凝結著中國玩家心血的古籍得以幸存。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九章算術》就是如此這般地經曆了無數風雨,非常僥幸地被保存和流傳下來的。
根據曆史的記載,《九章算術》裏提出的許多數學理論都先於西方。比如書中關於勾股定律的通解公式,當年歐幾裏得也有過研究,但隻證明了其中一部分幾個比較特殊的情況。這件事在西方直到公元3世紀才被刁潘都最後搞定,比中國晚了起碼兩三個世紀。不過有一個情況很有趣,古希臘無論畢達哥拉斯、歐幾裏得還是刁潘都,他們寫的書的命運卻不像《九章算術》這樣多舛。他們這些人在當時應該還有點名氣,人們都很尊重他們,認為他們做的事情起碼很好玩,他們有點像現在的影視明星。所以有一些人就學著他們的樣子也去玩了,就像現在大家都蜂擁到傳媒大學、電影學院求學,都想做個主持人或者電影明星那樣。於是在西方,由歐幾裏得他們玩出來的東西被一代一代的人傳遞下去,直到17世紀的牛頓、萊布尼茨等,數學逐漸變成了一門係統的、高深的而又是大有用處的學問。現在我們都清楚,數學是無論什麼自然科學學科都需要的根基,所有被我們認知的關於大自然的規律都是符合數學規律的。
《九章算術》雖然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非常多的數學理論,但是這本書由於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和尊重,好好研究,也就沒有人繼續玩下去了。而《九章算術》流傳到了國外,國外的玩家如獲至寶,發展出了更加有意義的數學。
所以一本書的作者是否會聞名於世不僅僅是作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