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子不教,父母之過——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誤區(3)(2 / 3)

因此,父母適當地將這一現象講給孩子聽,是讓孩子形成強大心理的必要步驟。然而,實際生活中,很多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心理,總不忍心將這一實情相告,而是給孩子塑造一個絕對公平的“烏托邦”。其實,這最終並不能達到保護孩子的目的,反而會讓孩子因為失去了對現實生活的正確判斷,而在以後的日子中處處碰壁,事事覺得自己受了委屈。

小美是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在幼兒園的時候因為自己可愛的外貌受到老師和很多同學的喜愛,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圍著小美,跟她說話、玩遊戲。但上了小學之後,小美心中的優越感在逐漸消失——老師們不再因為她的可愛而關注她,反而總是揪著她“學習不好”的小辮子不放,每次談話的內容都是讓小美好好學習。小美當然也希望有個好成績,但她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記東西總是記不住。小美為此苦惱極了。

這個月的最後一天剛好是小美的生日,媽媽給小美買了蛋糕,讓她許個願望。隻見小美愁眉苦臉地說:“我希望自己變聰明一點。”媽媽嚇了一跳,問小美為什麼會這麼說。小美哭喪著臉回答:“媽媽,老師總說我學習不好,但我已經很努力了,可就是記不住。我的同桌背課文的時候,隻要讀3遍就背過了;而我經常讀了10遍還背不過。真是太不公平了!”媽媽還沒有回應,小美又說:“幼兒園的老師都喜歡我,可現在的老師都沒有說過喜歡我。這不公平!我要回幼兒園!”說完竟然哭了起來。媽媽抱了抱小美,給她擦幹淚水,安慰她道:“小美,首先,媽媽要告訴你,這個世界上經常會有不公平的事情,你必須要接受。比如,你比很多同學長得漂亮;又如,你可能不如一些同學聰明。但是,這個世界也是公平的,你總會有一些地方不如人,又會有一些優點是別人比不上的。另外,公平還指:如果你加倍努力,不放棄,那麼總有一天會取得成功。課文讀3遍背不過,那就讀10遍;10遍背不過,就讀20遍。不要去跟別人比,隻跟自己以前比,隻要你能一次比一次記住得多,就是回報,就是公平。”

孩子無法正確認識現實,就會在麵對現實的時候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所以,父母不要將孩子套在自製的、完美的保護膜中,要知道,這種保護是一種謊言,會欺騙孩子的心靈,讓他對世界產生錯誤的認識。

那麼,父母應該從哪幾個方麵來讓孩子懂得,世界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但又不會讓孩子曲解了這種不公平、產生消極心理呢?

父母首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要有讓孩子正確認識世界的意識,不要企圖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童話謊言中。父母要知道,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即使經曆委屈,也是孩子形成完整、健全心理的必要過程,這對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是大有好處的。每個人都要經曆第一次不公平的感受。越早經曆,對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平和的心態就越有好處。

對於一些比較小的孩子來說,可能還無法理解什麼是不公平,隻是有一種不被平等對待或者受委屈的感覺。父母不妨抓住這些時機,讓孩子懂得,不公平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公平更多時候是一種相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