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還要讓孩子知道,公平並不代表自己如願以償,或者占了便宜。公平是針對於雙方而言的。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感到委屈,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怎樣是公平的,而不能去滿足孩子的無理欲望,甚至不惜做出對別人不公平的事情。否則,孩子也會對公平的概念產生誤解。
父母雖然要讓孩子正確認識世界的不公平,但也不能將外界描述成一個“不公平遍地”的狀態,這也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損,形成凡事愛鑽牛角尖、心態消極的“憤青心理”。基於這一點,父母就要以身作則,保持自我良好心態。假如父母本身就對很多事情“看不慣”,總是在家裏說這不公平、那不公平,孩子也會被這種消極的思想所傳染。
如果孩子的“小憤青”情緒見長,那麼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讓他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關注自己應該達到的目標,用自己的喜好來緩解心中的不滿情緒等。麵對孩子的委屈,父母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一味責怪孩子,找到根源,清除孩子心中鬱積的情緒垃圾,才是化解孩子“憤青”情緒的好方法。
總之,父母既要讓孩子明白不公平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不能為追求所謂的平等而大傷精力;還要讓孩子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不因此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對成功的渴望。能對生活有理智的認識,同時以平常心來對待,相信孩子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心理問題。
父母小貼士
亞當斯曾經說過:“以為根本沒有公正的人,是愚蠢的;以為人人都公正,則更為愚蠢。”父母要想賦予孩子更高的情商,使其聰明地麵對人生,就一定要適當地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的“醜陋”;將“醜陋”全部掩蓋起來,隻呈現給孩子一片美好的父母,其實是諱疾忌醫、掩耳盜鈴,遲早會讓孩子的身心因此而受害。
7.不正當獎勵,孩子的路會越走越歪
在教育中,獎勵是對孩子取得一定成績或進步的肯定,是對孩子努力的犒勞,是對孩子將來的期許。在這些範疇內,獎勵的作用都是積極的。但如果獎勵被孩子當成了努力的目的,那麼獎勵的副作用就會隨之顯現。
孩子表現得好、聽話、取得了好成績、有了進步,父母通常都會對孩子進行一定的獎勵,有時是口頭的表揚,有時是物質的獎勵,有時是帶孩子到外麵遊玩等較大的獎勵。事實證明,獎勵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可以讓孩子學習和做事時更有積極性。獎勵運用得好,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賴獎勵,卻也未必能事事如意。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大學生作為被試者,在實驗室裏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實驗組,每完成一道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另一組是控製組,這一組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此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也可以繼續解題。結果表明:實驗組(有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階段,願意繼續解題的人數卻變得很少,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製組(無獎勵組)中願意花更多的休息時間繼續解題的人數卻相對更多,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從這個實驗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有時獎勵作為一種附加的物質條件,不但起不到促進人們去做某項工作的作用,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們的積極性。心理學家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