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應該是樂觀的、活潑的,而這種心態下形成的性格和品質,則應該首先是積極的、自信的。如果有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總是很自卑,對待事情也很消極。那麼就要審視一下,孩子是否被籠罩在了“習得性無助”的陰影之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項實驗,先把狗關在籠子裏,當準備好的蜂音器一響,就電擊籠子裏的狗,狗關在籠子裏隻能呻吟和顫抖。多次實驗之後,再一次打開蜂音器,在電擊之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的狗居然沒有奪門而出,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上呈現痛苦狀,它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它是指有機體在經曆了某個事件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的消極的特殊心理狀態。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經曆的失敗太多,或者受到別人的諷刺、貶損太多,而體驗到的成功和讚賞太少,就會產生無助感,從而變得悲觀失望、灰心喪氣、怨天尤人,喪失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而如果這種習得性無助發生在一個孩子的身上,那麼父母就要檢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問題了。
小濤一年級的時候,參加了學校的跳遠比賽,沒想到本來體育還不錯的他竟然發揮失常,得了最後一名。回到家之後,小濤很不高興地向媽媽講述了自己在運動場的失利,媽媽的回答竟然是:“喲,就你還敢報名比賽呢?我看你這個成績不是發揮失常,是挺正常的。”說完還咯咯笑了兩聲。小濤又羞愧又懊惱,轉身回房間去了。
二年級時,小濤代表班裏去參加區裏的英語競賽,在低年級組中拿了個第四名。小濤很高興地拿著獎狀回到家,滿心歡喜地將獎狀貼在牆上,媽媽卻說了一句:“第四名?是不是隻有四個人參加?你看隔壁姐姐家,貼的都是第一名、第二名的獎狀……”小濤沒有再聽下去,十分憤怒地撕掉了獎狀。
從那之後,小濤參加課外活動和比賽的積極性低了很多,在他的心裏,自己即使參加了也是白浪費力氣,最終迎接自己的都會是失敗。
小濤的媽媽或許不是有意貶損自己的兒子,而是無意識的玩笑,或者隻是拿兒子“取樂”,但來自媽媽的這種言論和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這樣的不信任、不看好的言論之下,孩子遲早會變得自卑,失去對很多事情的興趣。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惡果。
那麼,對於已經處於“習得性無助”陰影之下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拯救他們呢?
首先,杜絕對孩子的貶低,不管是否惡意。要多鼓勵孩子、多表達對孩子的欣賞。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自由、快樂的環境。由於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所以當他們遇到新鮮、陌生的事物時,往往不能自如地麵對,這時候家長的幫助對他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假如孩子說出“我不懂”“我不會”時,父母不是幫助孩子,而是責備他“你怎麼不會,別人為什麼能行?沒出息”,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其實,如果這時父母能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慰和鼓勵,比如說“試一下,做錯了不要緊,媽媽支持你”等,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父母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在注重孩子興趣的基礎上,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要給孩子製造過多的壓力。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多才多藝,於是給他報了很多興趣班,如鋼琴、繪畫、書法等。但另一方麵,父母又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別人,於是時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比如說一些類似“你看人家彈琴就是比你好”的話。這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比別人差、比別人笨,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其實家長需要做的是為孩子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以使孩子能夠放鬆心態自然地進入求知狀態。
瑤瑤5歲那年,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些穿著漂亮舞鞋的小女孩,踮著腳尖在跳芭蕾舞,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媽媽看出瑤瑤對芭蕾舞的癡迷,便問她要不要報一個芭蕾舞班學習。瑤瑤其實是個很內向的小女孩,常常對自己的能力很不自信,她猶豫著說:“不要了吧。媽媽,我覺得我很笨,學了也學不好,不能在比賽的時候拿第一名。”媽媽蹲下來,撫摸著瑤瑤的肩膀說:“瑤瑤,你去跳芭蕾舞,應該是因為自己喜歡才去的,而不是為了拿名次。況且,媽媽也不需要你拿第一名,媽媽隻想讓你開心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瑤瑤還是很猶豫:“我怕我學不好,小夥伴們會笑話我。”“瑤瑤,不是那樣的。每個人都是因為不會才去學習的,所以不會沒什麼好害羞的。而且隻要你認真跟老師學,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跳得很漂亮!”聽了媽媽的話,瑤瑤終於展開了笑顏,大膽地去嚐試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