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子不教,父母之過——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誤區(2)(1 / 3)

這就是“手表定律”的來曆。所謂“手表定律”,就是隻有一隻手表時,可以知道準確的時間,而擁有兩隻或更多的手表時,卻無法確定時間。更多鍾表並不能告訴人們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判斷力。

這一定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每個人都不能同時遵循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他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必將陷入混亂。同樣,在親子教育中,父母也不能對孩子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或者提出兩個不同的要求,因為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甚至行為陷於混亂。

軒軒放學回到家,一進門就大聲嚷嚷:“爸爸、媽媽,老師選我去參加作文比賽啦!”說完,還抖著手裏的一本作文書,神氣地在爸爸和媽媽麵前晃了晃。媽媽喜笑顏開,表揚他說:“軒軒真厲害,這麼小就參加作文比賽了。媽媽為你自豪!你們班有幾個同學參加比賽?”“隻有我一個,”他興奮地說,“老師說參加作文比賽的同學可以每天下午不上課,隻看作文書。”聽到這,媽媽皺起了眉頭:“每天下午都不上課嗎?那要看幾天?”“下個月比賽,所以這半個多月都要看作文書。”軒軒認真地回答。

媽媽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說道:“這怎麼行呢?那要耽誤多少課啊?”軒軒看媽媽不像剛才那麼支持自己,有點不高興地低下了頭。爸爸見狀,說道:“嘿,小學生下午的課,我都了解。總共就兩節,有時是體育課,有時就是自習課,沒什麼重要的。作文比賽好,能豐富孩子的經曆,我支持軒軒去!”軒軒剛露出點兒笑容,看到媽媽一臉不高興地瞪了爸爸一眼,隻好把笑容收了回去。接下來,軒軒就聽了半個小時爸爸和媽媽的爭論。但最終也沒爭出個結果來。軒軒心裏也很矛盾,回房間獨自思考去了。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不一致,可能導致一係列不良的後果,比如夫妻爭吵、孩子失落,沒有統一的結論、孩子夾在中間犯難。所以,父母的態度要盡量達成一致,避免在育子過程中出現意見不合的現象。

首先,父母要做到意見統一。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致,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在這樣篤定的要求中,孩子會非常有安全感,能記住正確的規則是什麼。如果父母做不到這一點,總是在孩子麵前爭論誰對誰錯、辯論孩子應該聽誰的,孩子就會左右為難,心中充滿矛盾和壓力。假如夫妻之間的爭吵升級,成為了互相在孩子麵前詆毀對方,爭著讓孩子聽自己的,那麼孩子將會在這場“戰鬥”中更加受傷害。比如,媽媽如果對孩子說:“別聽你爸的,他不懂。”那麼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會打折,父親的威嚴也會受到質疑。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因此,父母必須統一起來,給孩子一個統一的價值觀。

其次,父母即使有意見不統一的地方,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吵架。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之間出現了觀點的差異或者矛盾,最好先有一方讓步,保證在孩子麵前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事後再私下進行交流。如果父母總在孩子麵前爭吵,那二人的威信在孩子心中都會降低。此外,如果孩子覺得哪一方的觀點對自己有利,還會覺得自己有了依靠,或者鑽父母的空子,讓自己的“小心機”得逞。比如,孩子想要一個十分昂貴的玩具,爸爸覺得沒必要,因而不同意;媽媽則由於對孩子的寵愛而同意買。這時,孩子會義無反顧地站在媽媽這邊,與媽媽一同對抗爸爸。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價值觀,還會影響一家三口的感情。

最後,父母如果就一個問題爭執不下,幾次商議都不能達成一致,那麼不妨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孩子是受教育的對象,對父母的教育行為有最直接的感受,有時能很客觀地評價爸爸、媽媽教育行為的優點與不足。父母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對改進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是很有幫助的。

父母統一教育言行,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基本原則。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應該盡早就各項事宜達成共識,避免當問題出現的時候彼此爭吵。

父母小貼士

對於父母來說,應該將一些有關教育的事情事先商量好,就像演員要提前背好台詞一樣,不能等到了舞台上“現編”。父母私下商量,往往能夠平心靜氣,客觀地分析不同做法對孩子的利弊。而在孩子麵前“商量”,往往會為了爭一時之長短而失了理智和風度。

4.貶低孩子,當心他品嚐“習得性無助”的惡果

高爾基曾經說:“我一生所主張的,就是生活,對人們必須抱持積極的態度。”英國批評家阿諾德也曾說:“別讓消沉在你心上占有一席之地,別讓懦弱出現在你的嘴邊話裏,別讓倦色爬上你額前眉際。”可見,積極是多麼被人們看好,消極是多麼被人們不屑。但在生活中,很多正當蓬勃向上的年齡的孩子們,卻早早有了消極的心態和語言。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