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子不教,父母之過——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誤區(1)(3 / 3)

進行挫折教育,第一步就是給孩子“打預防針”。孩子第一次經曆挫折的時候,都會產生挫敗感。如果這種心理得不到合理調適的話,孩子就有可能不敢嚐試下一次。所以,父母首先要讓孩子正確認識挫折。對於小一些的孩子,父母要多鼓勵、多做示範,失敗了就引導孩子再做一次,直到他成功;對於一些已經對事物有較深認識的孩子,父母就可以采取甘地夫人的做法,明確地告訴他挫折不可躲避、不可轉讓,但是可以戰勝的,讓孩子有勇氣、理智地麵對。

在如今較高的生活條件下,一般孩子經受挫折的機會並不多。這時,父母可以創造情境,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在這方麵,很多國外父母的做法都值得我們學習。

在德國,父母從不代替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即使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不能代勞,必須讓他們自己在摸索中做完美。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在加拿大,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戰勝挫折的能力。幾乎所有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都要去挑戰一份簡單的工作。大部分孩子每天早上要去各家各戶送報紙,他們總是很早就起床,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過上學,也很少有孩子為此而愁眉苦臉、抱怨父母。相反,他們總是快快樂樂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加拿大父母的做法中,父母們應該了解到,給孩子一些任務、讓孩子去受一些挫折,對他們來說其實並不是痛苦的事情,大多數時候反而是一種快樂,因為他們在嚐試新事物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體現和提升,內心也會是歡愉的。

父母小貼士

適當的挫折,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有益因素。若父母過於保護孩子,將挫折與孩子隔離開,那麼孩子就會永遠是一棵嬌嫩的小草,將來失去父母的庇佑之後,他將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所以,父母要清楚地認識到:沒有挫折的童年,換來的可能是孩子渺茫無望的未來。

3.父母態度不一,孩子左右為難

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說過:“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適從。”意思就是說,一個家庭裏父母各有所見,互不相讓,家裏就什麼事也做不成;對子女進行教育,各持各的觀點,子女就不知道該聽從誰的。可見,古代智者,已經對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致性提出了要求,即父母應該態度一致,否則孩子就會感到左右為難。

孩子是父母共同的結晶,應該在父母共同的愛和教育之下長大,如果一個孩子同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他將會變得無所適從;一個孩子如果同時接受父母給予的兩種價值觀,他的生活將陷於矛盾中。這就是“手表定律”。

很久以前,森林裏住著一群猴子,它們過著平淡而幸福的日子。一天,一名遊客穿越森林時,把手表落在了樹下的岩石上,被猴子“猛可”拾到了。“猛可”非常聰明,它很快就搞清了手表的用途。於是,“猛可”一夜之間成了整個猴群的明星,每隻猴子都向“猛可”請教確切的時間,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由“猛可”規定。“猛可”逐漸建立起威望,當上了猴王。

可“猛可”也有不聰明的時候。它做了猴王,認為是手表給自己帶來了好運,於是它每天在森林裏巡查,希望能夠拾到更多的手表。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猛可”又擁有了第二塊、第三塊手表。

手表多了,“猛可”的麻煩事也來了:每塊表的時間指示都不盡相同,哪一個才是確切的時間呢?“猛可”被這個問題難住了。當有下屬來問時間時,“猛可”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來,整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變得混亂起來。過了一段時間,猴子們起來造反,把“猛可”推下了猴王的寶座,“猛可”的“收藏品”也被新任猴王據為己有。但很快,新任猴王也遇到了和“猛可”同樣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