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子不教,父母之過——不可不避的心理教育誤區(1)(2 / 3)

旋旋兩歲半的時候,媽媽就總是在做家務的時候讓旋旋“旁觀”,有時還讓她幫著收拾,或者在處理某些雜物的時候征求她的意義。當旋旋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覺得很驚訝,午睡過後,她是唯一一個剛入園就能順利地將被子疊好、快速穿好衣服和鞋的孩子。

孩子學習獨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父母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因為孩子的動作慢、思考時間長,就嫌麻煩,幹脆代勞。其實,孩子動作慢、沒做好都不重要,父母的責任不是去幫孩子完成事情,而是教育孩子應該如何正確地去完成一件事情。一旦孩子找到正確方法,就會輕車熟路,自信心也會增加很多。這樣一來,教育孩子獨立,就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耐心教育,給予孩子指導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包辦。正如愛默生所說:“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應由孩子自己去學走路。”

父母小貼士

教育家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是對孩子的一種真愛;而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則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隻會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可見,父母培養孩子養成獨立的人格,就是給了孩子愉快一生、幸福一生的保障。

2.“零”挫折,孩子的人生可能“零”作為

日本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這句話透露了日本人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吃苦、勞動、受挫,培養其自食其力的能力。日本電視中經常有這樣的比賽:讓一個6歲的兒童獨自去10公裏外的一個親戚家,母親化妝成一個陌生人看著這個孩子如何去找人指路、如何幹渴難耐、如何疲憊不堪。悄悄跟隨的母親常會心疼得流下淚來,但絕不會幫孩子一把。

也許麵對日本人“殘忍”的做法,很多父母會想不明白:自己的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讓嬌嫩的孩子去受苦呢?於是,他們精心地嗬護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準備好生活中所需的一切,幫孩子解決所有成長路上遇到的難題,甚至連孩子將來的人生道路都事先鋪就……一些父母認為這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但實際導致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習慣了“不勞而獲”,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做好的一切;孩子自私任性,想要的東西就會通過哭鬧、絕食等各種手段得到;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到極點,甚至有些到了成年還不會做飯、不知道去哪交電費;孩子經受不起一點挫折,被老師訓斥兩句就要尋短見,工作一有不順心就辭掉“宅”在家裏……

這些現象在有些父母看起來或許誇張,但卻真實地發生在不少孩子身上。而當父母有一天真的發現孩子在家太蠻橫、在外太軟弱,想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時,孩子的性格卻早已定性,聰明的孩子也早就摸清了父母的“死穴”,知道用什麼“手段”來要求父母幫自己做事最有效……

如果父母能夠在這裏預見“溫室”教育的不良後果,那麼就要提早給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

“甘地夫人法則”是一個通過挫折教育來培養孩子意誌力的指導性法則。印度前總理甘地的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為領袖,她對印度有著傑出的貢獻;而作為媽媽,她則是孩子心中最好的導師。

甘地夫人認為,生活是幸福和坎坷的集合,孩子隻享受幸福、不感受坎坷,就不能完整地掌控人生。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平靜地接受挫折,以便他們能在日後從容不迫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一次手術。在手術之前,醫生對著緊張、恐懼的拉吉夫說:“手術並不痛苦,你不用害怕。”這雖然是安慰孩子的善意謊言,但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這樣的欺騙反而對孩子不好,於是她阻止了醫生。隨後,她來到兒子身邊,用平靜的語調告訴他:“可愛的小拉吉夫,手術後你會有幾天相當痛苦,這種痛苦是誰也不能代替的,哭泣或者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還可能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要勇敢地承受它。”

果真,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過多地叫苦,他勇敢地接受了這一切。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有會愉快的體驗,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挫折。挫折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也不是父母精心地嗬護就能夠避免的。相反,孩子適當受一些挫折,他的承受能力會提高,處理事情的經驗也會增加,以後孩子再遇到同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就會更快、更穩妥。因此可以說,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看似是在“打壓”孩子,其實就像在輕輕壓迫一個彈簧一樣,會讓孩子彈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