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本來就容易產生消極心理,如果父母不能予以理解和安撫,反而硬要讓孩子做出一番成績,那麼無疑是“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使孩子自暴自棄、產生厭學情緒。因此,這時父母正確的做法是安慰孩子,告訴他:“高原期隻是暫時的,你已經付出了很長時間的努力,積累了很多知識和學習技巧,如果能夠再堅持一下,一定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一個礦工聽說某處曾是一座金礦,早些時候很多打工者都在這裏挖到了金子,成了衣食無憂的人。礦工也想試一試,於是費勁周折來到了這個地方。然而,他來到這裏以後,經過了近一年的開鑿,也沒有發現金子的影子。他一生氣,就將鎬頭一扔,轉身離去了。
不久,又有一個礦工慕名來到這裏。他順著原來那個礦工開鑿的痕跡,繼續往下挖,誰知挖了沒多久,就驚喜地發現了礦脈。後來,這個礦工一夜之間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富翁。而原來那個礦工聽到消息後,捶胸頓足,後悔萬分,但一切已於事無補了。
處在高原時期的孩子,就像第一個礦工一樣,雖然暫時要在“黑暗”中摸索,但因為自己已經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果能夠堅持不懈,就一定會取得成功。而對於父母來說,這時不要急著趕孩子上馬,隻需要靜靜地陪伴著他、安撫他,直到他渡過這個艱難的階段。
同時,父母也可以適當幫助孩子對學習方法等進行一些改進,以求孩子能夠早點衝破“高原期”。
第一,改進學習方法。父母要引導孩子,反思在學習中哪些習慣、哪些方法是有效的,是可以繼續保持的;哪些習慣是有害的,必須克服和改進。比如,有的孩子不太願意複習學過的內容,遇到問題不是先獨立思考而是急於問別人,對做過的練習不注意分析和總結,等等,這些做法都會影響學習。
第二,回過頭來鞏固基礎知識。既然孩子不能向前突破,不妨讓孩子轉過頭來鞏固一下基礎知識,把基礎打牢,這樣既不會浪費時間,還能讓孩子在複習的過程中找回一點自信。另外,有些孩子在梳理知識時,會突然發現前麵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還沒解決,先前並沒有得到鞏固的知識會使複習階段出現“高原現象”,這時的複習行為正好能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休息不好,會使精神無法集中,思維能力下降。長此以往,學習效率就會明顯下降,“高原現象”就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高原期隻是一個階段,父母不必大驚小怪,否則會給孩子增加額外的壓力,導致他學習的積極性更加低落。保持平和的心態,給孩子吃一顆“定心丸”,才能助他順利通過高原期。
父母小貼士
孩子在高原期常常會感覺到壓力過大。這時,父母可為孩子減壓做一些工作。比如,準備能增進食欲的飯菜;營造溫馨、舒適的家庭環境。作為父母,千萬不要過分緊張,不要因為怕打擾孩子而處處小心翼翼,這樣會讓孩子更加壓抑、緊張,不利於孩子情緒放鬆。
9.倒U形假說,輕鬆將孩子的壓力變動力
中國有句俗話,叫作“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其實這句話隻說對了一半,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適度的壓力,才能有動力”。如果一個人受到的壓力太大,則他的精神意誌將被壓垮,動力無從談起;如果壓力太小,則根本不足以產生動力。
關於壓力與動力的關係,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倒U形假說”(亦稱“貝克爾境界”),是由美國學者威廉森提出的。該假說認為,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初期,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將不可避免地擴大;而當國家的經濟發展達到較高水平時,區域之間的經濟差異擴大趨勢就會停止,並轉變為不斷縮小的趨勢。這個變化過程就好像倒寫的“U”。所以,心理學家把它稱之為倒U形假說,也叫作“鈴形假說”。
後來,這個假說被逐漸用於形容工作之中人們的壓力與動力的關係。對於處於各種工作狀態中的人們來說,過大或過小的壓力都會使工作效率降低,隻有最佳的刺激力度才能使人達到最佳的工作狀態。同樣,孩子在學習中的壓力與動力的轉化關係,也符合倒U形假說。比如,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如果他們的負擔過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父母必須重視這一現象,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對孩子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另外還要設法幫助孩子按時完成任務,適當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琳琳今年10歲,原本是一個非常活潑、可愛的孩子。爸爸媽媽為了讓琳琳早日成才,給她報了很多補習班,包括英語興趣班、數學輔導班、舞蹈班、鋼琴班、繪畫班。每周除了學校的課程之外,琳琳都要在這五個輔導班之間串來串去。說實話,她東西沒學到多少,人倒是給累壞了。每天,她不是背著沉重的書包上學,就是背著跳舞的服裝、鋼琴教程、繪畫板在各個培訓學校之間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