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效應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是:在短時間內,不要讓孩子所記憶的東西超過9個。如果超過9個,那麼隻會使孩子的記憶產生混亂,而不會讓他們多記住一些。這就給那些非常操心孩子學習的父母敲了警鍾:讓孩子學習或者記憶東西,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太多的信息量,反而會給孩子的記憶帶來反效果。
一個8歲的小女孩,被媽媽要求在一天之內將“九九乘法表”背下來。這個小女孩埋頭努力了一天,還是失敗了。晚上的時候,媽媽檢查,小女孩支支吾吾,隻背了6句就背不出來了。媽媽非常生氣,訓斥她道:“你怎麼這麼笨?隔壁的妞妞,比你還小一歲呢,都會背了。給了你一整天時間,你還背不過,你肯定是偷懶了吧?”
小女孩頓時委屈地哭了:“媽媽,我沒有偷懶,我好好背了。就是沒背過……”媽媽仍然不相信,讓她繼續背完才能吃飯。小女孩又害怕、又委屈,隻好縮在角落裏繼續背。她雖然很認真,但直到家人吃完晚飯,她還是沒有背過……
其實這個小女孩背不過是很正常的,“九九乘法表”有45個短的模塊,而小女孩一次最多隻能記住9個,以她的年齡來說,這9個還要經過反複地背才能記熟,所以根本不可能在一天這麼短的時間內都背過。想必“媽媽”口中說的鄰居7歲女孩能背過,也不是在一天之內背下來的。所以,這位媽媽的做法違背了“7±2效應”,是非常錯誤的。
從“7±2效應”中,我們還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示:如果想將一段比較長的內容記住,那麼將其分解成幾個短的模塊,將會比直接記憶要快得多,也記得深刻得多。正如開篇我們說的,將電話號碼分開記的例子。
欣欣在背課文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背得慢、忘得快,於是經常抱怨自己的背誦能力太差,一大篇課文往往會越背越亂,不但前後搞不清楚,而且還會把不相幹的兩篇文章拚湊起來,簡直是一團糟。
欣欣將自己的苦惱告訴媽媽後,媽媽立即谘詢了一個兒童教育專家,這位專家教給了她“7±2效應”。從這天開始,媽媽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幫欣欣背課文。媽媽先是將一篇文章按照段落分成5個部分,然後再通過組合的技巧將各個段落接在一起,就可以記下一段文章的完整內容了。欣欣先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背熟後再把它們連起來背。按照媽媽的方法,欣欣很快把這篇文章記熟了。之後,欣欣用同樣的方法背完了課堂布置的其他需要背誦的課文。
“7±2效應”給我們最直接的啟示就是:短時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不要幻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隻有耐心地對需要背誦的內容進行分析,按照比較容易記憶的方式,將其分為幾個較短的部分,分別記憶,最後再串聯起來,才是最快將這段內容記住的好方法。
根據“7±2效應”記憶英語單詞,也是很有效的。傳統方法一般是通過音標來記憶單詞的,但是對於兒童來說,他們往往還不懂得係統的音標知識,就要記憶很多英語單詞了。這時,對於他們而言,單詞就好比一盤散沙,裏麵的那些字母就是一粒粒沙子,它們之間是無序的、隨機的,所以記憶也就成了難事。如果父母能讓孩子記憶單詞時的組塊由一個字母變成幾個字母,那麼複雜的單詞也就會變得相對簡單了。
比如,父母可以列出一些單詞中經常出現的小模塊,像tion、ing、oo、are、er、ow等,平時空閑的時候就讓孩子記憶,以便讓他腦中形成字母模塊,從而幫助他更好地記憶單詞。雖然一開始孩子可能不懂為什麼要記這些沒有意義的字母組合,但是慢慢地孩子會特別注意單詞中包含的這些模塊,比如cow就是c加ow,too就是t加oo,thing就是th加ing……久而久之,孩子記憶的單詞就會逐漸多起來。為什麼這樣記憶會很快呢?因為這些小模塊在英語單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所以孩子記住了它,就讓很多單詞看似“變短”了、好記了。
事實證明,孩子通過這種方法記憶,不僅提高了當時的記憶力,對於孩子長久的記憶、對長詞彙的理解和記憶,其實也是很有效的。舉個例子來說,對於“首都圖書館”這個名詞,孩子在最初接觸的時候可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於是隻能機械地將它拆為5個字,即“首”“都”“圖”“書”“館”;隨著孩子認知的增加和對這個詞的理解,孩子就會逐漸將其合並為“首都”和“圖書館”,這樣孩子無形中又增加了兩個詞彙量;再過一段時間,孩子可能就會直接說“首都圖書館”。這樣一來,孩子其實是從這個模式中得到了一個長久記憶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