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這個神奇的“7±2效應”告訴父母們一個規律:孩子在記憶的時候,要引導他將記憶的信息組塊控製在“7±2”的範圍內。
父母小貼士
人的短時記憶就好比一個家庭電表,假如同時開的電器過多,那麼隻會把保險絲燒斷。因此父母在給孩子設定學習目標和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7±2效應”的特點,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否則,孩子的記憶就會像出現“超載”的電力一樣不堪重負。
8.孩子學習出現“高原現象”,媽媽別趕鴨子上架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在接觸新知識時,常常會經曆幾個不同的階段。開始的時候,孩子學起來可能比較吃力,成績提高得也不顯著;在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興趣也開始增加之後,會進步得很快;而正當孩子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時,又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停滯不前的時期——任孩子怎麼努力,成績都保持在原地不動。
而這個努力學習到一定程度後,成績仍舊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的現象,就是學習中常見的“高原現象”。
“高原現象”是一個比喻,它原本是指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增高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幹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包括頭痛、氣短、胸悶、厭食等。在這裏,它是指教育心理學中的動作技能學習曲線的呈現形態。如果以時間為X軸,學習效果為Y軸,將學習者學習時所花的時間和取得的效果連成一條線,我們能從該線條中看出來兩點信息:第一,學習者所花時間、精力與學習效果有關係,而且基本呈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花的時間和精力越多,學習效果就越好;第二,很多時候,時間和學習效果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會呈現規律變化。也就是說,學習者開始學習時,進步快,收效大,曲線斜率也較大;但緊接著會有一段明顯的、長短不定的接近水平的波浪線;再往後,又會出現斜率較大的曲線。這條呈現學習效率與所花時間、精力之間關係的曲線,常被比喻為學習的“高原現象”,而中間呈相對水平狀態的那段波浪線,常被比喻為學習的“高原時期”。
孩子處在學習的“高原時期”時,就好比人在高海拔經曆“高原反應”一樣,感覺自己使不上勁,做再多的努力也無濟於事。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當然會心煩意亂。這時,如果父母再不明就裏地催促、“鞭策”,恐怕孩子的心會更加焦急,繼而更難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李楠原本學習很是得心應手,上個學期,老師也誇獎他進步很快,他得到了誇獎很高興,學習的勁頭更足了。但是現在,李楠卻很苦惱,自從升上五年級之後,他覺得自己好像突然不會學習了一樣,每天都覺得腦袋裏渾渾噩噩的,一片混亂,有點像缺氧。他想做點什麼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但老是靜不下心來;踏實學習吧,即使能學進去一些,也起不到什麼實際的效果——看不到自己的進步。越是沒有成效,李楠覺得自己學起來就越沒勁。現在,他連上課也提不起精神,總是不能專心聽講。雖然李楠也總是反複告誡自己:一定要集中精力。但是效果卻不怎麼樣——他覺得自己好像被別人控製了一樣。果然,這個學期,李楠的成績倒退了不少。
拿著成績單,李楠心裏本來就很鬱悶。回到家裏,媽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老師才誇你兩句,你的尾巴就翹上天了?我今天給老師打了電話,才知道你最近學習都心不在焉的,導致成績下降了這麼多。”李楠勉強解釋了一句:“媽媽,我一直在努力,但最近不知道怎麼了……”“你還學會騙人了?努力了怎麼可能不進步、反而退步?”媽媽更生氣了。李楠無言以對,隻好不再說話。接下來的日子,李楠背著父母的壓力,但自己又處在高原期走不出去,成績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