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效應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科學研究發現,人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住25%。但是如果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就能記住65%的知識。
為了證明這個效應的正確性,美國心理學家格斯塔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智商相近的10個學生平均分為兩組,第一組的屋裏隻有5張椅子和5本《聖經》,第二組的屋裏除5本《聖經》之外,還有幾本宗教故事畫集,並播放宗教音樂,然後要求兩組被試者都背誦《聖經》。結果發現:第二組成績遠優於第一組。這是因為第二組學習《聖經》時使用的感官比較多。
這實際上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平時,很多父母可能不喜歡讓孩子做題的時候發出聲音,或者在念書的時候用手指著讀,他們覺得孩子嘴裏絮絮叨叨地會影響做題的速度,或者覺得孩子會因此而降低效率。其實這就大錯特錯了。孩子不管是看書,還是做題,如果能將口、眼、手同時用上,將會大大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並能達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因為他們將自己所有的感官都放在了題目上、書本上。所以,如果父母能夠在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特意告訴他手、耳、眼、口並用的好處,並鼓勵他這樣做,那麼孩子的學習效率就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雯雯上二年級了,她學習很用功,每天回家之後都會先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好,然後抱著語文課本讀一會兒——她很喜歡讀課本裏的課文和古詩,有時還會提前把簡單的古詩背下來。不過,雯雯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讀課文的時候,喜歡用小手指著讀,指到哪一行就讀到哪一行,非常準確。
後來,媽媽發現了雯雯的這個習慣,就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雯雯回答說:“這樣看得更準。”媽媽卻說:“哪有人是用手指著讀的?這樣讀得慢。你還是不要指了吧。還有,記得媽媽教你的要淑女一些嗎?淑女讀書是不出聲音的。等你到課堂上,老師讓你出聲讀的時候,你再出聲吧。”雯雯是個很乖的孩子,立刻就照媽媽說的做了。但是,她卻不如以前精力集中了,不光讀書的時候總是串行,還老想著放下書去做別的事情。再後來,如果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雯雯幹脆不再讀書了。
單純用眼睛看、在心裏默念,這樣的效率當然比不上大聲讀出來,最終的記憶效果也是後者更好。很多父母像雯雯的媽媽一樣,沒有領悟到感官協同並用帶來的好處,所以誤導了孩子,這是很可惜的。
現在許多老師在教學中也懂得運用“感官協同效應”。比如,小學生對多位數除法的算理很難理解,老師就讓學生用小棒分一分,邊看、邊想、邊說。在幾何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就讓學生嚐試動手操作,去摸、折、圍、剪、拚、搭用紙做的幾何圖形,然後再用語言表達,在腦中想象。
另外,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會安排專門的時間,讓孩子體驗感官協同的妙處。比如,每個學校都有“早讀”時間,就是讓孩子們在早上精神最好、記憶力最佳的時候,大聲朗讀語文課文和英語課文,讓孩子達到最佳的理解和記憶效果。
再有,很多孩子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都能很快理解,並且記憶起來很快、做題的效率也高,但下課自己做作業時,就會發現那些效率遠遠不及上課的時候。很多人把這歸結為“上課時學習氣氛濃鬱”,其實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是邊聽老師講、邊看老師在黑板上演示、邊動腦子思考、邊用手做筆記,所有的感官都調動了起來,效率當然非同一般。而下課的時候,隻有自己,所動的隻有腦子和眼睛而已,效果當然不能與上課時相提並論。
墨墨上小學已經有一年了,但學習成績始終處於下遊,有時排名還會在最後五名之內。媽媽雖然不苛求墨墨能夠考班裏前幾名,但這樣的成績也著實令她擔心。媽媽多次問墨墨:“為什麼你每天回來也按時寫作業,老師也說你上課認真聽講,但成績還是這麼不好呢?”墨墨總是怯怯地回答:“媽媽,我也不知道。我上課好多都能聽懂,但下課自己做就不懂了。”
無奈之下,媽媽就這個問題跟老師交流了一下。老師告訴她,墨墨的問題應該就是出在“上課有人帶、下課沒人管”上了。上課時老師的講解和指導,能夠讓墨墨調動所有的感官來學習,效率就高;而下課之後,墨墨的自理性可能比較差一些,再加上沒人帶,她自然就不能“無師自通”了。所以,老師給媽媽的建議是給墨墨請一段時期的家教,對她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等墨墨逐漸掌握學習的竅門之後,她就可以獨立學習了。媽媽回家之後,立刻給墨墨請了一個家教。果然,墨墨的學習狀態好了很多,好像漸漸摸到了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