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因勢利導,讓孩子打心眼兒裏愛上學習(3)(3 / 3)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叢叢比同學們少背的那些單詞都背過了,並且比班上很多學得早的同學都記得牢。

學習,說白了就是一個記憶和理解的過程,其中記憶占了很大的部分比重。而遺忘曲線規律,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們要不斷地針對記住的知識進行複習。複習是一種古老而又實用的記憶訣竅。記憶是大腦皮層形成暫時神經聯係的過程,建立起來的神經通路如果不暢通,則原來大腦中保留的痕跡就會逐漸消失,而複習就是對大腦中的痕跡進行再刺激,及時複習就是在第一次痕跡未完全消失時,緊接著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重複刺激。重複刺激次數越多,痕跡越深;重複越及時,費時越少,費力越小,記憶效果越好。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多督促孩子複習功課,以幫助他們加強記憶。

另外,晚上睡覺前和早上醒來後是兩個記憶黃金時段。父母如果能夠督促孩子在這兩個時間段多記憶東西、複習功課,那麼也能達到很好的記憶效果。一般來說,睡前的時間可主要用來複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對於24小時以內接觸過的信息,根據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可知能保持34%的記憶,這時稍加複習便可鞏固記憶。又因為不受後麵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的影響,所以記憶材料易儲存,會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期記憶。另外,根據研究,睡眠過程中記憶並未停止,大腦會對剛接收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所以睡前的這段時間非常寶貴。

早晨起床後,由於不會受前攝抑製(指之前學習過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以後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的影響,記憶新內容或複習一遍昨晚複習過的內容,則整個上午都會對那些內容記憶猶新。所以說睡前和醒後這兩個時間段千萬不要浪費,若能充分利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父母也可以在孩子7~12歲的時候注重培養他的“前瞻性記憶”,也就是人們對即將要做的事情的記憶。心理學家研究發現,7~12歲的兒童,前瞻性記憶開始明顯增強,並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所以,這個時期,父母可以讓孩子每天完成一兩件任務,來鍛煉他們的記憶力。比如,早上出門前,告訴孩子晚上回來擦一下桌子;或者給孩子打個電話,讓他記得在某個時段提醒自己做某件事。

總之,隻要父母了解孩子的記憶規律、遺忘規律,細心引導,就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記憶力。

父母小貼士

隨著孩子們接觸的知識和科目變多,他們會覺得大腦有點“應接不暇”,難以將大量的信息都記住。其實,並不是孩子的腦存儲量不夠大,而是沒有用對記憶方法,所以常常導致“記了這個忘那個”,或者“今天記、明天忘”。假如父母能夠引導孩子巧妙地利用記憶規律,那麼孩子的記憶就能保持“常新”,而不會再常常“忘東忘西”了。

7.“7±2效應”,巧妙的學習模式

以下兩組數字,你看過之後,會覺得哪一組更好記呢?

第一組:13832791543

第二組:138、3279、1543

這其實是一個電話號碼的兩種不同讀法。我們會發現,若將它分成幾個短的數字組,雖然我們要記好幾個部分,但卻比記一長串數字要好記得多。這是為什麼呢?

先做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你先讀一行隨機數字,如71863945284,然後合上書,按照你所記憶的順序,盡可能多地默寫出來。假如你的短時記憶像一般人那樣,你可能能回憶出7個數字,至少能回憶出5個,最多回憶出9個,即7±2個。這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神奇的“7±2效應”。

“7±2效應”最早是在19世紀中葉由愛爾蘭的一位哲學家觀察到的。他發現,如果將一把子彈撒在地板上,人們很難一下子觀察到超過7顆子彈。1887年,心理學家雅各布斯通過實驗發現,對於無序的數字,人們能夠回憶出的數量約為7個。發現遺忘曲線的艾賓浩斯也發現,人在閱讀一次後,可記住約7個字母。這個神奇的“7”引起了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