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光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學習其他技能的時候,這個效應也同樣能夠發揮作用。比如,學習遊泳,可以通過聽講、讀書、看圖、看電影、看電視等多種途徑,獲得遊泳的知識。此外,一定要下水去實踐。這樣視覺、聽覺、觸覺各種感受綜合起來,就能夠很快地學會遊泳的技能。可見,這一效應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父母要正確地指導孩子,不要讓孩子走了冤枉路。
父母小貼士
孩子們接受著一樣的教育,就好比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的比賽。所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懂得將自己的感官全部調動起來學習,那就相當於在比賽時乘坐了一輛汽車;而隻是用一兩種感官來學習的孩子,則就像僅憑自己的雙腿在跑步一樣,最終當然會輸給別人。
6.掌握遺忘曲線規律,讓孩子“記憶猶新”
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最關鍵因素是什麼呢?相信在所有答案中,都會出現“記憶力”這一項。的確,孩子所要掌握、考試所考的知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純記憶性的,而另外一部分需要理解的知識,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記憶基礎之上。由此可見,記憶對於孩子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的重要性。
記憶力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是無比重要的,我們常見很多學子,都在為了記住更多的知識而埋頭苦讀、掩耳苦背。但殘酷的是,很多東西孩子覺得當時記住了,轉眼卻又忘記,以至於給孩子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障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記憶力也是有“脾氣”的,它需要你不斷地去“拜訪”它,如果你不反複為之,它就會將原本已經儲存下來的東西丟掉。這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規律”。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衡的。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的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就是“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曾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同一篇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後甲組對課文記憶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
這個實驗表明,在學習中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最快,後來就逐漸減慢,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原則。根據遺忘規律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孩子學的知識不在一天後抓緊複習,就會所剩無幾。
打個比方,假如你第一天背了50個單詞,不管你記得多麼深刻,第二天一定要再去背一遍。否則,你就會遺忘其中的一部分。而當你有過兩次記憶過程之後,就無須再每天背,但要在隔兩天之後再去溫習一次,否則還是會忘掉一部分。而下一次溫習,則可以再把時間放長一些,比如一周後再背一遍……當你這樣反複背數次之後,那麼即使你長久不回顧這些單詞,遺忘率也將是很低的。這時,說明它們已經基本固定在你的腦海中,成為了你記憶的一部分。
父母了解了遺忘曲線規律之後,就要有計劃地指導孩子進行記憶,讓孩子能夠以更高的效率記住更多的東西。
由於爸爸工作調動,叢叢和媽媽跟著爸爸來到了另外一個城市,叢叢轉到了當地的一所學校。上了一周課之後,叢叢發現這個學校其他的都還好,就是英語課進度比自己原來學校要快一些,這裏的同學掌握的詞彙量比自己多很多。叢叢是個要強的小姑娘,她回家將這件事告訴媽媽,說自己不想被落下。
媽媽當然也不想叢叢被落下。她在網絡上搜索了很久,找到了一個對孩子的記憶很有幫助的理論——遺忘曲線規律。她決定利用這個規律幫叢叢把落下的單詞補回來。
媽媽請叢叢的新老師將現在應該掌握的詞彙整理了出來,又讓叢叢把自己沒背過的挑出來,然後讓叢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了一遍。背完一遍之後,叢叢覺得自己沒有記牢,想再背一遍,媽媽攔住了:“今天你費的腦筋夠多了,媽媽覺得還是不要再背了。這樣吧,你再照著念一遍吧。”叢叢又念了一遍,加深了點記憶。
第二天是周六,媽媽特意按平時上學的時間把叢叢叫起來,讓她利用早上寶貴的時間背一遍昨天的單詞。果然,叢叢這時已經忘了將近一半。不過這天背完之後,叢叢覺得比昨天記得牢了很多。周日,媽媽又讓叢叢背了一遍,這時叢叢覺得自己基本已經記牢了。但是媽媽覺得還不夠,接下來的一周,媽媽又隔三差五地讓叢叢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