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因勢利導,讓孩子打心眼兒裏愛上學習(2)(1 / 3)

3.用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的學習助力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類生來擁有的是嶄新的生命,與生俱來贏得勝利的條件,人人各有其獨特的潛力——才能與先天限製。他們皆可因自己的天賦條件成為一個傑出的、有思考能力、有覺察能力和有創造能力的人——強者。”但實際上,為什麼真正成為強者的人少之又少呢?這是因為,很多父母和老師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積極的鼓勵,導致他們的才能最終被埋沒了。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能成為人中龍鳳自然更好。但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自身在孩子的成長中的巨大作用——隻有不斷給孩子正向鼓勵、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他們才有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如果父母隻會提要求,而不懂得給孩子積極的暗示,那麼孩子隻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而找不到成功應具備的自信,這時他們反而可能因為壓力而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厭學、自暴自棄等。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實驗,研究教師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這天,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們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的老師,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們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挑選的。

8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各方麵都表現得很優秀。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一點使得這些學生表現出了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

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老師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名單中的那些孩子很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多的熱情,加倍地信任他們、鼓勵他們。這份名單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關愛和期望,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強,因而比其他學生更努力,進步得更快。

這個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其實向我們傳達了兩個信息,第一是孩子如果能從別人的暗示中,得到“自己很優秀”的信息,那麼他們也會將自己當作一個優秀的人,從而在各個方麵都表現出自信,同時也更加要強,要求自己要做到更好,如此一來,他們身上的潛能就會被挖掘出來,成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強;第二則是對暗示發出者的要求,也就是他們必須要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才能得到最真實的反饋,才能完全說服自己相信他們的暗示。

為什麼暗示能對孩子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這是因為,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控製能力較弱,受暗示性較強,很容易被周圍大人的期望所左右,也很容易相信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父母總是說自己的孩子很能幹、很善於思考,那麼他就會在這種暗示下,變得越來越能幹、越來越喜歡思考。如果父母整天挑孩子的毛病,總把孩子的缺點拿出來議論,那麼孩子心中就會產生一種錯覺:“我這不好、那也不好,父母一定不喜歡我。”而一旦對自己有了如此定位的孩子,還能有多大的成就呢?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學生。在愛因斯坦小學畢業時,他的校長對他父親說:“您的孩子,將來從事什麼職業都一樣沒出息。”

有一次,愛因斯坦的母親帶他到郊外玩。親友家的孩子一個個活蹦亂跳的,有的爬山,有的遊泳,唯有愛因斯坦默默地坐在湖邊,凝視著湖麵。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他母親身邊,不安地問道:“小愛因斯坦為什麼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麵發呆?是不是有點抑鬱啊?應該趁早帶他到醫院看看!”愛因斯坦的母親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講:“我的兒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媽媽的話來審視和鞭策自己,並不斷地自我暗示: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會做得更好!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原因。

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積極的暗示時,父母還可以從下麵幾個方麵輔助該效應發揮作用。

孩子做得好時,要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在你積極的暗示下取得進步時,哪怕隻是一丁點兒的改善,父母也要認真、自然地對他進行鼓勵和表揚。這種事後的肯定,會讓孩子之前受到的暗示更加鞏固和強化,孩子進一步努力的願望也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