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因勢利導,讓孩子打心眼兒裏愛上學習(2)(2 / 3)

如果孩子比較調皮,單純“暗示”的“劑量”比較輕,那麼父母可以用一些激將式的暗示。比如,孩子這次成績沒有考好,媽媽可以說:“聽說你們班特別愛玩的小寧都考了90分,我想你這次一定是失誤了,才會比他考得低,否則你一定比他考得好!”媽媽這樣一說,孩子就會得到這樣的暗示:我在別人眼中是比小寧強的。下一次考試的時候,孩子自然會加倍用功,爭取考過小寧,考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羅森塔爾效應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孩子說謊話的時候,可以通過暗示來讓孩子改正。這比直接拆穿孩子的效果要好很多。比如,發覺孩子沒說實話的時候,父母可以這樣說:“你剛才說得很好,不過我覺得你好像還沒講完,你再想想,是不是還有什麼沒告訴我?”切記不要直接斥責孩子“你撒謊”“你騙人”,這樣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更不願意對你敞開心扉。

父母應該記住,無論何時,利用這一效應,父母傳達的都應是首肯的信息,而不是相反,即希望孩子做什麼,而不是不希望他做什麼。孩子麵臨挑戰時,父母鼓勵的語言能促使他積極地行動,戰勝困難而獲取成功。

父母小貼士

每個孩子都像一座火山,他們日後成就的高低,就取決於這座火山是否能噴發出來,而“羅森塔爾效應”,就是一個提倡通過積極的暗示,將孩子的內在潛能都激發出來的好的教育方法。作為父母,在了解這一效應之後,就應在教育孩子時給予其正向的刺激,給予其肯定,讓孩子發揮自身的優勢。

4.愛孩子應該勝過愛分數

學生之間曾經流傳著這樣兩句有趣的話:“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老師的法寶。”似乎對於學生來說,成績就是天大的事情,自己必須獲得好成績、必須名列前茅,才有資格成為一個好學生,才經得起老師的考驗,才對得起父母的付出,才能在社會上有所成就。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先來看一些名人的經曆:愛因斯坦和比爾·蓋茨上學的時候都不是出類拔萃的學生,而是“晃蕩”在十來名甚至更往後的孩子,他們在讀書時期,成績並不好,可是後來卻分別成為了出類拔萃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牛頓、愛迪生、拜倫、巴爾紮克、雨果、黑格爾、華羅庚,這些名人小時候甚至都曾因學習成績差而被他們的老師評價為“差生”“笨蛋”“劣等生”,但最後他們都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成績很差勁,但長大後卻還能成為出色的企業家、著名學者、科學家,這是為什麼呢?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第十名效應”,可以給我們合理的解釋。

1989年,杭州市天長小學的周武老師受邀參加一次往屆畢業生的聚會。令他大吃一驚的是:那些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小學時成績並非十分出色;相反,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現在卻成就一般。

這個現象引起了周武的好奇心,他開始關注畢業班的學生。經過10年時間對151位學生的追蹤調查後,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生隨著就讀年級的升高,會出現成績名次波動的現象: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5名的學生,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比例為43%;相反,小學時排在第六名到第十五名的學生,進入中學後,名次往前移的比例竟為81.2%。

很多老教師也都有這樣的經驗:那些在中小學裏被老師看重的優等生,在進入大學或參加工作後,並沒能保持優勢,也沒能取得突出的成就。相反,往往排在班裏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後的學生卻能爆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潛力,他們在大學時期脫穎而出,在工作崗位上也是建樹頗豐。這種後來居上的現象便是“第十名效應”。

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能得出答案:

首先,那些過於追求以分數取勝的學生,他們的知識麵往往過於狹窄。雖然他們對書本研究得很透徹,考試成績很優秀,但平時很少接觸課本以外的知識。而排在十名左右,甚至十名以後的學生,本身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能夠留出一定的空閑時間,來翻閱課本以外的書籍,學到更完整、更豐富的知識。

其次,過於追求分數的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關在教室裏學習,因而很少有時間去參加體育運動,這樣不僅會導致身體孱弱,不懂得“勞逸結合”的學習模式也容易使他們變成“書呆子”,身體和思維並不那麼活躍。而第十名左右的學生,一般在校期間就比較活躍,喜歡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和課外拓展,進入社會後也能承擔繁重、複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