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說,他們除了基本的吃、喝、睡等生理需求之外,最需要的心理感受是什麼呢?是父母的愛和信任。天下幾乎所有父母都能做到前一點——愛,但卻沒有多少父母能夠做到對孩子真正地信任。相反,父母的行為,總是在表達著他們對孩子的不信任。孩子小時候,他們要為孩子打理好起居;孩子上學後,他們要為孩子決定學校的事情,從交什麼朋友到選什麼輔導班都要管……似乎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沒有決定能力的,所有的事情如果少了自己的安排,孩子不是手足無措,就是會學壞。
但實際上,父母這種懷疑是杞人憂天。如果父母能夠試著放開手,以信任的態度讓孩子去自行決定一些事情,那麼孩子會覺得這是父母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幾乎沒有哪個孩子願意辜負這種信任。於是,這種信任就會轉化為孩子做好事情的巨大動力。兒童心理學家曾說:“如果孩子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愛,孩子將會比父母想象得更早走向獨立。”
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往往不是這樣,而是父母過多地幹預了孩子的決定,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權利。
媽媽買了一袋橘子回家,最愛吃橘子的菁菁高興極了,立刻去洗了手準備剝橘子。但當她洗完手回來的時候,發現媽媽已經把橘子放到了冰箱裏,隻留下了一個,正在剝著。菁菁有些著急,嘴裏說著:“我來剝,我來剝。”就上前想要搶過來。
媽媽一扭身,把菁菁擋在身後,說道:“別急,等一下,馬上就剝好了。”菁菁一聽,發現媽媽壓根兒就沒有在聽自己說話,更著急了,跺著腳喊道:“快點!我要剝!不用你剝!”可不管菁菁怎麼強烈要求,媽媽還是自顧自地剝著。
終於,橘子剝好了,媽媽轉過身來,遞給菁菁,說:“再著急媽媽也要給你剝好啊,你不記得你上次剝橘子,弄了一身髒嗎?”菁菁看著媽媽剝好的橘子,生氣地說:“不吃了!”
菁菁的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對孩子不信任的媽媽。即使菁菁在剝橘子的時候弄髒衣服又怎樣呢?至少她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剝橘子需要的技巧,下一次說不定就能完好無損地把橘子剝開。媽媽對菁菁的不信任,導致菁菁失去了嚐試的機會,才使得菁菁這樣生氣。
其實,如果父母能夠對孩子表達信任,就可以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失敗的快樂。他們會在父母充滿信任的目光和言語中,從摔倒的地方爬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實現心中的理想。
一位兒童教育專家曾經指出,教育的奧秘就在於堅信孩子“行”,忘卻孩子“不行”。父母應該知道,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的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成年人是一樣的,就是渴望受到賞識和肯定。父母要自始至終堅持給孩子前進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經意的表揚、一個小小的鼓勵,也許都能讓孩子激動很長時間,甚至就此改變孩子的整個精神麵貌。
一位即將參加考試的孩子,因為貪玩耽誤了學習。麵對越來越近的考試期限,孩子的媽媽沒有責備他、放棄他,反而一直鼓勵他:“媽媽相信,以你的能力,如果現在開始努力,也不算晚,你一定能克服困難,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在媽媽的鼓勵之下,孩子抓住最後的時間努力學習,最後竟然考出了優異的成績。拿到獎狀之後,這位學生非常感謝媽媽:“當時如果沒有媽媽的信任和鼓勵,我不會有這麼大的學習勁頭,也難以取得這樣的成績。”
每個孩子的潛能都是巨大的,隻不過有的被父母的“不信任”埋了起來,有的則能夠在父母的“信任”之下被挖掘出來。對於父母來說,必須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空間,讓他們放手去做,而自己隻負責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為他們送上鮮花和鼓勵,這才是孩子快速成長和進步的好方法。在兒童教育領域,有一個著名的“暗含期待效應”,其原理就是信任。這種效應經過實驗之後,被廣泛地運用於現代教育,教育工作者從對孩子信任出發,培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在別人的鼓勵和信任中不斷進步。
生活中,父母出於保護心理,不可能一時做到完全放手、完全信任孩子。不過,父母要一點一點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經常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第一,我對孩子信任了嗎?沒有信任,怎麼能做到放權、給他空間?第二,孩子真的做不到嗎?這件事情看起來有點複雜,但孩子通過努力,或許能有令我驚喜的效果?第三,即使知道孩子做不到,就永遠不給他機會嗎?孩子如果沒有通過一次兩次的努力和改進,想必他真的會永遠做不到。父母經常這樣反問自己,約束自己那雙伸出的手,多給孩子一些信任的鼓勵,孩子的能力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