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說的話很粗魯、特別沒有禮貌,帶有傷害性質,比如有些孩子不知從哪學到一些不堪入耳的粗口,父母則絕不能縱容,要第一時間告訴他:“你這樣說話大家都不能接受,你必須戒掉粗口,換個方式說話。”讓孩子知道這些話語是帶有侮辱性質的,相信他會明白這樣說話是不會惹人喜歡的。
少數情況下,孩子說出的話會帶有一些“攻擊性”,也就是故意揭別人的短,或者故意很不禮貌地跟別人說話,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別人的不滿,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這種情況相對要難處理一些,因為要先糾正孩子狹隘的、故意傷害別人的心理。
這時,父母要糾正孩子,可行的方法有兩個:第一,讓孩子對被冒犯的人說“抱歉”。孩子說話失了分寸,傷害了別人,如果不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那麼他從心理上會認為,反正不禮貌也沒什麼不好的後果,所以他下次還會再犯。因此,父母必須讓孩子知道,他這樣說絕對是錯誤的,並且要讓他在明白道理之後,主動去向對方說“對不起”。相信這樣的經曆會讓孩子記憶深刻,以後會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第二,讓孩子親身體會被別人“說”的滋味。這個方法有點“重口味”,父母最好不要用在“初犯”的孩子身上。如果孩子屢教不改,且行為比較嚴重,父母則可以使出這一招來幫他改正。
孩子惡語傷人,也總有被別人中傷的那一天。如果孩子回來訴苦,父母先不要進行安慰,要對他說:“現在你來想一下,為什麼你會這麼難過呢?被別人說的滋味是不是很不好受?再回想一下,自己以前對別人說的話,是不是也讓他們很難過?”父母將孩子的經曆變成他的教訓,給他上一堂心理課,相信孩子真切地感受過,以後口出惡語的情況就會改善很多。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俗話又說“禍從口出”,可見說話是否講究方式,對孩子將來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父母要想讓孩子做一個走到哪裏都受歡迎的人,一定要好好教他學習語言這門藝術。
父母小貼士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基本、最重要方式。給孩子一個良好的修養,讓他懂得禮貌待人,絕不是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讓孩子具備基本生存能力、社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相反,語言運用得差,它就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使他走到哪裏都無法順遂,跟誰都難以和睦相處。
5.優柔寡斷讓孩子遠離成功
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麵玩耍時,發現了一個被風吹落的小鳥巢,從裏麵滾出一隻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決定把它帶回家喂養。當他托著鳥巢走到家門口時,突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裏養小動物。於是,他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在家門口,走進屋去請求媽媽。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終於破例答應了。小男孩興奮地跑到門口,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他看見一隻黑貓正意猶未盡地舔著嘴巴。小男孩為此傷心了很久。但從此他記住了一個教訓:隻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絕不可優柔寡斷。這個小男孩長大後成就了一番事業,他就是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
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成功絕不會從天而降,而是需要一定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客觀因素雖然不能由我們控製,但父母可以努力將孩子塑造成一個有成功潛力的“主體”,讓孩子多一分成功的可能。那麼成功的主觀因素有哪些呢?除了智力、才能、性情,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決斷的魄力。一個果敢、有決斷的人,能夠看準機會、抓緊機會,讓機會變成成功的入口;而優柔寡斷的人,能力再強、所遇到的機會再多,最後也會因為不敢決斷,而隻能看著其從身邊溜走。
曆史上很多才能蓋世的英雄,最後卻以慘敗收場,都是優柔寡斷造成的。跟劉邦爭天下的項羽正是這樣一個人,起初實力遠遠超過劉邦的他,原本有好幾次機會能夠輕而易舉地除掉劉邦這個對手,但都因為他的優柔寡斷而放虎歸山。最終,劉邦羽翼漸豐,打敗了項羽。項羽窮途末路,選擇了自刎。可見,果斷與否,對於一個人來說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能力和客觀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決斷之人與寡斷之人,所取得的成就將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