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不能第一時間用哭來對待,這是孩子應該學會的基本道理。一個隻會哭的人,在別人看來是懦弱的。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哭隻是迫不得已時的宣泄方式,而不是他對待事情的態度。父母要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才能避免他濫用哭泣的缺點。
父母小貼士
哭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學會的第一個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也是他們達到目的的武器。這在一定時期內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不能一直被孩子沿用下去。當孩子習慣用哭來解決問題時,父母要多和孩子分享成人的交往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孩子的心理快速成熟起來,進而,他對待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成熟起來。
4.有禮貌才能成為有素養的人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4歲的小女孩跟著媽媽走在街上,突然,她指著一個體形偏胖的男人大聲說:“媽媽,這個叔叔怎麼這麼胖?”那個男人聽到這句話,回過頭來看著正在吃棒棒糖的小女孩,笑著回了一句:“因為我愛吃糖啊!”小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媽媽臉上尷尬的神色也消失了。不會說話、不懂禮貌的人,能夠遇上這樣心胸開闊、有幽默感的人是一種幸運,但事實是,周圍大多數人不能總以幽默來對待你的不禮貌、刻薄。所以,即使是童言無忌,父母也不能過於放縱孩子,而要盡早予以糾正。
在沒有利益關係的前提下,人們最喜歡和什麼樣的人相處呢?或者說,在第一次相見之後,是什麼因素會讓人願意繼續交往下去呢?對於這兩個問題,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無論是哪種答案,應該都少不了“禮貌”兩個字。待人禮貌是最基本的素養,一個總是出言不遜、說話刻薄的人,怎麼能讓別人相信他的內心是善良的、友好的呢?隻有懂禮貌、說話有分寸的人,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能夠使別人願意和自己長久地相處下去。這個道理適用於成人社會,同樣也適用於“兒童世界”。另外小時候不懂禮貌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有一個明顯的轉變。所以,父母如果發現孩子過於“無忌”,就要對此加以重視,引導孩子逐漸回歸到以禮待人的正道上。否則,孩子很可能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烏鴉”,走到哪裏都不被別人喜愛。
冉冉和媽媽正準備出門去逛商場,突然鄰居劉阿姨過來串門。媽媽沒辦法,隻好先和劉阿姨交談起來。誰知道劉阿姨一坐就是半天,和媽媽聊得很起勁,一點兒要走的意思都沒有。冉冉有點不耐煩,想到劉阿姨再不走,可能商場就要關門了,而媽媽承諾自己的花裙子也就要泡湯了,於是脫口說了一句:“劉阿姨你快點回家做飯吧!我和媽媽要出門呢!”劉阿姨正在興頭上,被冉冉的話嚇了一跳,尷尬地看了母女倆兩眼,就起身告辭了。媽媽也很不好意思,邊跟劉阿姨道歉邊解釋,最後懷著歉意把她送走了。她扭過頭來剛想說冉冉兩句,冉冉已經歡欣雀躍地換鞋準備出門了。媽媽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
到了商場,冉冉挑剔地試了很多條裙子,不是嫌這一條顏色不好看,就是嫌那一條花紋不好看。她不停地指揮售貨員幫自己拿這件、拿那件,交談久了,發現這個售貨員說話有些不利索,也不顧售貨員在場,直接大聲問媽媽:“媽媽,她是不是一個結巴?”售貨員的臉色由白轉紅,直接將這母女倆“轉手”給了另外一個售貨員。
多數情況下,孩子“童言無忌”的話語或許不是出於惡意,而隻是很直接地表達出了自己的內心想法,因為沒有考慮到聽話者的感受,所以不懂得注意說話的方式。這並非孩子的錯。但從父母的角度來說,必須教會孩子注意說話的分寸,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口無遮攔的人。
父母發現孩子說話總是很“不客氣”時,應該直接地告訴他:“你說錯了。”比如,案例中冉冉的媽媽,應該對冉冉說:“劉阿姨來我們家做客,我們要對客人有禮貌。即使我們真的有事情要出門,也要有禮貌地說出來。你那樣說是不對的。”直接指出孩子的錯誤,在這裏是很必要的,否則孩子可能因為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而習慣性地形成錯誤的說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