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孩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在姑姑的養育之下長大。男孩上大學的時候,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他攢了一些錢之後,決定請姑姑吃一次飯,以表對姑姑的感謝之情。
男孩帶著姑姑來到了鬧市區,讓姑姑選一個喜歡的飯店。於是姑姑走了很久,看中了一家五星級飯店,就對男孩說:“這家好,就這家吧!”男孩看著飯店門口的五顆星,不禁暗暗捏了一把汗,自己哪裏請得起啊!但想到姑姑對自己的恩情,還是把到嘴邊的話吞了下去。
席間,姑姑點了一些價格比較高的菜,吃得很開心,但男孩卻怎麼都吃不下去,一直在想一會兒該怎樣收場。後來他借著去衛生間的機會,偷偷看了一眼賬單——3000多元。他驚出了一身冷汗,自己身上隻有500元啊!回到座位之後,男孩更加心神不定,終於,他對姑姑說道:“姑姑,我沒有那麼多錢來結賬……”
姑姑聽後沒有不高興,也沒有吃驚,反而笑了。她說:“這是我今天給你上的一課,叫作‘學會拒絕’。姑姑養了你這麼多年,對你的性格了解得很清楚,你是一個很善良的孩子,但又過於善良,從來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請求,所以總是把自己弄得很累。其實,你麵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力不能及的事,完全可以直接說‘對不起,我不能答應你’。這樣一來,你的生活不就輕鬆了很多嗎?”
人生在世,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是負責任的表現;能夠幫助別人做一些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是善良的表現;但如果“來者不拒”地答應別人的請求,那就不怎麼明智了。且不說有人會故意利用你的善良來“壓榨”你,即使做的都是雪中送炭的事情,也會因為太過失去自我,而喪失進取的機會。所以,合理拒絕,應該是每個人都懂得的道理,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生活技能。
現實中,幫助別人的人常常有好人緣,拒絕別人則可能會失去一次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因此,拒絕什麼、怎麼有技巧地拒絕,也是需要父母傳授給孩子的。
首先,孩子必須明辨是非,要清楚地知道哪些要求可以拒絕,哪些應當盡量予以同意。沒有辨明是非時的拒絕可能會讓孩子成為一個無原則的人,甚至因此而得罪朋友。如果別人的要求是合理的,並且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那麼可以選擇答應。比如,同學讓孩子幫忙補習功課,小夥伴請孩子把書借給自己,這些都是可以答應的要求。但如果一個愛逃學的同學,讓孩子幫他欺騙老師,那麼即使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父母也要告訴孩子應堅決拒絕。
其次,幫助別人要有度。即使是合理的要求,又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但如果三番五次地找孩子幫忙,那麼對方很有可能是利用了孩子的善良,來為自己行一些方便,所以這時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可直言拒絕。還拿上麵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個同學向孩子借書,借了一本還沒有還,又要借第二本。這樣反複借,卻不歸還,孩子也要拒絕,或者要求對方先還了再借給他。
再次,三思之後再做決定。有些孩子是典型的“愛麵子”型,別人一有請求,他幾乎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如果事後發現事情有點難度,或者自己並不願意幫這個忙,就會導致別人的希望落空,這既影響雙方的心情,也會影響自己的信譽。所以,父母要教導孩子,遇到別人的請求先別急著拍胸脯,要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願不願意做。一旦答應下來,就要力爭做到、做好。
最後,拒絕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技巧。孩子之間的友誼也需要嗬護,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拒絕別人時不要太直接,也不要表現得過於決絕,否則可能會破壞彼此的關係。父母可以模擬情景,讓孩子學習拒絕的技巧。另外,也可以讓孩子扮演提出請求的那一方,讓他切身感受一下,如何被拒絕才不會太失望、太傷自尊。一些類似於“我很想幫可是能力不夠”“我再考慮考慮”的話,雖然會顯得孩子有點成人的“油滑”,但這絕對是保護對方麵子和彼此關係的好的拒絕方法。
由不會拒絕到開始有選擇地拒絕,再到很聰明地拒絕,孩子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父母要相信,讓孩子學會這一“本領”,對他的將來絕對是大有裨益的。
父母小貼士
不會拒絕的人,他的一生是勞累的;全部拒絕的人,他的人生是清冷的;懂得合理拒絕的人,他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拒絕別人不是一件丟麵子的事情,就像全部答應別人也不代表你非常有能力一樣。父母教會孩子拒絕,會給孩子一生的輕鬆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