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創作
歌德的文學創作包括了幾乎所有的文學體裁,戲劇創作是他全部創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他一生中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劇本有70餘部,其中有巨著也有化裝遊行劇一類的劇作。
歌德在萊比錫上學期間就寫了牧童劇《戀人的情緒》、喜劇《同謀犯》。《葛茲·馮·伯利欣根》是第一部真正具有歌德特色的作品,使歌德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這部劇作無論思想內容,還是形式,對狂飆突進時期的戲劇都有很大的影響,體現了個人享有自由的思想。創作手法上,歌德把曆史上的事件作為悲劇的創作素材是一個創新。在戲劇結構方麵,歌德拋棄了古典戲劇的規則,整個戲由一個個敘事式的畫麵組成,沒有緊密的邏輯關係。場景和地點多次更換和變動展現了戲劇的創新。
歌德在狂飆突進時期寫了大量的劇本,他的劇本可分三類:1.繼承漢斯·薩克斯的傳統寫法,富有民間傳統特色的狂歡節劇和諷刺性滑稽劇。如《諸神、英雄與維蘭德》(1774)、《普隆德爾魏倫的集市》(1774)和《帕得·希萊的狂歡節劇》(1774)。2.描寫愛情與婚姻問題的劇本。如《克拉維哥》(1774)、《史推拉》(1775)和《兄妹》。3.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品《哀格蒙特》(1788)等。悲劇《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1788)被文學史家看作是歌德古典文學時期的第一部作品。該劇根據歐裏庇得斯的《伊菲格涅亞在陶洛人裏》悲劇寫成。在歌德的筆下,主人公伊菲格涅亞成了人道主義的象征,該劇在形式上回到古典劇的軌道,嚴格遵守“三一律”,整部戲劇和諧完整,優美寧靜。
《托誇多·塔索》是一部古典悲劇。該劇描寫了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詩人塔索在宮廷裏的遭遇。在理想和現實矛盾的時候,塔索尋求的是和解,導致精神上崩潰的悲劇。
法國大革命以後,歌德寫了幾部政治劇。如《大科夫塔》(1790)、《市民將軍》(1793)、《激動的人們》(1793)等。劇情大都直接或間接與法國大革命有關,作品的傾向是反對暴力革命,主張改革。
《浮士德》是歌德創作的主要代表和最高成就,貫穿了他的全部創作生涯。他從1771年就開始構思,1773年正式動手寫作,1775年暫時停筆,1786年去意大利旅行時在原稿基礎上增刪修改,1790年以《浮士德片段》為題發表,引起了席勒的重視。1794年歌德與席勒結交後,在席勒的一再建議和催促下,開始了第三次創作。這次創作定位了作品的主題思想,浮士德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而是人類的代表。浮士德的經曆也不再僅僅是他個人的經曆,還是人類發展的縮影。1808年發表了《浮士德》第一部,1831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在1832年歌德逝世後發表。《浮士德》的創作形式非常獨特,它包含了若幹可以自成一體的悲劇,又可以被看作是有頭有尾的詩集。就全劇而言,它沒有嚴密的戲劇結構,像是一部敘事體作品。它是把詩歌、戲劇和小說的特點糅合在一起的戲劇,就形式而言,是一部無與倫比的作品。這部巨著表現了詩人全部生活和藝術實踐體驗,是詩人畢生勞動和不斷探索的思想總結和藝術總結,它不僅是德國文學的巨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珍品。為歐洲浪漫主義文學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積累了寶貴的藝術經驗,在文學史上有特殊意義和重大貢獻。它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
創作的戲劇還有:《普羅米修斯》(兩幕劇)(1773);《新的道德——政治木偶戲》(1774);《布雷伊長老的謝肉節劇》(1774);《克拉維哥》(悲劇)(1774);《哀格蒙特》(悲劇),1775年開始創作,1788年付印,作曲家貝多芬給這部作品配樂;《歐文和埃爾米勒》(配唱戲劇)(1775);《史推拉》(1776),為戀人們寫的戲劇;《私生女》(悲劇)(1804);《平民將軍》(喜劇)(1793)等。
主要作品介紹
《少年維特之煩惱》
《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