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創作:創作高峰期(1805—1832)
歌德\拿破侖\貝多芬
席勒逝世以後的10年,是拿破侖占領德國和德國人民反抗拿破侖統治時期。這期間歌德的創作處於低潮。
在魏瑪,法軍輕易就占領了這座沒有設防的城市。拿破侖來到魏瑪,隻見到樞密顧問沃伊克特和沃爾措根。歌德借口身體不適,未參加謁見。拿破侖看公爵不在,隻有公爵夫人路易斯留守魏瑪,大怒,要消滅魏瑪公國。多虧公爵夫人多方周旋,說她丈夫因係普魯士國王姻親,不得不盡義務參戰,加之俄國沙皇說情,拿破侖才息怒。他提出的條件是:卡爾·奧古斯特不得參加普魯士軍務,向法國交納高達22萬法郎的軍費。12月15日魏瑪公國與法國在波森締結和約。魏瑪公國加入萊茵聯盟。
1806年7月12日,拿破侖把德國西部和南部16個中、小德意誌邦組成萊茵聯盟。參加同盟各邦均宣布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支持拿破侖戰爭。1806年8月1日,神聖羅馬帝國議會宣布自行解散,8月6日,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根據拿破侖的要求,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從此,始建於公元962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拿破侖的勢力延伸到了易北河。他摧毀統治區的封建製度,建立新的行政機構、法律製度、社會生活和經濟體製。原有的人身關係、等級製度、貴族和僧侶的特權被取消,宣揚的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博愛。這自然受到了被壓迫民眾的歡迎,同時也激發起被占領地區人民的民族感情。許多德國作家,如寇爾納、莫裏茨、艾辛多夫等參加了反拿破侖戰爭。拿破侖既是壓迫人民的太上皇,也是摧毀封建製度的革命者。
歌德始終沒有給拿破侖的名字加上“偉大的”這個形容詞,像黑格爾和後來的海涅一樣,但他仍要算在那些推崇拿破侖的人物之列,拿破侖也很尊崇歌德。
1808年9月,拿破侖來到離魏瑪不遠的埃爾富特城,與俄國皇帝亞曆山大舉行會談。當時,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都掌握在拿破侖手裏。1806年秋,由於普魯士被輕而易舉地徹底擊潰,因而德意誌更是拜倒在拿破侖腳下;諸小國的君主甚至以能吻一下法國皇帝的手為榮幸。
1808年10月2日,歌德陪公爵來到埃爾富特。拿破侖在埃爾富特召見歌德。歌德走進了拿破侖的行宮。於是,在這兩個巨人之間,開始了平等而自如的交談。拿破侖說自己讀了7遍《少年維特之煩惱》,並加以稱讚。但是,拿破侖認為維特自殺的動機不僅出於無望的愛情,而且出於病態的虛榮心受到的傷害。拿破侖的稱讚,使歌德很高興並顯出愉快的神情,他表示接受拿破侖的意見。最後,拿破侖邀請歌德訪問巴黎,並希望他寫關於愷撒之死的作品。
會見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接見自始至終是親切的。目睹過拿破侖對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三世的鄙夷態度的人,一定知道,歌德在這個跺一下腳就能使歐洲大陸發抖的人的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
歌德以後對拿破侖並不十分關注,他對拿破侖入侵以及反拿破侖解放戰爭的態度充滿矛盾,他對四分五裂的德國現實感到痛苦,他愛的是整個德意誌民族和整個德國。而拿破侖從客觀上起到了摧毀封建勢力的作用,但是拿破侖的軍隊侵占了德國,也沒有給德國人民帶來自由。
1809年,歌德完成了長篇小說《親和力》。這部小說描寫的是一部愛情悲劇。愛德華與夏綠蒂是一對夫婦,他們邀請兩位客人到家中,結果,兩人都墜入了新的情網。愛德華愛上了妻子的侄女奧底麗,夏綠蒂愛上了丈夫的一個朋友。後來奧底麗受良心的譴責自殺了,不久愛德華也死了。愛德華的屍體與奧底麗的屍體葬在一起,兩人都是抑鬱而死;女主人與男客相愛,理智地克製自己,不幸地活著。《親和力》以化學名詞為題,象征地描述社會關係與社會關係中的矛盾。小說的內涵豐富深刻,它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婚姻製度,探討了人生的局限——在戀愛婚姻問題上的宿命色彩。
書名意在強調婚姻與愛情的矛盾和由此造成的無法避免的悲劇。作者肯定和頌揚了愛德華那種既藐視當時的婚姻製度也敢於抗拒命運的人。作品表現出冷靜的敘述描寫和理性的思辨,從婚姻是一切文化的開端和頂點的觀點出發,通過表現當時資產階級社會道德與情感的衝突和婚姻危機,反映了世紀交替時期德國社會“文化”的變化。小說在情節和形式上都表現出浪漫主義傾向。歌德曾經說“至少要讀三遍”,才能看清他藏在《親和力》中的許多東西。
這10年來,歌德主要傾向於文學創作,他閱讀了德國中世紀的作品,對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大擴大了他的眼界。
1812年7月,歌德隨魏瑪公爵來到捷克的療養地泰普裏茨。這裏聚集了當時德意誌和奧地利的王公貴族們。他們以養病為名來到這裏召開反對拿破侖的秘密會議。聞名世界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正在這裏療養,他患了嚴重的耳部疾病。
歌德曾在法蘭克福看過神童莫紮特的演出,也看過8歲的貝多芬於1778年3月26日在科隆舉行的他的第一場音樂會,小貝多芬的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轟動了德國,轟動了波恩宮廷,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紮特。歌德對此印象很深刻。
貝多芬比歌德小21歲,可以說是兩代人。貝多芬從小就崇拜歌德,敬仰歌德,欣賞青年歌德的充滿叛逆精神的作品,他從歌德的偉大詩篇裏受到鼓舞。他譜寫了歌德的《迷娘曲》。1810年他創作了《哀格蒙特》序曲,並渴望著與歌德交流。貝多芬通過朋友轉達自己對歌德的敬意,之後,他們倆直接通信了。
貝多芬在給歌德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發自肺腑的景仰之情:“我隻能懷著最崇高的敬意,懷著我對您的絕妙的著作的那種難以形容的深摯的感情來接近您。”1811年4月12日,貝多芬給歌德的信中談到《哀格蒙特》時寫道:“當我讀到這部奇妙的《哀格蒙特》時,激起的熱情使我重新思索、感受並把它譜成音樂。我非常希望知道您的意見,即使是責備,那對我和我的藝術也會是有益的,我會像得到巨大的讚賞那樣接受它。”同年6月25日,歌德回信對貝多芬表示感謝。信中說,若能在魏瑪看到這部譜成音樂的悲劇,一定會給自己以及我們這裏的您的許多崇拜者莫大的愉快。同年夏天,貝多芬來到泰普裏茨療養院治療耳疾,並想在這裏遇見他崇敬的詩人,結果落空了。
於是,在1812年夏天,貝多芬聽說歌德將要在7月陪同皇室到泰普裏茨療養院,就決定再次去那裏療養。貝多芬從維也納出發,經過布拉格,於7月5日到達泰普裏茨,住在“橡樹”旅館裏。兩周後,他在房間裏終於等到了歌德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