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創作:創作高峰期(1805—1832)(2 / 3)

歌德先請女仆遞進自己的名片。貝多芬立即朝門口迎了上去。

歌德說:“我十分高興與您結識。”接著歌德對貝多芬為自己的詩作譜寫的歌曲和《哀格蒙特》序曲表示衷心的感謝。

歌德關切地詢問貝多芬的耳部病情。貝多芬說:“感謝上帝,耳疾對我的創作沒有影響。我對音樂的想象依然是那樣純粹和清晰。”

接著貝多芬坐到鋼琴前彈起《哀格蒙特》序曲,認真聽取歌德對他譜的樂曲的看法。

歌德聽完後說:“這多麼動人啊!”驚歎地稱貝多芬為魔術師。

這次初會,貝多芬是如願以償了,他感到結識歌德是自己的光榮和驕傲。但同時也深深地失望。他對歌德的拘泥禮節、不流露感情的上流人物作派不予讚同。貝多芬被維也納宮廷指責為一個相當激烈的共和主義者。他同封建勢力作對,對自由和鬥爭充滿熱情、信心。歌德對貝多芬可能不了解或許了解卻不願意說出來。有一天,歌德和貝多芬正在並肩散步。這時一群宮廷的王公貴人陪著皇後,前呼後擁地迎麵走來。貝多芬仍舊徑直地走自己的路。歌德見了,畢恭畢敬地退到一邊,摘下帽子,向貴族們行禮。這個舉動使得剛正不阿的貝多芬很惱火,他等了歌德好一會兒,對他說:“我在等您,這是因為我尊重您。您理應得到尊敬。但是對那些人,您過分抬舉他們了。”貝多芬大搖大擺地走。而那些認識貝多芬的人,都很客氣地給他讓路並向他致意。

1812年8月9日,貝多芬給出版商布萊特科普夫和赫特爾的信中寫道:“歌德太熱衷於宮廷氣氛,與一個詩人身份很不相稱。”1812年9月2日,歌德寫信給澤爾特:貝多芬的“才能使我感到驚異。隻是可惜他是一個完全桀驁不馴的人,雖然他認為世界令人憎惡不無道理,但是因此他必然使自己和別人都不愉快了。”

在對拿破侖的態度上,歌德與貝多芬也有分歧。歌德視拿破侖為偉大的天才,因拿破侖輕易就占領了德國,掃除了德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自由,但他也有被壓抑的民族感情。拿破侖讚揚他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並要他寫一部愷撒之死的戲劇,這也使他有些受寵若驚。而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捍衛民族和祖國尊嚴的立場,要求民族自由,反對外來侵略。在他的眼中,拿破侖不是什麼偉人,而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侵略者。

歌德政治上的謹小慎微,看重煩瑣的禮節和甘於融合現實的態度和做法,令貝多芬不悅。經過在泰普裏茨這一階段的交往,兩位巨人彼此有了近距離的了解。基於各自的理想和信念不同,他們的友誼不僅沒有持續和發展,反而比先前更為疏遠了。雙方都對這階段的會麵和交往感到失望,從此他們之間隻是形式上的相互尊重和敬佩,再就沒有書信往來了。

歌德與現實妥協還表現在1798年著名哲學家費希特教授被耶拿大學辭退一事上。原因僅僅是費希特教授不信上帝。歌德也是不信上帝的,這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看出來:哲學家黑格爾六十大壽時,他的學生們為他設計製作了紀念章,紀念章的背麵是一幅象征畫,中間是守護神。右邊是一個女子,手裏拿著十字架;左邊是一個正在讀書的老學者,頭上有一隻象征智慧的貓頭鷹。歌德對紀念章上哲學家與十字架一同出現非常反感。他說,“福音書中有許多不是根據直接的見聞和經驗而是以後根據口傳寫成的”。恩格斯也曾指出,歌德不愛談“上帝”。可是,歌德對於費希特被逐之事,卻保持沉默,甚至還為費希特的與現實格格不入表示惋惜。

歌德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叱吒風雲的詩人,在現實生活中,他不願介入政治和黨派之爭。他說“詩人一想做政治的活動,就不得不入黨派;一入黨派就不符實詩人了,因為不得不與自由的精神和曠達的見解辭別而用狹量和盲目的嫌惡的帽子遮掩耳朵了”,他認為“政治會把詩人侵蝕,成為階級的一分子,在騷擾軋轢之中過日子,這不是合於精細的詩人的性質的事務”。

也許正因為歌德這種與現實能夠融合的特點,他才沒有像他周圍的哲學界和文學藝術界的許多偉大人物那樣,一生被窮困所迫。他在舒適富貴的宮廷生活裏安度了晚年。當然,他幫助了許多困境中的朋友,黑格爾和席勒都由於他的幫助才得到教授的地位,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事。

歌德的創作高峰

歌德的晚年是在辛勤的創作中度過的。

拿破侖失敗後,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組成神聖同盟,封建勢力在歐洲複辟,德國人民不僅沒有獲得自由,反而思想上更加被禁錮。這時,歌德把目光轉向了世界,他看到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看到了東方文明古國的輝煌的文化。他對東方文學發生了興趣。隨著全歐性革命高潮的到來,工人運動的興起,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傳播,他世界觀中的積極因素有所增長。他不斷地接受新思想,研究新事物,再一次激活了他藝術創作的生命。他預言將要出現一個超越國界的“世界文學”,聲稱自己是世界公民,他覺得人類的前途充滿光明。他恢複了創作的青春,出現了第三次創作高峰。1814—1832年,他完成了他一生中所有的重要創作,登上了藝術成就的頂峰。

歌德通過研究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國的文學和哲學,從古老的東方文學中汲取了營養,於1819年發表了抒情詩集《西東詩集》。

1829年,歌德完成了小說《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這是1796年寫成的《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的續集。“威廉·麥斯特”係列分為《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兩部小說,用了50年時間才寫成。從書名上看,兩部作品應是緊密聯係、貫穿一致的。但實際上它們在內容上卻沒有太多的連續性,都反映了歌德時代廣闊的現實生活。歌德把他一生的經驗、認識和理想都傾注在這部巨著裏。小說要求“活動”、讚美“勞動”、推崇“創造”的思想,是積極向上的。

《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一部風靡整個德國的成長類小說,是德國成長小說的巔峰之作。它描寫了一個青年的成長曆程,包括內心的發展和道德的完善過程,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教育小說或發展小說。主人公威廉·麥斯特是商人之子,從小就熱愛文學藝術,很喜歡看戲。他滿懷理想,是個渾身充滿朝氣的熱血青年,他不滿平庸的市民生活,鄙視市民階層的唯利是圖,想要擺脫狹隘的環境,向往廣闊天地和更高理想的追求,他寄希望通過戲劇藝術和美育來改造社會。小說描述了他的不滿情緒和擺脫小市民的狹隘圈子的思想,走向充滿活力和理想世界的過程。青年時代的他愛上了女演員馬利亞娜,兩人同居有了一個孩子,他們共同憧憬美好的未來。後來由於發生誤會,威廉懷疑馬利亞娜對自己不忠實而離開了她。這愛情的波折對他精神上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他加入了一個流動劇團,到處演出。但混沌汙濁的戲劇界,令他的奮鬥陷入迷惘。威廉四處漂泊,接觸種種世態。他內心敏感、善良,他把孤苦的小姑娘迷娘從被虐待中拯救出來,又把浪跡天涯的豎琴老人收留下來,還同情著被遺棄而憂鬱致死的奧勒麗。威廉目睹了人間的不幸,最終結識了由開明貴族組成的高尚團體,參加了羅塔利奧及其朋友們組織的秘密團體,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菲利克斯。他從事改良社會和獻身人類的工作,成為不斷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會理想的探求者。威廉由最初尋求戲劇藝術,到最終得到了人生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