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創作:魏瑪時期(1775—1805)
魏瑪最初十年
歌德已經聞名德國,慕名來訪的人很多。一天,年輕的薩克森—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來到法蘭克福拜見歌德。公爵對歌德的才華很欽佩並真摯地邀請歌德到魏瑪。
魏瑪是1741年建立的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公國的首府。早期的薩克森-魏瑪和薩克森-艾森納赫都是韋廷家族在圖林根若幹邦國之一。1741年,薩克森-艾森納赫公爵威廉·亨利去世,薩克森-艾森納赫絕嗣,並入薩克森-魏瑪。這個公國是當時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300多個邦國中最小的邦國,麵積隻有34平方英裏(約合55平方公裏),人口不過11萬(見《歌德傳》)。魏瑪市更是一個彈丸之地,站在全國唯一的高大建築物——宮廷的陽台上,就可以俯瞰全國。卡爾·奧古斯特公爵在母親的攝政下將魏瑪建設成文學與藝術的殿堂,這深深地吸引著歌德、席勒、維蘭德等著名文學家,魏瑪被稱為“德國精神的故鄉”。
1775年11月7日,歌德在內侍總管封·卡爾布陪同下,到達了魏瑪。第二年,就被任命為公國的樞密官顧問,以後又擔任了宰相職務。這標誌著他脫離“狂飆突進運動”,也標誌著他用自然形式表達充沛情感的青年時代的結束。
歌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他的密友赫爾德來魏瑪,在他的大力推薦下,赫爾德終於在1776年2月來魏瑪任教區總監。
1775—1786年,歌德在魏瑪期間得到了曆史機緣為他提供的政治舞台,有了一試身手的機會。樞密院是公爵領導下的最高權力機關,行使著行政管理和司法方麵的職能。歌德主持外交,開發森林和礦山,整頓財務,管理交通,主持軍政,辦理兵役,興辦學校、劇院等事務。他積極為魏瑪公國服務,於1782年被擢升為貴族。
父親不讚同歌德去魏瑪做官,並竭力加以阻撓。歌德不再服從父命,他企圖依靠所謂“開明君主”來達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目的。這和歌德的氣質、精力及現實生活都有聯係,也是他尋求與現實妥協的一種表現。恩格斯曾對歌德這種有時敵視、反對,有時親近、遷就德國社會的態度,做過深刻的分析和論述:“在他心中經常進行著天才詩人和法蘭克福市議員的謹慎的兒子、可敬的魏瑪的樞密顧問之間的鬥爭,前者厭惡周圍環境的鄙俗氣,而後者卻不得不對這種鄙俗氣妥協、遷就。因此,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
魏瑪公爵出於虛榮,很看重文學藝術,對歌德恩寵備至,言聽計從。歌德在那裏有了舒適的住所,成了宮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他孜孜不倦地從事各種工作,有時,他也與年輕放縱的公爵一道打獵,作“即興”詩,參加宮廷節慶和奇裝舞會。他對自己繁忙的工作很滿意,他說:“現在我將自己浸溺在事業裏,事業的壓迫對於一個人的靈魂是有益的。在事情做完後,一個人可以覺得更多的精神上的自由和生活的享受。終日無所事事,常使人苦悶難堪,最好的秉賦對他也要因此變成塵埃灰垢了。”
在這期間,由於實際工作的需要,歌德對自然科學產生了興趣,他從歌頌自然轉為研究自然。他走進了植物學、氣象學、解剖學、光學等領域,做了大量的實驗,寫了大量的文章,在一些領域裏還有他獨創的成就。歌德在光學領域裏與牛頓較量了一番,他反駁光的折射理論,認為所有的顏色都是由兩種原色,即黑色和白色組成的。有一次,歌德贈給黑格爾一個用波希米亞玻璃做成的黃色酒杯,裏麵鑲嵌著黑色絲織品,當陽光照到酒杯上的時候,玻璃就呈現出一種藍顏色。歌德用這個向黑格爾證明他的顏色學說的正確性。1784年歌德在人類的顱骨旁發現了齶間骨。雖然法國解剖學家維克達齊爾在此之前4年就已經發現,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
歌德來到魏瑪的最初10年,是歌德創作上的沉默時期,他的文學創作趨於停滯,無數瑣碎的政務和浮華的宮廷生活耗費了他的精力,他甚至將計劃中的重要文學創作都基本擱置下來,隻寫了一些詩歌和供宮廷在慶祝活動時演出的劇本。維蘭德曾惋惜地說:“假如他不讓他自己來到我們這裏,他那光彩的智慧,將要如何有更多的成就呢!”這10年,是歌德從“狂飆”轉入“古典”主義的過渡時期。“狂飆運動”由於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這時也低落下去了。歌德開始尋求一種與現實妥協的、比較實際的、冷靜的生活態度。歌德在剛到魏瑪不久,就認識了老公爵夫人的宮女夏洛特·封·施泰因夫人。她比歌德大7歲,她丈夫追隨侍奉公爵,她獨守空房。沉靜的施泰因夫人雖然不算美麗,卻另有一番風韻,她對歌德無微不至的關懷,顯出老女性的溫柔賢惠,讓歌德年輕飛揚的心在現實中冷靜下來。歌德深愛施泰因夫人,而她又是比他年長的有夫之婦,兩人都有豐富的閱曆和人生的經驗,因此,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像歌德以前同女友之間的愛情那麼純潔、熱烈,而是富有理智和冷靜。施泰因夫人對歌德的生活和事業都有一定的影響。他們的愛情保持了好幾年。他在1776年寫了這樣一首詩:
你寧靜了我騰躍的血,
指正了我狂野迷惑的行程,
在你的安琪兒的臂裏,
我碎裂的心胸重新振起。
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歌德終於發現他的天才被庸俗埋沒了,他的文學創作幾乎停頓。他還要經常花費時間去調解公爵與他夫人之間的紛爭。宮廷中的虛偽和角鬥也使他感到了厭惡。歌德陷入了苦悶之中。為了擺脫這種境地,在1786年9月他化名菲利普·米勒,悄悄離開魏瑪,到他心馳神往的意大利旅行去了。
意大利之行
歌德在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陸續完成了《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托誇多·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
1786年9月6日,歌德到達慕尼黑,這是通往南歐的大門。9月8日晚他越過國境到達布倫納,踏上了意大利國土。遊覽意大利,是歌德多年的宿願,他一路上的心情,就像外出多年的遊子盼望著早日到家一樣。9月28日他到達世界聞名的水城威尼斯,他異常興奮地寫道:“我第一次望見威尼斯,不一會兒就要進入這個奇妙的島域,這個海狸之國。謝天謝地,對我來說,威尼斯終於不再是一個名詞,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名字……”
他在威尼斯停留了半月有餘,然後遊曆了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以及西西裏島等文化中心,最後直奔羅馬,終於在萬靈節前兩天到達了他朝思暮想、久久向往的羅馬城。他的日記中寫道:“啊!我終於到達了這個世界的大都市。”“現在我到了這裏,總算一塊石頭落了地,似乎可以慰我平生了。因為這大概可以說關係到我新的生命。”他甚至稱他進入羅馬的那天是他的第二個生日。
羅馬明媚的風光留住了歌德的腳步,他在羅馬住了較長一段時間。
意大利是一個有著古老和繁榮文化的國家,那雄偉壯觀的古羅馬建築的遺跡,聳入雲天的中世紀的哥特式大教堂,豐富多彩的文藝複興時期的油畫和雕塑,以及當時和諧優雅的古典主義悲劇,都深深地吸引了歌德,令他讚歎不已。他在那裏第一次被古代藝術純樸典雅的風格所打動。
他研究了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接受了溫克爾曼的藝術觀點,形成了他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想。在和煦的陽光下,他重讀荷馬古詩,觀賞文物古跡,學習繪畫。專心研究古代藝術的歌德得出一條結論:藝術應當挖掘人的內心世界,從那裏尋找人類的美、善和正義的理想。由此逐漸形成了他以“完美人性”去教育人、去改變現實的觀點。他在意大利完成的兩個劇本《哀格蒙特》和《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就體現了他的這種觀點。這兩個劇本和後來回魏瑪後寫就的詩劇《托誇多·塔索》,它們起先都是用的散文體,但在最後定本時都改成了無韻詩體,從中也能看出歌德這時的古典主義傾向。
曆史劇《哀格蒙特》於1775年開始寫作,到1787年6月在羅馬定稿,寫了12年。它被收集在《歌德著作集》第五卷,於1788年複活節出版。
《哀格蒙特》描寫的是16世紀尼德蘭人民為了爭取宗教信仰自由反抗西班牙的侵略發生的暴動和起義。哀格蒙特(1522—1568)是一個曆史人物,他是尼德蘭的一個貴族,是尼德蘭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他同情人民,反對外來侵略者,他襟懷坦蕩、豪俠尚義、武藝精通,是深受民眾愛戴的抗暴民族英雄。同時,他身為貴族,又害怕暴力革命,極力主張妥協退讓,幻想用合法的手段爭取自由。他過分相信統治者,認為統治者不可能做卑劣的事情。他告誡群眾“好好在家守著,不要在街上聚眾滋事”,由此導致了這位自由戰士的悲劇,最終掉進敵人的圈套,被西班牙總督阿爾巴公爵殺害。哀格蒙特被捕後,他的妻子克蕾爾欣曾呼籲市民起義,想把丈夫救出來,但沒有成功,也服毒自殺了。哀格蒙特和葛茲一樣,雖然具有人道主義思想,渴望自由,但卻把鬥爭的目的放在建立一個“開明君主製”的王朝上,不是站在人民一邊,而是動搖、活動於人民與皇帝之間,最後隻能在妥協中歸於滅亡。劇中還有一個人物奧蘭斯基,他是哀格蒙特的朋友,主張積極鬥爭,反對哀格蒙特的妥協態度。但是歌德的立場卻明顯地傾向於哀格蒙特。這種創作思想上的偏袒,說明魏瑪宮廷的生活加強了歌德世界觀中的妥協傾向。不過,由於這個劇本的寫作開始於1775年,主人公哀格蒙特壯烈犧牲的結局表明它仍然充滿了“狂飆突進”時代的叛逆精神,也反映出詩人日漸加深的人道主義思想。因此,《哀格蒙特》可以說是《葛茲·馮·伯利欣根》的姊妹篇。
《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劇本在1787年底完成,1788年6月在《歌德著作集》第三卷中發表。
這個劇本取材於古希臘神話故事。古希臘悲劇家歐裏庇得斯曾以這個故事為素材寫過一個劇本《伊菲格涅亞在陶洛人裏》,但歌德的《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在結尾處做了很大的改動,賦予了其深刻的人道主義內涵。
歐裏庇得斯的劇本《伊菲格涅亞在陶洛人裏》的故事情節如下:伊菲格涅亞是希臘密刻奈王阿加門農的女兒。阿加門農統率希臘聯軍遠征去攻打特洛亞時,在海上遇上了大風,為求神保佑全軍安全,阿加門農許願將女兒帶到狩獵女神狄安娜前獻祭。女神可憐伊菲格涅亞,將她救了出來,駕雲將她帶到陶裏斯島,讓她做了島上神廟的女祭司。正當阿加門農圍攻特洛亞的時候,他的妻子與情夫同居了;阿加門農征服了特洛亞,班師回國。阿加門農一回到家就被其妻和姘夫殺害。他的兒子奧得斯特得知後,為了給父親報仇,殺死了母親,於是犯下了弑母的大罪,因而被四個複仇女神追捕。根據阿波羅神的神諭,隻要他到陶裏斯島上把狩獵女神狄安娜的神像盜出帶回希臘就能免除複仇女神的追捕。奧得斯特便和他的一個朋友同去該島神廟。他們一上島就被島上的居民捉住了。陶裏斯島上有一個慣例:凡是從海上來該島的外邦男子,都要送到神廟裏殺死獻祭。奧得斯特和他的朋友因此也被送進了神廟。女祭司伊菲格涅亞恰好是奧得斯特的姐姐,她不忍心看著弟弟被殺,決心要救出他們。於是,她就對國王托阿斯說,這兩個罪人的手已經褻瀆了神像,在祭神之前必須先讓她領著罪人將神像帶到海邊去洗幹淨。國王一直很信任她,便同意了。他們到了海邊,就乘上船揚帆而去。這樣,伊菲格涅亞既救出了弟弟,也幫助他盜出了狄安娜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