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故事在歌德的劇本中,劇情和人物性格都有了改變。伊菲格涅亞是人類真善美的化身。
伊菲格涅亞來到這遠離家鄉的陶裏斯島上時,島上還保留著原始的殺人祭神的野蠻風俗,她所接觸到的也都是些沒有開化的野人。伊菲格涅亞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女子,在這荒島上,她竭力以自身為榜樣來做教化工作,促使國王廢除了殺人祭神的惡俗。不久,王子在一次戰爭中不幸戰死了,島上的居民聲言,這是由於廢除了古俗,觸犯了神明造成的。同時,王子死後,王位的繼承問題也沒了著落。於是,國王便向伊菲格涅亞提出要她做他的妻子,否則就要恢複舊俗。伊菲格涅亞對國王說,自己是女祭司,已經把自己許給了神了,不能夠再與凡人結婚。她還說,她的種族是有罪孽的,要是他和她結了婚,國王及他的國家就會受到神的懲罰。國王也沒有辦法,就把舊俗恢複了,讓她去把剛剛捉到的兩個人獻殺,這就是來盜神像的奧得斯特和他的朋友。奧得斯特見到她後,將自己來島上的原委告訴了她。伊菲格涅亞也向他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奧得斯特聽了很驚慌,認為姐姐是一定不會饒恕他的。但伊菲格涅亞對他說,隻要他能夠悔過自新,她就祈禱上蒼寬恕他。她去到國王那裏,講出事情的全部真相,她同國王辯之以理,以坦誠高貴的人格和純真的感情感化了這個野蠻的國王,消釋了一切疑團,平息了他心中的怒氣,並再三請求他的寬宥。國王被她的誠實正直所感動,說:“好,去吧!”“祝你們安好!”他們三人就返回故鄉去了。
在歐裏庇得斯的劇本裏,國王十分凶殘,伊菲格涅亞是靠智慧和計謀逃出去的;在歌德的劇本中,國王雖野蠻卻也有人性,在“完美人性”的化身伊菲格涅亞的感化下,終於變得“寬厚而仁慈”了。這種用“完美人性”來教育人改造社會的思想,就是當時歌德的政治主張。劇本是用嚴格的古典主義形式寫的。《伊菲格涅亞在陶裏斯》與萊辛的《智者納旦》、席勒的《唐·卡羅斯》被稱為宣揚人道主義的三部傑作。和《哀格蒙特》比較起來,這部作品中妥協的主題表現得更清晰了。但伊菲格涅亞最後還是離開了那野蠻的國土,這也反映了歌德自己在魏瑪宮廷的感受以及悄然離去的心情。
歌德在這個時期的第三部作品《托誇多·塔索》,開始創作於去意大利之前,改於意大利旅遊之中,完成於返回魏瑪之後。雖是在回魏瑪後完成的,但在意大利時就已基本定型了。歌德在意大利期間改寫了《托誇多·塔索》部分章節,創作了《浮士德》《魔女之廚》《林窟》等場。
歌德還是一位畫家,更準確地說,是一位有相當造詣的畫家。在羅馬,歌德生活在一群青年畫家中間,他專注地學習繪畫、寫生和臨摹。在繪畫藝術上,他熱情地進行實踐,繪畫達2700幅之多,這其中絕大多數是風景畫,也包括他進行科學研究時所繪下的畫圖以及他對人體進行的臨摹等。
歌德的天性極其活躍,他的求知欲非常旺盛。他探索知識的精神觸角伸向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認識外部世界。他的智慧、他的勤奮,他那深邃的目光、敏銳的感覺,使他在不同領域裏,特別是在文學創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確,當時像歌德這樣對文學藝術和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興趣,並致力研究的人,還微乎其微,於是,歌德便以博學多才而遐邇聞名了。
歌德於1788年3月17日收到了赫爾德催他返國的信。1788年4月25日,歌德痛苦地離開了羅馬,帶著他在這期間畫的近千幅畫,經由瑞士,於6月回到魏瑪。
歌德在意大利旅居了一年零九個月。他的創作激情在這裏複蘇,不虛此行,他完成了兩個劇本。而更重要的收獲是精神方麵的。他轉變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藝術觀。他從“狂飆突進”詩人變成一個推崇古希臘、羅馬藝術的完美與和諧的詩人。“革命”的銳氣削弱了,但藝術更成熟了。他又將以詩人的身份出現在魏瑪了。
再回魏瑪\法國大革命\與席勒合作
1788年6月18日,歌德回到了魏瑪。從晴朗的南國回到陰沉的北國,從夢中回到現實,歌德心中的感觸是很多的。周圍鄙陋的環境和趨炎附勢的人群使他越來越感到孤獨,他辭去了行政職務,致力於文藝創作和科學研究,並監管礦山。1791年,公爵的宮廷劇院落成,歌德當了經理,從此他領導魏瑪宮廷劇院達27年之久。
1788年7月12日,歌德在伊爾姆河畔魏瑪公園裏散步,迎麵走來一個少女,向他提交一份她哥哥的工作申請書。這個少女名字是克裏斯蒂安娜·符爾皮烏斯(1765—1816),23歲,是絹花廠的女工。
已進入人生第40個年頭的歌德,遇見了出身低微但容貌十分動人的年輕熱情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兩天之後,歌德就和她在花園小屋同居了。歌德稱她是一朵“小野花”。這朵“小野花”遭到上流社會的白眼,但卻深得歌德的心。她是一個熱情的、善解人意的女人,能滿足歌德的欲求,她喜歡跳舞和郊遊,也常去看戲。這都與歌德的天性合拍。她深知,自己的出身門第和文化水平與歌德“不平等”。因此,她安心做一名家庭婦女、賢妻良母。而歌德此時已功成名就,他不希求妻子在事業上幫助他,而是需要一位賢內助。他們結合後的第二年聖誕節,喜得貴子,取名奧古斯特。
1806年,歌德與符爾皮烏斯正式結婚。符爾皮烏斯從未給予歌德的思想以任何影響,她默默無聞地生活在歌德的身邊,但她的勤勉體貼,使歌德得到了他很需要的家庭溫暖。可惜她1816年就死了,給歌德留下一個兒子和許多悲哀。
詩劇《托誇多·塔索》是歌德重返魏瑪後完成的一部主要作品。
托爾誇·塔索(1544—1595)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後期的著名詩人,他曾受到費拉拉公爵的賞識,在費拉拉公爵的宮廷中服務多年,但宮廷生活卻使他感到苦悶。他的敘事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閃爍著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後的光芒。據說他愛上了費拉拉公爵的妹妹,被公爵發現而被關進牢房達7年之久。生活中的巨大挫折使他的神經錯亂了,出獄後他四處遊蕩,最後在羅馬死去。
歌德剛到魏瑪,就有了創作《托誇多·塔索》的念頭。1780年秋,他寫了兩幕。他去意大利時帶著這份草稿,隻是沒有時間完成。他在費拉拉尋訪過塔索被監禁處的遺址,又在羅馬參觀了聖俄諾弗裏俄修道院裏的塔索墓,還搜集到新的傳記和材料。因此,他決定放棄草稿,另起爐灶。歌德回到魏瑪就開始了這項工作。歌德把自己與塔索做了對比,心境的相通使他用了多年的時間來寫劇本《托誇多·塔索》,終於在1789年完成了詩劇《托誇多·塔索》的創作。
歌德劇本中的塔索熱情直率,是一個有藝術才能的詩人。他愛上了費拉拉公爵阿爾放梭的妹妹麗娥羅娜公主,引起公爵對他的不滿,想把他趕出宮廷。1575年4月,在費拉拉郊外公爵的夏宮,塔索把他剛寫好的史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獻給公爵。公主親自編好月桂給他戴在頭上。這時,宮廷首相安東尼正好從羅馬回來。他親眼看到塔索得此殊榮,心懷嫉妒。塔索與安東尼的衝突是戲劇矛盾的中心。安東尼老奸巨猾,他看不起塔索,利用詩人容易衝動的感情多方作弄他,逼得他幾乎發狂。塔索氣憤之極,拔劍欲與之決鬥。公爵將他斥退,令人將其軟禁。塔索不解其意,將劍和桂冠交還公爵。公爵旋即派安東尼向他宣布赦令。公爵夫人和公主建議他去佛羅倫薩,塔索在告別時失去自製力,竟去擁抱公主,向公主表白愛情。公主大驚逃走。公爵便命人將塔索拘禁。塔索後來感到自己所要求的根本沒有得到的可能,就克製住自己內心的真實,投降了敵人和封建禮教。他最後對安東尼說:“現在我伸出我的手臂依附著你!就像翻了的船最後依附著那船身所撞的石礁一樣。”塔索看到公爵與公主不再理會他,他深感失望。從此精神失常直至死去。
許多研究家推論,塔索就是歌德自己的寫照。費拉拉宮廷相當於魏瑪宮廷,阿爾放梭公爵影射卡爾·奧古斯特公爵,麗娥羅娜公主就是施泰因夫人,等等。歌德通過《托誇多·塔索》表現了人到中年時自己的煩惱。法國批評家安培爾把《托誇多·塔索》稱之為“提高了的維特”。少年維特隻是因為戀愛而煩惱,而中年塔索卻是因為政治環境不如意,痛苦地傾訴著滿腔的煩惱。
《托誇多·塔索》是歌德的創作思想掙紮的最鮮明的標誌。這個劇本幾經更改,在這長達八九年的時間裏,在一再易稿的過程中,歌德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了作品。塔索的不幸遭遇,是歌德魏瑪生活的寫照。塔索由一個具有“維特式”的熱情和反抗精神的人,演變為投降者,正反映出歌德思想上由反抗趨於自我克製直至妥協的過程。歌德說:“這個劇本是我骨中之骨,我肉中之肉。”
1789年,攻陷巴士底獄的炮聲響了——震撼整個歐洲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了。法國大革命的旋風席卷整個歐洲大陸,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傳遍了歐洲各國,德國的進步知識分子思想為之振奮。在德國境內,相繼出現了俱樂部、“自由樹”以及許多歌頌大革命的詩文。“這是一次燦爛輝煌的日出。”黑格爾這樣說道,雖然他的住所在法軍占領薩克森時,被搶劫得片紙不存。
但是,歐洲封建勢力是害怕革命的,他們企圖撲滅革命的烈火。歐洲各國君主與法國路易十六國王勾結,他們結成了反法聯盟。德意誌各小邦國也傾向於反法聯盟,薩克森公國作為普魯士的盟國,參加了對法戰爭。1791年8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簽訂了軍事同盟,次年4月對法宣戰。7月6日,奧普聯軍越過國境,侵入法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