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清髒腑熱(3 / 3)

【方義分析】 本方主治胃有積熱所致的牙痛、牙宣、口臭等症。故方用黃連以清胃熱,生地、丹皮清熱涼血。熱則血滯,故複用當歸養血和血。再配升麻,清熱解毒,升清降濁,且又為陽明經的引藥。諸藥合用,可以清胃涼血,對胃熱引起的牙痛齦腫等症,可以治療。《醫方集解》載本方,有石膏一藥,對胃熱明顯者用此更佳。

18.玉女煎《景嶽全書》

方歌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麥冬全。

陰虛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溫熱痊。

【方劑組成】 石膏9~15克,熟地黃15~30克,麥冬6克,知母、牛膝各4.5克。

【用法用量】 上藥5味,取飲片,水1盅半,煎七分,冷服。

【功效主治】 清胃滋陰。適用於陽明胃熱,腎陰虧虛。煩熱幹渴,頭痛、牙痛,或吐血衄血,舌幹紅苔少,或苔薄黃而幹,脈象細數者。

【加減方】

加減玉女煎《溫病條辨》即玉女煎原方去牛膝、熟地,加玄參、生地而成。功能清氣涼血。適用於溫熱病氣血兩燔,身熱煩渴,自汗,煩擾不寐,舌質紅絳,上有黃苔等症。

【方義分析】 本方主治陽明經氣火有餘,少陰腎經陰液不足。其治當清瀉陽明有餘,而補少陰陰液之不足。故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陽明之火,而配熟地、麥冬以養少陰之不足。亦是壯水以製火之義。再用牛膝以引熱下行。實即清火與滋陰並用之劑。吳鞠通氏慮熟地之滋膩太過,改用生地黃清熱涼血,去牛膝而易玄參,鹹寒入胃,降火滋陰,壯腎水而製浮火,實為至當。

19.黃芩湯《傷寒論》

方歌

黃芩湯用甘芍並,熱邪為利棗加烹。

潔古芍藥去大棗,歸黃香草連桂檳。

【方劑組成】 黃芩10克,芍藥15克,甘草6克,大棗4枚。

【用法用量】 上藥4味,以水800毫升,先浸後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服。日2次夜1次。

【功效主治】 清熱治利,和中止痛。適用於熱邪為利,身熱口苦,腹痛下利或濕熱痢疾,腹痛後重,舌質紅,脈弦數者。今常用於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

【附方】

芍藥湯《保命集》芍藥30克,當歸、黃連各9克,檳榔、木香、生甘草各6克,黃芩12克、官桂7克、大黃6~9克。共為粗末,每服15克,水煎去渣溫服。功能調和氣血,清熱解毒。主治濕熱痢疾,腹痛,便下膿血,赤白相兼,裏急後重,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熱利泄瀉或濕熱痢疾的名方。熱利和濕熱痢疾的治療,主要看有無積滯,若無積滯,治當清熱和清化濕熱。所以本方用黃芩為主藥,黃芩苦寒,清泄少陽,清熱治利。芍藥和營止痛,甘草、大棗調中益脾。芍藥與甘草相配善於緩急止痛。故本方具有清熱治利,和中止痛之功。常用於熱性瀉利及濕熱痢下之症。

《活法機要》將本方去大棗,更名黃芩芍藥湯。主治熱痢,腹痛,裏急後重。若兼胃氣上逆見惡心嘔吐症狀者,可加生薑、半夏,即仲景《傷寒論》黃芩加生薑半夏湯。由此以示病症千變,活法在人。

20.白頭翁湯《傷寒論》

方歌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及秦皮。

若加阿膠與甘草,產後虛痢是良劑。

【方劑組成】 白頭翁12克,黃柏、黃連、秦皮各10克。

【用法用量】 上藥4味,取飲片,加水適量,先浸後煮,去滓溫服。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治痢。適用於熱痢,腹痛或不舒,大便膿血,肛門灼熱,裏急後重,苔黃脈數。

【加減方】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匱要略》即白頭翁湯原方加甘草5克、阿膠9克。功能清熱涼血,養血止痢。適用於產後體虛,或素體血虛而患熱痢者。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熱痢下重的名方。熱痢下重,大便膿血。治當清熱,涼血止痢。故方用白頭翁清血分之熱,為熱毒赤痢之要藥。黃連、黃柏清熱解毒,堅陰止痢。秦皮亦是苦寒之品,善於清腸止痢。四藥相合,故能清熱涼血而止痢。對濕熱痢疾,邪陷血分,純下血痢之證,故能有效。若產後血虛或素體血虛而患熱痢者,白頭翁湯加阿膠、甘草更為適當,蓋阿膠、甘草兼顧其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