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清髒腑熱(2 / 3)

14.左金丸《丹溪心法》又名茱連丸、回令丸

方歌

左金茱連六一丸,肝經火鬱吐吞酸。

再加芍藥名戊己,熱瀉熱痢服之安。

連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熱用理一般。

【方劑組成】 黃連180克用薑汁炒,吳茱萸30克,溫水浸泡。

【用法用量】 上藥2味,取飲片,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服1.5克~3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主治】 清瀉肝火。肝經實火,左脅作痛,脘痞吞酸,嘔吐泛惡,嘈雜噯氣,口苦,舌紅苔黃,脈來弦數者。今常用於慢性胃炎而見上述症情者。

【加減方】

1.戊己丸《和劑局方》黃連、吳茱萸、白芍,三藥各150克,共為細末,麵糊為丸,每服3~5克,每日2~3次。功能清熱化濕,緩急止痛。肝脾不和,濕熱內蘊,脘腹疼痛,泄瀉或下痢,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者。今常用於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

2.香連丸《兵部手集方》黃連60克、吳茱萸30克,水浸1宿,同炒,去吳茱萸,再用木香15克,共研細末,醋糊為丸。每服6~9克,空腹米湯送下。功能清化濕熱,行氣止痢。治濕熱痢疾,下痢赤白,腹痛,裏急後重等。

3.連附六一湯《醫學正傳》黃連6克、炮附子1克,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溫服。功能清熱止痛。治肝火內鬱,胃脘劇痛,嘔吐吞酸,舌苔黃膩,或兼形寒、肢冷。

【方義分析】 本方為治療肝鬱化火,胃失和降之劑。其組方理論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逆衝上皆屬於火,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故重用黃連苦寒瀉火,降其衝逆之勢以止嘔。少佐吳茱萸辛散開鬱,下氣降逆,是為反佐。亦屬相反相成之意。

15.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方歌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參茯知苓均可入,肺炎喘嗽此方與。

【方劑組成】 地骨皮、桑白皮各30克,生甘草15克,粳米10克。

【用法用量】 上藥4味,加清水2小盞,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功效主治】 瀉肺清熱,平喘止咳。適用於肺經有熱,咳嗽氣喘,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脈象細數,舌紅苔黃。今常用於急性支氣管炎等症。

【方義分析】 此為瀉肺清熱的常用方。肺經有熱,或用辛寒,或用苦寒,或用甘寒。此為甘寒之方。是肺熱而陰不足也。故方用桑白皮甘寒,瀉肺清熱,止咳平喘。地骨皮甘寒,瀉肺火,清虛熱,為退熱除蒸常用藥。與桑白皮相配,則可加強清肺熱,止咳喘之功。又加甘草解毒清熱,調和諸藥;粳米養胃和中護胃生津。共成清肺熱平咳喘之劑。《雜病源流犀燭》同名方,比本方多人參、茯苓、黃芩、知母,若肺熱盛者,可加入知母、黃芩以助清肺。設若兼體虛者,可加人參、茯苓,隨證化裁可也。方歌“參茯知苓均可入”即是此意。

16.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

方歌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熱口瘡並見功。

【方劑組成】 藿香葉21克,山梔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克,防風120克去蘆,切、焙。

【用法用量】 上藥5味,取飲片,以蜜酒微炒香,共為細末。每服3~6克,加水一盞,煎至半盞,溫服。

【功效主治】 瀉脾胃伏熱。適用於脾胃伏熱,熱在肌肉,口燥唇幹,口瘡口臭,煩熱易饑,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證。

【方義分析】 本方是治療脾胃伏火,口瘡口臭的名方。伏火宜升發,故本方重用防風以升陽散火,亦是《內經》所說的“火鬱發之”之義。再配藿香芳香理氣悅脾,佐主藥以疏散伏火。石膏、山梔清瀉脾胃積熱。甘草和中瀉火,調和諸藥,五藥相合,共成清瀉脾胃伏火之功。

臨床上如舌下腫痛,可加瓜蔞、大貝母、蒲黃;如口舌赤裂疼痛,可加黃芩、黃連。

17.清胃散《蘭室秘藏》

方歌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及牙宣。

【方劑組成】 當歸身、黃連、生地黃酒製各15克,牡丹皮25克,升麻30克(一方有生甘草6克,一方有生石膏15克)。

【用法用量】 上藥5味,取飲片,共為細末,製為一劑,清水盞半,煎至1盞,去滓,待冷服。

【功效主治】 清胃涼血。適用於胃有積熱,上下牙痛,牽引頭腦,滿麵發熱,其牙喜寒惡熱,或牙齦紅腫潰爛,牙宣出血,或口氣熱臭,或唇舌頰腮腫痛,口幹舌燥,舌紅少苔,脈滑大而數者。今用於牙周炎、口腔炎、口腔潰瘍、三叉神經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