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瀉心湯《金匱要略》
方歌
瀉心湯是仲師方,並用芩連及大黃。
熱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靜自然康。
【方劑組成】 大黃6~10克,黃連6克,黃芩9克。
【用法用量】 上藥3味,取飲片,加水適量,先浸後煎,分服或頓服。
【功效主治】 苦寒瀉火,化濕泄熱。適用於1.邪火內熾,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2.濕熱內蘊而為黃疸、痢疾,胸中煩熱,痞滿,舌苔黃膩,脈象濡數等。3.三焦積熱,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及外科瘡瘍等證,見有心胸煩熱,大便秘結者。
【方義分析】 此為臨床常用瀉火名方。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瀉火,大黃通便泄熱,共成瀉火解毒,化濕泄熱之劑。故對三焦積熱,邪火內熾迫血妄行或濕熱蘊盛之證均可應用。前人有“瀉心即是瀉火”之說,此論極是。
11.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
方歌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方劑組成】 生地黃15克,木通、生甘草梢各3克(一方不用甘草,用黃芩;一方多燈草),竹葉10克。
【用法用量】 上藥4味,共為末。每服10克,水1盞,煎至減半。食後溫服。
【功效主治】 清熱利水。心經熱盛,口渴麵赤,心胸煩熱,意欲冷飲;或心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尿時刺痛,舌紅脈數等症。
【方義分析】 此為清心火利小便的常用方劑。方中生地黃甘寒,清熱涼血;竹葉清心利尿;木通苦寒降心火而利小便,但木通有毒,可以傷腎,故用量必須注意,不可過用(不能超過10克);生甘草瀉火和藥。共成清熱養陰,利水導熱之功。故適用於心經熱盛或心移熱於小腸之證。但此是水虛而火不實者,若心經實熱,則當宗《醫宗金鑒》所說:“若心經實熱,須加黃連,甚者更加大黃。”
12.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
方歌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方劑組成】 龍膽草酒炒10克,黃芩6克,梔子酒炒6克,澤瀉6克,木通6克,車前子3克,當歸6克,柴胡6克,甘草3克,生地酒炒6克。
【用法用量】 上藥10味,取飲片,以清水適量,先浸後煎,3次,去渣取汁分服。
【功效主治】 清瀉肝經濕熱。適用於1.肝經實熱,胸脅作痛,口苦,目赤,聽力下降,耳部癤腫等。2.肝經濕熱下注,小便淋濁,陰腫,陰癢,囊癰,便毒等。今常用於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等。
【附方】
龍膽苦參丸《雜病源流犀燭》龍膽草30克、苦參90克。共為細末,牛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每日3~4次。功能清利濕熱。治療濕熱黃疸,症見身黃、頭眩、發熱心煩,納少腹滿,大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象滑數。今常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以及膽結石而見黃疸者。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肝膽實熱濕邪常用名方。方中用膽草大苦大寒,瀉肝膽實火,除肝膽濕熱,用以為主;黃芩、山梔苦寒,亦是清瀉肝膽實熱濕邪之要藥,故以為輔;木通、車前、澤瀉利濕去濁,分利濕熱,使肝膽濕熱之邪可從下而去,用以為佐;火熱之邪,必然傷陰,故複加生地、當歸滋養肝血,使邪去而陰不傷;更用柴胡以條達肝氣,甘草和中而解毒,共為佐使。至於附方龍膽苦參丸,治療濕熱黃疸,藥簡效宏,若能配伍茵陳,則更理想。
13.瀉青丸《小兒藥證直訣》
方歌
瀉青丸用龍腦梔,下行瀉火大黃資。
羌防升上芎歸潤,火鬱肝經用此宜。
【方劑組成】 當歸、龍腦、川芎、山梔仁、川大黃煨、羌活、防風各等份。
【用法用量】 上藥7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至1丸,煎竹葉湯酌加砂糖化下。
【功效主治】 清肝瀉火。適用於肝火鬱結,不能安臥,易驚多怒,目赤腫痛,脈洪有力者。
【方義分析】 此為清肝瀉火之劑。主治肝火鬱結之症。其治療當清肝瀉火。故方用大黃蕩滌邪熱,攻下逐邪,以下為清。山梔苦寒,擅清肝火。羌活、防風升散之性,搜肝風以散邪熱。當歸、川芎養肝血以潤肝體。妙在配伍龍腦,辛散苦泄,散熱止痛,芳香走竄,以此疏散風熱。符合《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的經旨。
一方不用龍腦而用龍膽草,苦寒以瀉肝膽之火,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