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清氣分熱(2 / 2)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熱病或熱病後期邪熱未清,津氣已傷的名方。邪熱尚在,故方用竹葉石膏以清熱除煩。熱傷津氣,故配伍人參、麥冬、粳米、甘草以益氣生津。而熱傷胃氣,胃氣上逆,故用半夏配麥冬以養胃降逆。

本方即白虎湯加減之變方。但與原方功效主治有異。白虎湯為寒涼清氣之方,故用石膏知母為伍,主治陽明經證熱邪熾盛者,而本方為清熱益氣生津和胃之方,故用石膏配麥冬、竹葉、半夏,主治熱邪損傷氣津,且胃氣上逆者。異同之處,當細析之。

3.梔子豉湯《傷寒論》

方歌

梔子豉湯治煩懊,虛煩不眠此方好。

本症兼嘔加生薑,若是少氣加甘草。

【方劑組成】 梔子10克,豆豉10克。

【用法用量】 上2味,取飲片,以水400毫升,先浸後煮,煮減半,分為2服。

【功效主治】 清熱除煩。適用於身熱懊□,虛煩不眠,胸脘似覺痞滿,按之軟而不硬,嘈雜似饑,但不欲食,舌紅,苔微黃者。

【加減方】

1.梔子甘草豉湯《傷寒論》即本方加炙甘草6克,功能清熱益氣除煩。適用於原方證而兼少氣者。

2.梔子生薑豉湯《傷寒論》即本方加生薑15克。功能清熱除煩,散飲止嘔。適用於原方證而兼嘔吐者。

3.梔子厚樸湯《傷寒論》即本方加厚樸10克、枳實10克,去豆豉。功能清熱除煩,理氣破結。適用於本方證而氣滯壅塞,心煩胸痞腹滿者。

4.枳實梔子豉湯《傷寒論》即本方加枳實10克。功能清熱破氣。適用於上方證而胸痞者。

【方義分析】 此為治療虛煩不眠之名方。主治虛熱煩懊之症。方中梔子苦寒清心除煩,豆豉升散,宣泄胸中鬱悶,兩者相配,具有清熱除煩之功。故適用於傷寒溫熱證胸中鬱熱虛煩懊□,幹嘔不眠之證。

若本方證兼見少氣者,可加炙甘草以補氣和中(即加減方1,名梔子甘草豉湯)。如兼見嘔吐者,可加生薑以散飲止嘔(即加減方2,名梔子生薑豉湯)。如兼見胸痞腹滿者,可加枳實、厚樸,去豆豉,以清痞除滿,破氣通滯(即加減方3,名梔子厚樸湯)。若兼見胸痞者當加枳實以消痞(即加減方4,名枳實梔子豉湯)。其加減之法,昭然若揭,學者可仔細推敲之。

總結筆者臨床經驗曰:治外感病,不外蔥豉湯、梔豉湯、地豉湯(即黑膏方之改進者)三者。蔥豉湯以治外感病之初起者,目的在宣散。梔豉湯治療外感病的中期,目的在清熱。地豉湯(生地、豆豉)治外感後期,養陰清熱。目的在清餘邪,養陰液,以利恢複。一得之見,聊作交流,敬請評正。